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缨子 《南风窗》2007,(10):8-8
全球气候在变暖,科学家认为这将对全球环境和经济有巨大的负面影响。近年来,世界各国对气候变暖问题日益关注,数次召开国际会议研究对策。随着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崛起,这两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中国更是被认为二氧化碳的排量即将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位。4月30日至5月4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三工作组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会议,研究应对全球变暖的办法。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对环境的损害显然是最大的,以往在这类会议上,往往由不受环保主义者欢迎的美国出头担任绊脚石的角色,但这次会议美国一反常态地变成了沉默者,而是让中国承受了阻碍谈判的大部分罪名。  相似文献   

2.
在未来漫长的87年中,每一年欧盟都将为目前的气候政策支付2500亿美元。耗资近20万亿美元后,本世纪末的气温将下降难以觉察的0.05°C。9月26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将提交23年中第五份、也是最新一份评估报告的摘要。虽然IPCC并不完美——它众所周知曾经预测喜马拉雅冰川将于2035年消失,其实冰川消失的年份更有可能是2350年——但一般情况下IPCC的众多专家仍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全球气候变暖这一棘手问题的最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赵义 《南风窗》2007,(16):3-3
当全球气候变暖(核心是减排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核心议题之一后,各国的政治角力就不可避免。在"一超多极"的格局中,欧盟的态度最为积极,英国甚至试图将全球变暖提升到危及国际安全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双周     
《南风窗》2007,(17):10+12+15-16
环保的出路"全球变暖"成为了时下非常热门的话题,关于"全球变暖"的中文网页有400万项之多。相信看过电影《后天》的人,不难回忆里面恐怖的气候变化景象,虽然电影里面对地球未来的预示并未出现,但在种种灾难和自然危机的威胁之下,各国政府也开始重视并且把气候问题纳入政治视野。  相似文献   

5.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为了避免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最糟糕的后果,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气候政策?当我们思考全球变暖问题时,出于功利主义考虑,何种气候政策能够被推荐给领导者们?当代气候伦理主要关注气候正义问题,作者将功利主义理论引入这一领域,通过功利计算,提出了三种功利主义支持的策略:全球排放贸易,增加新能源开发投资,减缓人口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6.
<正>出于国内能源结构变化、全球治理进程压力和自身环境安全的需要,奥巴马在第二个总统任期的气候政策和战略继续延续其第一个任期"绿色新政"以来的核心理念,即承认全球变暖,并承诺积极应对。与第一任期相比,奥巴马当前的气候政策思路更加清晰、团队更加强大、执行更加坚决。2013年6月,奥巴马政府发布了美国历史上首份国家层面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气候变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大多数科学家承认近百年全球气候确实是变暖了,中国的观测证据也表明近百年中国气候变暖的事实。中国气候变暖与全球气候变暖基本同步,中国是世界上变暖较为激烈的地区之一,但有其自己的特点。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中温室气体将继续增加,与全球一样,中国未来气候变化趋势仍是变暖,而且变暖速率将继续增加,但不排除在某一个月或季在某一个地区出现明显的低温,但后者主要与自然气候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暖亟需全球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扬  刘助仁 《当代世界》2010,(4):43-44,47
自20世纪80年代初全球气候变暖概念提出之后,到21世纪初,气候变暖正在演变成一个涉及全球生态环境、国际政治、世界经济等问题的重大议题。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应当把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提高到国家整体竞争力和保障气候安全的层面加以研究和部署。  相似文献   

9.
全球变暖:大国的责任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阳 《南风窗》2007,(16):24-25
如果说2007年初冬,"全球气候变暖"的话题还只是人们在暖冬的阳光里略带新奇的资讯消遣,那么当这个夏天来临—伴随着高温、洪涝、干旱等等灾难景象的来临,"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的字眼不断刺激着人们的大脑,更直接的抗灾救灾占据了公众视线的焦点。以至于人们无暇从灾难表  相似文献   

10.
尽管关于科学对政策的涵义、行动的成本以及国家之间、内部之间的责任分摊等问题都存在争议,但气候变化无疑将是21世纪最为严重的全球问题之一。应对气候变化也已经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全球气候治理的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领域。我们可以将其大概总结为四  相似文献   

