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樊惠平 《河北法学》2007,25(11):115-118
法院的判决宣示着法的精神,引导着民众的行为.诉诸于法院各种诉讼请求,即是将各种矛盾呈现在法官面前.法官必须判断何种诉求为正当,只有当案件事实符合法律规范的构成要件,且案件事实中蕴涵的法律价值和所适用的法律规范的价值取向相一致时,才可以依据该法律规范对案件事实作出判决.法官在运用国家的制定法以回应民众的要求时,将一些明显不当的有违民意的规定加以过滤,能动地对制定法加以填充修正.刘荣军教授亦言:"处于社会与国家立法机关之间的司法,应当以并不完整的法律作为基本的支撑,寻找制定法之外的法源,将社会的正义、公平的观念和价值导入司法程序之中,创造出能够解压、还原法律本意的规则,以作为裁判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雷鸿 《人民司法》2012,(5):42-45
法律确定性与实质正义都是法治的组成部分。换用中国的现实语境来表达,也就是人民法院的基本司法政策: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两个效果的统一。但是,法律确定性有可能与实质正义发生冲突,或者说,法律确定性不可避免地存在其局限,为了保证确定性有可能导致个案的不公。在此情形下,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是一道横亘在司法者面前的难题。本文拟从案例指导制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法律规则与司法活动之间的能动关系。案例指导制度的功能及运作"司法是确保法律回应性的根本方法。"①法律适用的核心就在于将普遍性的法律规范运用于具体个案当中。由于制定法自身可能存在法律漏洞、前后矛盾、过  相似文献   

3.
姚显森 《政法论丛》2014,(1):124-134
认识和实践法官裁量权以及理解和践行能动司法遭遇多重困境,客观上需要从法官办理案件行为及其过程的本质属性出发,认识法官在司法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动性。能动的革命反映论、法律规则的知识性与非自足性理论以及诉讼认识的历史性与诉讼过程的动态性理论,是认识和发展法官能动性的理论依据。法官能动性在本质上是作为“主体”的法官对作为“客体”的案件,应当具有的有差别的能动行为及认识活动过程。相对于法官裁量权和能动司法而言,法官能动性在根本上属于认知范畴,其内容更为丰富,产生和发展以及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都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立法赋予检察机关公益诉权,但对其权力属性以及与检察机关其他监督权之间的关系,未予明晰,加之立法没有明确授予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法律监督权,所以对于公益诉权与法律监督权的关系产生了不同理解。在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有监督行政权合法运行的公益诉权和监督审判权合法运行的公益诉讼法律监督权,两项权力的行使是检察权运行的内部分工。面对当前立法缺失和理论争议,检察机关需坚守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责,对立法未规定事项的处理要参照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的原则性规定,能动履职,为进一步完善公益诉讼立法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洪浩  邓晓静 《法学》2013,(7):116-122
历经多年司法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研究的积累,修订后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事诉讼法》增设了民事公益诉讼的条款。经过此次修订,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保护的权益从私权扩充到了社会公共利益领域;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案件的范围也随之扩展;民事诉讼当事人将因公益诉讼的出现而被重新界定,法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尤其是检察机关,有可能成为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然而,囿于我国一贯的立法模式和传统,对于民事公益诉讼中检察权的配置,《民事诉讼法》却语焉不详,有待明确。  相似文献   

6.
由于司法的职业化,一个常人成了一名职业法官,由于法官适用法律,因而就产生了对法律进行司法解释的需要,由于解释法律,一个原本是常人的法官的主观意识,就这样通过解释活动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了法律适用之中,这种自觉不自觉的活动,就是法官在法律适用中的主观能动性。 一、法律适用与法官职业 (一)法律适用的基本要素 构成一个事物的基本要素,决定了这个事物的本质和特点,而研究这个事物时只有掌握了这个事物的本质和特点,才可以说是对这个事物真正的把握。我们研究法律适用,同样也要首先研究法律适用的诸要素。法律适用的诸要…  相似文献   

7.
法国法官职工联盟主席曾说:"一个司法裁定,不是通过某一法官个人而是通过一个合议庭作出的".  相似文献   

8.
在司法过程中,法官面对事实和法律并作出司法判决,是一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要保证法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法官本身要具有较高的道德、知识、经验和能力,社会也要从客观环境方面提供一定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在司法过程中,法官面对事实和法律并作出司法判决,是一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要保证法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法官本身要具有较高的道德、知识、经验和能力,社会也要从客观环境方面提供一定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正>公共利益的判断贯穿检察公益诉讼整个过程,是理论和实务面临的核心问题。公共利益可依据应然和实然标准进行判断。应然标准下,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根本目标,对此目标具有价值意义的利益均属于公共利益范畴。实然标准下,以现行法为前提,用经验和实证方法判断公共利益。笔者认为,公共利益既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地域和文化上的特殊性,是普  相似文献   

