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赵辉 《台声》2009,(10):42-45
很久没有听见万芳。从2002年发行唱片《相爱的运气》至今,已7年之久。如今的万芳多了不一样的分身。她是音乐节目主持,商业电台黄金时段,她舒缓却热烈地推介边缘音乐。她是演员,表演清单上有2部电影、8部电视连续剧、14出舞台剧210场累计演出,成绩单里有台湾电视最高奖项金钟奖的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评委对她的评价是,“看不到表演的痕迹”。她写诗,她主持,她依旧是歌手,只是在用不一样的形式唱歌。有人说听万芳,一个人最好,两个人还不错,三个人以上,嗯,不妨换听张惠妹。  相似文献   

2.
《中国妇运》历经60年风雨,拥有了与时代同行、与妇女同步发展的60载辉煌成就。60年如一日,《中国妇运》沉淀积累记录了一个甲子的妇女事业。她大处有党政领导关心妇女事业,有妇联辛苦镌刻的座座丰碑;小处有妇联人生生不息的奋斗历程,有各级妇联人工作的真实写照,同时她也是一部妇女事业经验总结启示录、大事记。对于我而言,她则是悉心指导的良师、知心陪伴的益友,我在妇联岗位上成长的每一步,都有她的点播教诲,也因为有她,使我能够在潜移默化之间,不知不觉之中认识了妇联工作、认知了妇女事业、深入社会这个大学堂,逐步成为一名妇女工作者。  相似文献   

3.
不等爱情     
爱上一个人,常常这样说,我等你,五年,十年,五十年,好不好?似乎很坚贞,又有点无可奈何的哀怜。认识一个女孩,为了一个男人等了五年。从她认识他,从她爱上他,她一直都在等,等他爱上她。五年来,她不理任何异性的追求或者淡如水的友谊。她守身如玉,清清白白。她28岁了。他知道她所做的一切,他知道她等他,只是他不爱她。他先后有了几个女朋友,过去式,现在进行式,将来式,都不曾考虑她,她都知道。她一个人内伤。她还是等。她希望云开日出之时,就像歌里唱的:万丈阳光照耀你我。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感动于她的执着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4.
易靖茗 《台声》2014,(1):76-79
她在台湾17年,他在大陆17年,两个人都在对方的“家乡”扎下了根,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自己的人脉,有了自己的习惯。但即使天各一方,爱情依然甜蜜,婚姻保持温度。她说,我们这才叫——  相似文献   

5.
在河南省西峡县,有个在县人大常委会工作17年、当人大代表17年的“老人大”——王桂芳。认识王桂芳的人,几乎都会产生同样的三个“没想到“,而熟悉了她之后,无不为她平凡而闪光的事迹深深感动、深表钦佩。  相似文献   

6.
文武 《今日广西》2010,(6):44-45
2010年3月3日晚,“刘三姐”嫁人了。确切地说,是“新一代刘三姐”陈春燕在绿城南宁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婚礼,把自己嫁了。在婚礼前,陈春燕很小女人地告诉笔者:她的他是个很有才气的人,她爱他,他当然也爱她。一个女孩子的一生有很多梦想,与相爱的人结婚,无疑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7.
《精神文明导刊》2006,(11):9-10
本报《关注》版曾经多次报道过有“大连义工第一人”之誉、创办了“郭大姐爱心之家”的郭连荣的事迹。在本报的关注之下,郭大姐和她的“爱心之家”已经走过了整整3年的历程,有鲜花、有掌声,有坎坷、有泪水,但她带给整个社会的是温暖和感动。  相似文献   

8.
张萌  吴涛 《前沿》2014,(11):239-240
题记:书中说“女人是与男人不同性别的人,并且有她自己特有的声音、她的气氛、她的磁场、她的呼吸、她的味道……她能把这一切都留在她触摸过的地方,触摸过的东西上面。即使她不在场,这个地方,这些东西,都附着有她的魔力,将你紧紧地包围住。她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无微不至。”  相似文献   

9.
赵辉 《台声》2010,(6):62-65
1995年5月8日,一代歌后邓丽君于泰国清迈的湄宾饭店香销玉陨.15年后再回首,数十年岁月不过浮生掠影般短暂,但她的歌声,却仍然萦萦入耳。因为她的歌声,两岸歌迷度过了许多难忘的岁月:多少人听着她的歌声长大,多少人以传唱她的歌曲而闻名,多少人从她的歌声中得到慰藉……  相似文献   

10.
苏艳芹:1966年9月16日生,北关分局灯塔路派出所片警她有头痛症、失眠。平日里就有吃药的习惯。这一次她吃了许多药,那些药足以将她的生命带走。她事后一直选择“吃药”这个字眼,她是一个很要强的女人,她不想承认这就是“自杀”。“吃药”事件发生在他离家出走之后。她和他都是警察。一个在派出所,一个在刑警队。她的家不在安阳,他的家也不在安阳,他是跟姑姑长大的。他们一同吃食堂,一同聊思乡的苦,且互相关爱,她觉得他这个人老实,体贴人,对她挺好的,听说以前他也谈了一个女警察,不知为什么分的手。她是一个单纯的人,…  相似文献   

11.
时代选择她走上从政之路广龙想采访农工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肖燕军的念头很早就有,可总是因为她太忙没能如愿。她属于干事业的人,思想活跃、工作扎实认真。肖燕军.从政八年多,历任宣武区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副主任、宣武区卫生局副局长、副区长、...  相似文献   