11.
和静钧 《南风窗》2008,(5):78-79
地球气候或是进入了时冷时热的不稳定期,或是进入了周期性气候轮回期。这些可能性尽管不改变在上百年时间跨度内全球整体变暖的事实,却对人类应对危机的准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当气象专家的预测越来越不可靠的时候,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12.
世界海洋温度飙升和厄尔尼诺现象频发,南极气候加速变暖导致海冰面积创历史新低,2023年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气候变化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干旱、洪水、风暴等极端天气严重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此起彼伏的气候灾害不断敲响气候危机的警钟。随着人类与生态系统依存度加深、大国地缘政治博弈加剧,气候问题政治化升级,全球气候治理的难度加大、窗口期缩短。面对全球气候治理新挑战,中国坚持以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实践,破解气候治理困局。  相似文献   

13.
<正>欧盟是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中坚力量。虽然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以来,欧盟引领国际气候谈判的话语权和领导力量有所减弱,经济危机也或多或少影响了相关投资,但欧盟并没有放弃一贯的政治诉求,内部低碳发展决策和行动也没有停滞,并取得了相当成效。这对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特别是如期达成有效公平的"2015年协议"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肖洋 《当代世界》2012,(3):48-52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盖的加速融化使开通北冰洋航道呈现出加速升温态势,北冰洋的融化预期和随之而来的巨大战略潜力,吸引了各国的目光。加拿大、俄罗斯、美国、挪威等国已制定出各自的北极战略,其中开拓与管控北冰洋航线是各国关注的重点。北冰洋航运权益之争成为当今北极问题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欧洲的口袋     
章生 《南风窗》2012,(7):86-87
冷战结束后不到20年,欧洲"数百年来首次变成美国战略上的边缘地带"。追逐创制权是要花银子的,但是债务泥潭中的欧洲并没有这样的实力支撑世界体系。欧洲这个冬天有点长,不过并没有妨碍它为防止气候变暖而开征新税。欧盟近期连续推出两个概念均与税收有关,征收对象都饶有意境:一是对航空公司客机看不见摸不着的碳排放"称重"计费,二是对缥缈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交易行为收钱。"两税"联袂,在国际社会掀起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决定了中国有必要进一步提升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广度和深度。2018年卡托维兹气候大会之后,《巴黎协定》进入细则实施阶段,而近年来全球气候政治的新变化,也给新时代中国气候外交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既要直面英欧变局、美国"退群"与中美关系负效应、自主行动与履约等现实难题,又要应对低碳发展、国家间气候政治和群体间气候政治博弈等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新时代中国气候外交,需要在战略上应对全球气候治理"3.0时代"的挑战,并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7.
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国内气候政策出现了大幅倒退。在联邦层面,特朗普坚持"美国优先"的执政理念,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持质疑态度,在相关人事安排和政策落实方面呈现明显的"去气候化"特征。在地方层面,各州政府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态度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难以形成合力。部分地方政府虽然希望做出积极应对,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成效有限,难以对全球气候治理产生积极影响。鉴于美国是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国,其失衡、低效的国内气候政策具有明显的外溢效应,不仅对美国自身,而且对其参与的双多边气候合作以及全球气候治理都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当下全球气候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陷入低谷。困境突出表现在"内忧外患"两方面:"内忧"主要指《巴黎协定》如何落地为可操作的规则;"外患"则是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但"退而不走"。在这样的情况下,全球气候治理何去何从,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将扮演怎样的角色,是当下尤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巴黎协定》是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适用于所有缔约方的国际协议,它推动了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转型:采取"自下而上"的治理方式;使"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有了动态发展;法律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和灵活性。国际气候政治格局的历史性变迁、后冷战时代世界形势的变化与全球治理的深入发展等是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转型的动因。在全球气候治理方式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自愿行动和混合形态变迁的趋势下,要巩固"自下而上"模式,使"软法"更软,发挥更大的动员能力;同时要完善各种实施机制,逐步确立相对中性的"硬法"或制度,加强"软法"的执行力。中国要提升气候治理能力,积极应对国际社会的监督、评审和排名,推动或引领治理方式适当向"自上而下"回归,通过向绿色经济转型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王天艺 《法制博览》2013,(6):160-161
近几年,地球气候的不断变暖引起了人们对全球气候保护的关注,为控制各国碳排放量,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国际上制定了《京都议定书》。我国于1998年5月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并于2002年8月核准,现今其第一期已经完成。然而在第二期即将开始时,承担较重任务的发达国家纷纷表示不满,美国甚至坚决退出,而即将承担减少碳排量任务的我国却仍然坚持签订《京都议定书》,很明显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程度的限制,我国这样做是出于怎样的原因?本文从经济、政治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对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