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动 《人民公安》2007,(5):54-55
李士英早已饥肠辘辘,他不客气地说:“给我来碗面条吧。”接管上海旧警察局的大事便在吃面喝汤中拍板决定了。  相似文献   

2.
我最爱吃荷包蛋。有一天,妈妈做了两碗面条,一碗面条上面卧着一个荷包蛋,另一碗却没有。妈妈问:"小玲,你吃哪一碗?"  相似文献   

3.
◆我看到过的对幸福的比较.概括又通俗易懂的诠释是“早上想上班.晚上想回家”.其实幸福怎么会这样简单?幸福是我们一辈子需要实践的人生哲学。幸福又怎么会如此复杂?失落时的一个浅浅的微笑.无助时一句暖人的话语,寂寞时一声轻轻的问候,甚至是饥饿时的一碗面条,躺在那缕阳光下翻开一本心爱的杂志……幸福原来真的很简单。  相似文献   

4.
﹃辣椒王﹄郭斌星海一对辣椒颇有感情的要数陕西人,有顺口溜为证:“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高唱秦腔,一碗面条喜气洋洋,缺了辣椒嘟嘟囔囔”。老陕不但爱吃辣子,而且爱种辣椒,关中地区就有“赤水的大葱兴平的蒜,岐凤的辣子红尖尖”的美赞。在宝鸡一带,大片...  相似文献   

5.
小美 《协商论坛》2008,(12):60-60
自我记事起,一家人吃饭时,父亲盛的第一碗饭必先端给母亲。待母亲碗里的饭快没了时,父亲会轻声说一句:“还有饭呢,再添点。”母亲摇摇头说吃饱了,父亲就说:“那就来碗汤吧,你喜欢的丝瓜汤。”父亲拿起汤勺,舀了汤放在母亲面前。母亲也不谦让,安然接受。  相似文献   

6.
赶路要紧     
常常想起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行路的人,背上背了一只碗,走着走着,碗掉了,碎了。可行走的人头也不回继续向前走着。路人疑惑地问:“自已的碗掉了,为什么不理会呢?”行走的人这样回答:“碎了,拣起来又有什么用。赶路要紧!”  相似文献   

7.
山西面食     
山西面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可考算起,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就拿面条来说吧,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则名为“汤饼”;南北朝谓之“水引”;而唐朝叫“冷淘”……俗话说娇儿宠称多,这众多的称谓正说明人们对它的重视和喜爱。要说能把粗粮细粮作出神韵来,做得生动、鲜活、有生命力并且富有挑逗性的,天下恐怕只有山西了。  相似文献   

8.
漫画与幽默     
经验服务员对他的新同事说:“我已经叫了四遍八号桌的客人。”“那你为什么还不把他赶出去?”“还不到时候。每次醒来的时候他都付一次钱。”混种鸟鸟类学家走进专利注册处。“我已把信鸽和啄木鸟交配成功,”他解释道,“产出的混种鸟不但能带信,而且到达时还会敲门!”面条与馒头一天,馒头与面条发生争吵,馒头被身高力大的面条暴打了一顿。于是馒头回家后,纠集了窝头、豆包等哥们儿一起去面条家报仇。面条正好不在家,于是它们把路边的方便面痛打了一顿。方便面委屈地问馒头:“你们不是要找面条吗?为什么打我?”馒头恶狠狠地说:…  相似文献   

9.
寻找面条     
白水 《人民公安》2007,(16):43-43
吃面条有许多好处,而快捷和省钱是最显著的特色。说是寻找面条,并不完整,应该是一堆人在利用午饭时间自发锻炼以后,寻找饭馆,吃一碗面条或者说是其他的什么食物,以饱肚子。这种食物可以是面条,更可以是米饭、馒头、饺子、炖肉烤鸭……一切可充饥之物。题之面条,不过一食品代名词而已,但又不只是而已,吃面条有许多好处,而快捷和省钱是最显著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有个《满了吗》的故事,说的是有个徒弟学艺三年,觉得自己可以满师了,便向师傅请示,师傅未回答,只是拿出一只装满石头的碗.问道:“满了吗?”徒弟回答:“满了。”师傅把沙子撒满石缝,问:“满了吗?”徒弟回答:“满了。”师傅又在碗里撒上石灰,仍没有溢出.再问:“满了吗?”徒弟肯定地说:“满了!”师傅又倒入大量的水,问:“满了吗?”徒弟无言以对……  相似文献   

11.
兰州拉面     
刘郁 《人民公安》2011,(20):58-58
以前不爱吃面条.而父亲是面条的忠实爱好者,他能自己和面,然后做成炸酱面或热汤面.都是些朴素的食材.却也筋道清爽.是年少时光里才有的味道,可是那时的我并不捧场,只吃一小碗.用父亲的话说:“可惜我这手艺了,这孩子就只吃几根。”等到过了而立之年.父亲爱吃面的基因忽然觉醒了,渐渐品味出面条的好滋味.  相似文献   