12.
今年4月13日凌晨四点,湘潭市儿童福利院熟睡的人们被一阵凄厉的婴儿啼哭声唤醒,值班员发现院大门的铁锁上挂着一个竹篓,竹篓中有~个小生命在微微颤动。摘下竹篓,打开场褓,发现一张红纸条,正面写着:当日凌晨零点40分出生。背面还有一段文字:“由于她是父亲的第三个女孩,是公公的第七个孙女,她的降生带给我们全家不幸,愿天下好心人将她抚养成人。”这样的事在湘潭)L童福利院并不少见。翻开院收养人员档案,有这样一组数据:1977年至1987年收养各种弃婴85人,年平不足9人;1988年收25人,1989年收39人,1990年收53人,1991年收10…  相似文献   

13.
于兰英是河南省九届人大代表、商丘市睢阳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多年来,只要是与她共过事的人,无不为她的厚道、热情和干练所吸引。1990年1月,于兰英调入原商丘县(今商丘市睢阳区)委统战部工作。生来就“干一行,爱一行”的她,通过翻阅大量的统战书籍和虚心向老同志请教,只几个月时间就适应了陌生的岗位。于兰英还经常深入基层,倾听统战对象的意见和建议。每次下基层,她都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每听到一个好的想法,马上就记下来,回来后再加以加工整理。10年来,她亲手整理的第一手资料摞起来就有一人多高。1993年,于兰英…  相似文献   

14.
吴帼英,一位为民政事业默默奉献了33个春秋的老民政,她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什么惊人之举,但她有更为可贵的真诚、宽厚的为人之道,她有一个公务员最重要的敬业精神,她有一个民政人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优良品德。她很平凡,她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其他人能够做得到、做得好的,然而她又是不平凡的,因为她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其他人不一定愿意或者有心去做的。吴帼英在民政局工作30几年,曾担任过图书资料管理和处室内勤,虽然都是一些最为平凡和普通的工作,但对每一件事都做得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她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尤其是当…  相似文献   

15.
特殊的兼职     
人们叫她杨阿姨,这是她年轻时给人当保姆留下的称呼,一直叫到今天.其真名却让人淡忘。现已60岁的扬阿姨,原先在湖北省泌滋县一家化工厂工作,八十年代所在工厂倒闭。她便没有厂工作。但她并未闲着.而且似乎比原先更忙,因为她有一种特殊的兼职:为死人洗澡。1964年冬,厂里的一位女职工因工殉职,她和一位大姐给这位女职工洗身子,洗完后穿衣服时,那位大姐无论如何也给死者穿不上,而等杨阿姨来接手穿时.却毫不费力就穿上了,替灭人洗澡就从这一年开始。开始她只给女尸洗澡。1968年春.厂里的一位湖南籍工程师不幸死亡.死者的女儿来…  相似文献   

16.
2000年7月,安陆市人大常委会授予的全市“人民满意公仆”中有一位女同志,她就是安陆市人事局局长周俊萍同志。1999年3月,组织将年方40的周俊萍同志从市妇联主任调任市人事局局长。她上任之初给人的印象是:漂亮、高雅、可亲。有人用疑惑的眼光瞧着她,“她行吗?”,“她遇事敢拍板吗?”,有人担心她没有魄力。周俊萍同志理解人们的担忧,但也决不辜负领导的信任,同志们的期望。她深知在市政府的组成部门中,她是唯一的女局长,深感责任重大,正人先正己,正己先博学。为了增强工作底蕴,学字当先。该局的“三讲”、“三个…  相似文献   

17.
畅想110     
畅想110郑彦英也许是由于娇惯,我的女儿已经7岁了,还不敢一个人在家,放学后,要么是我,要么是她妈妈,总要有个人在家陪着她。如果我和她妈妈俩人都有事要出去,她总要跟着一个,用她的话说,她一个人害怕。所以她跟着我或者她妈妈,并非我们一般理解的是感情所至...  相似文献   

18.
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千事业有一股执着劲,凡认准的事就非干好不可。虽然从事低保工作仅3年多,但却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满腔的热情,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绩。近日,她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先进个人”。她,就是兴宁市民政局低保股股长刘思珍。  相似文献   

19.
认识朱莲芬女士已有10多年了。那是在1984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她陪同丈夫、全国政协委员吴多泰与会,就有关海南岛开发问题接受了我的专访。她那清晰的思路、独到的见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当时朱莲芬已是香港政坛的活跃分子,任第七届广东省政协委员。几年后,她成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熟悉朱莲芬女士的人都知道,她是个地道的专栏作家。10多年来,她以“思旋”为笔名写了数干篇精巧、隽美的专栏文章。1987年香港作家协会成立,她从1992年起连任两届会长。朱莲芬还是个名副其实的企业家。她在香港企融、地产领域大展拳脚,颇有…  相似文献   

20.
鲁秀珍是一位地道的东北人。1999年退休后,随丈夫王观泉先生移居上海,成了一位“新上海人”。由于他们的独生女儿定居在美国,故而,他们二老也成了一对典型的“空巢老人”。因为地域、语言、风俗习惯的不同,鲁秀珍更有一种双份的孤寂。 然而,她得到了上海人的关怀。她先后被吸收参加了华阳侨联的英语班,还当了十来年的班长,之后,又参加了英语唱歌组,更是与上海人打成了一片,增进了友谊,消除了孤寂……她满怀感恩之情,为本刊记下了她心中的“暖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