11.
《政法学刊》2017,(1):59-68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和员额制的引入共同决定了法官在刑事裁判中要有新的担当。法官的裁判担当既要受制于的社会环境,也要受制于司法传统,还要彰显诚信。传统社会的断狱者尽管缺乏职业性,但他们以儒家道德化的法律来裁断案件,契合生活又高于生活,社会效果显著,裁断中渗透着道德诚信。建国后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一段时期,法官以阶级斗争为出发点,致力于惩罚犯罪,裁判突出政治效果,表达政治诚信。契合我国法治化进程,随着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实现,入额后的法官只能恪守公正审判,追求法律之内的正义,突出法律效果,彰显裁判诚信。  相似文献   

12.
陈朝阳 《中国审判》2010,(12):96-99
2002年4月1日起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千规定》(下称《证据规定》)深化了我国民事证据基本制度,  相似文献   

13.
刑事诉讼中的法官取证是指法官在开庭过程中就与案件有关的事实在法庭以外的其他地点所作的调查活动。这一取证活动与法官的法庭调查有明显的区别,因为庭审的规范性和多方的监督,尤其是庭审采用交叉询问与法官提问结合.与庭外取证形成完全不同的取证环境,也会造成不同的取证效果。和法庭调查相比,法官  相似文献   

14.
许鸣曦 《法制与社会》2014,(14):114-115
国内案件审理中法官司法能动性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但是由于涉外案件的特殊性,所以它对司法能动性有特殊的要求。通过对美国、欧洲法院审理涉外案件中能动性发挥的比较来反思我国法院在审理涉外案件中应该如何有效地发挥司法能动性。  相似文献   

15.
朱福勇 《现代法学》2011,33(2):90-97
民事法官所享有的依法合理解释、平衡、选择法律以及填补法律缺漏的特有能动性是两大法系国家的一致选择。审视我国法官能动性所经历的严苛限制、悄然使之到日益凸显的过程,揭示了处于经验层面的法官能动性的失范现象及其主要根源。为确保法官能动性应有功效的发挥,我们应着力从核心理念、追求目标、基本原则、明析规则、技术规范和配套措施等方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规则与法官能动性共生的民事司法运作模式,以强调法律解释和辩证推理等司法技术在解决法律确定性弱化问题的功用时,克服逻辑推演的局限性,实现民事诉讼之目的。  相似文献   

16.
孙璐 《法制与社会》2011,(31):125-126
由于立法的空白,我国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等一系列问题均在探讨中,笔者结合国外的立法例及国内外的司法实践与我国国情认为检察机关应当具有原告资格,但检察机关参与公益诉讼应避免对民事权益和行政权的过分干预。  相似文献   

17.
论民事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是建立在诉权理论的诉讼信托基础之上的,检察机关不承担诉讼的实质后果,不需要缴纳诉讼费用,它只能是国家公共利益的代表,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原告,是特殊的原告.  相似文献   

18.
苏联解体后在俄罗斯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巨变的历史条件下,相伴着宪政改革而生的为巩固司法权威而进行的历时十余年的司法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93年通过的《俄罗斯联邦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使法院与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完全独立,而《法官地位法》、《法院体系法》等与宪法一起构成有效保证俄罗斯法官独立地位的重要法律体系。在刑事司法领域,作为重大改革成果的《俄罗  相似文献   

19.
司法实践中,法官依据法律、斟酌情事进行自由裁量,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尤其是在一些重大、新型案件的裁判上,法官裁判的思维进路受到社会各界广为关注。近一段时间,个别案件的判决引发各方争议,甚至广受诟病,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法官在裁判方法上的偏差,或者说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方法论上的失误,无疑是一个值得检讨的重要方面。在现代法治条件下,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受到正确裁判方法的约束或指引。在这些"铁律"面前,法官的"自由"裁量其实是"不自由"的。就民事审判而言,法律推理的严密性、请求权基础的准确性、法律解释方法的妥当性,笔者认为应当是最为重要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事诉讼中法官司法调查权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的制订出台,导致了法官司法调查权的较大变化:首先,庭前审查由实体审查向程序化审查变化;其次,在庭审中,法官的主导性调查转变为补充性调查;最后,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法官原有的庭外自行调整权已不复存在。了解这些变化,有助于正确认识法官在刑事审判中的角色转换,全面把握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审判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