12.
陈炉镇:“耀州窑”一枝独秀李世清传统手工拉坯。“冬盆盆,夏罐罐,常年卖的是碗碗。”这是陕西省铜川市陈炉镇一带流传的一句俗话。陈炉镇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耀州窑”的所在地之一。冬季,中国传统节日多,陕西农村又素有以各种面食过节及祭祀的习惯;因此,冬季是产销...  相似文献   

13.
王萍 《中国人大》2012,(3):12-13
“店里这样5块钱一碗的馄饨一天能卖多少?”“一天我们店铺里面差不多可以卖一千碗吧。”这是记者对北京一家沙县小吃店的随机采访。现在遍及全国的大中城市中,源自福建省三明市的沙县小吃可以说是小有名气。据了解,全国各地的沙县小吃店一年营业额能够超过40亿元。而40亿元的营业额相当于全聚德2010年全年营业收入的3倍,小肥羊2010年全年营业收入的2倍。  相似文献   

14.
204块钱,在北京可以让两个人吃到一顿很不错的晚餐,204块钱也大约能买一张从北京到长春的硬卧车票,而204块钱在广州白云机场又能买到什么呢?只有两碗面条和一杯水。记者调查发现,在机场的限制区里,高昂的餐饮价格让很多饥肠辘辘的旅客只能以方便面果腹。(2月19日《中广网》)  相似文献   

15.
满了吗?     
有个徒弟学艺三年,觉得功德圆满,便向师傅表示,自己可以满师了。师傅未回答,只叫他装满一大碗石头来。徒弟依言做了。师傅指装满石头的碗问:“满了吗?”答曰:“满了。”师傅把沙子撒满了石缝。又问:“满了吗?”答:“满了。”师傅再向碗里撒入石灰,仍没有溢出,再问:“满了吗?”这回徒弟十分肯定地点了点头:“满了。”师傅又向碗里倾入大量的水,还是没有溢出。师傅继续问:“满了吗?”结局:那位自满的徒弟再也没答上来。 我很喜欢这则故事。“满了吗?”看似简单的三个字,却如同当头棒,把一颗沉溺于自满的心一下子惊醒了。于是,我发现:当我闭着…  相似文献   

16.
苦脸面对法国菜张玫从我们这个以“吃”闻名的大国,到人家那个以“食”获誉的友邦,免不了要苦脸面对法国大菜。初到法国的一个月,没有了米饭、面条,每天都是面包、奶酪、牛羊肉,真把我吃怕了。当时“祖国”的概念几乎等同于面条、饺子和我爸做的红烧肉。可是刚刚到国...  相似文献   

17.
徐俊  童蕾 《民主与法制》2011,(13):26-27
在某基层法院审理的一起离婚纠纷中,双方已同意离婚,但女方坚持要求带走自己陪嫁过来的一套“子孙碗”,男方则百般不愿。原来,“子孙碗”的背后别有一段故事,它寓意着子孙满堂、人丁兴旺。带走了“子孙碗”,似乎也就带走了香火延续、儿女环绕的福气。“子孙碗”只是民间数不胜数的习俗之一,然而透过这套似乎并不起眼的碗碟,折射出的却是一个庞大的命题:存在并作用于民间的习俗,一旦进入代表国家权力的司法领域,面临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1.3万元开家冰吧 炎热的夏季暑气逗人,令人难以忍受。纵观学校中各种休闲娱乐场所,似乎多了一些喧嚣而少了几分宁静。随着学生学习压力的增大,学生们都需要借助“泡吧”这种便捷随意而又舒适的方式,松弛精神,解除酷热与浮躁。“冰吧”能给燥热中的人们一处沁人心脾的清凉及恬静。开间“冰吧”应是个不错的生财之道。  相似文献   

19.
做官当知菜根味吉汝江苏射阳县有一位孔繁森式的乡镇干部──田建国。其事迹,感人至深。其中有两个关于“味”的细节,颇令人玩味。一个细节是田建国下乡在特困户家吃饭的事。一碗包谷大掺子又涩又硬,一碗酸菜,竟能扯起长长的白丝……同来的乡干部难以下咽。而田建国边...  相似文献   

20.
那年回乡,从深圳坐飞机到合肥,然后乘车回安庆。从合肥到安庆中间经过一个城市叫桐城,正是中午,朋友建议在这儿停车吃一种本地的特色菜--“水碗”。“水碗”跟传统的中国菜做法不同,它不用油炒煎炸,而是整桌菜无论荤素都是一碗一碗用水蒸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