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生长于互联网发展的"无界"态势和意识形态领域"有界"社会思潮的边界夹缝中,是建设网络强国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题中之义。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共享性、主体性等特征,致使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遭遇分散化的困境。着眼于意识形态功能化的战略考量,需要提升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政治主导力、经济支撑力、文化聚合力和交往影响力。具体而言,要深化以"权力—知识—话语"为有效手段的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再生产,增强政治公信力、理论供给力、舆论引导力,培育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主流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
对人民主体性的表达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从制度层面着眼,人民主体性既体现为社会主义制度为作为主体的人民服务的自为性,也体现为作为主体的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能动性,还体现为作为主体的人民自己支配自己的自主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主体性最强有力的制度表达。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要秉持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增进人民福祉,接受人民检验,在彰显人民主体性中持续推进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  相似文献   

3.
汇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是为中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强信心和动力的保证,是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诉求、现实要求和目标指向,是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任务和永恒话题。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力量、营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思想氛围需要正能量。在汇聚全面深化改革正能量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体性理论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水华  钱伟民 《理论导刊》2006,42(10):34-36
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人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人只有在对象性活动中确证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的统一。马克思的主体性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群众观的经典著作。在该论著中,马克思、恩格斯讨论了"人民大众即无产阶级"的主体性和先进性,阐述了革命思想的存在以革命阶级的存在为前提等群众观的基本理论。我们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同时,要尊重群众的主体性、重视人民群众在理论和实践创新中的基础地位,避免用虚幻的群众"共同体"任意宰割群众的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等观念,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  相似文献   

6.
以马克思主义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面临诸多冲击与挑战,在一定的范围和特定群体中存在着社会意识认同缺失和信仰危机。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进一步提高我们对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寻找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7.
当代西方政党意识形态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呈现出包容性增强、阶级性淡化、传播途径灵活、作用方式隐蔽等新特点。这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挑战: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淡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增加了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难度。回应挑战,要坚持意识形态的阶级性,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实现意识形态大众化,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彰显意识形态的时代性,理性回应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相似文献   

8.
周静  刘乐舟 《理论导刊》2021,(2):100-107
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热点时刻"。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着国际意识形态斗争加剧、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分化、个体意识结构严重失衡等场域困境,因此必须在传播理念、传播话语、传播模式上与时俱进,主动应变。同时,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性质决定了其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传播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的理论根基不能变、实现社会共同价值引领的功能定位不能变、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认同路径不能变、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价值向度不能变。实践中必须牢牢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既创新求变,又以不变应万变,共同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9.
挑战与回应:意识形态危机与主流意识形态的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娟  习裕军 《理论导刊》2006,1(5):24-28
意识形态是政治权威政治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源泉。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全面转型,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淡化、弱化,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严峻的信仰和认同危机。这就需要大力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不断提高其适应力、整合力、引导力、认同度,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持续的合法性源泉。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20,(1)
网络时代,意识形态没有也不可能终结。掌握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标志。网络强国视域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方向,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思想指导、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引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增强意识形态认同为价值导向;增强面向世界的宣传话语,以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为建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是社会成员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出现了淡化的倾向。对此,必须认清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努力探索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控制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对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实现政治认同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在马克思那里,是从多重意义上来阐述意识形态的,即:作为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存在的反映;作为"思想或观念的上层建筑";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而本文所探讨的意识形态主要是从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即"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这个意义上来进行的。科学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的意义,深入分析我国意识形态的现实状况,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对人民的主体性地位的尊重和肯定。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意蕴,即:在实践视域中,人民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具有能动性和自觉性。在实践的价值应然性中,从个体出发,旨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社会出发,则是整合群众力量,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是工人阶级中的生力军,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阶级支撑,具有群体性特征。访谈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具有群体差异性特征,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亦存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不够深入、认可水平有待提升、内化不够、信仰度不高等认同问题。提升认同度的基本途径是:实施增权,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实基础;明晰责任主体,共促主流意识形态的通俗化和社会化;维护农民工权益,努力营造良好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可环境;畅通传播渠道,使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文化需求;完善培训体系,强化主流意识形态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34)
主体性思想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以实践为基础,强调主体应当是现实具体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人。人不仅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也是社会建设的主体。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正确认识社会建设的主体,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自洽性是社会主体觉醒和科学理性发展的必然产物,主要包括科学自洽性、价值自洽性和逻辑自洽性。在现实生活中意识形态自洽性往往表现为一套特殊的"解释系统",并通过科学性解释、价值性解释和逻辑性解释等为人们提供认识、理解和把握社会生活等的知识和方法体系。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由于其自身不可克服的内部矛盾必然陷入意识形态解释的科学自限性、价值狭隘性和逻辑虚妄性的现实困境。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洽性建构必须把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解释力、价值引领力和逻辑影响力建设作为着力点,为建设具有强大向心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党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坚持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的核心价值原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内涵。大力弘扬党史文化,发挥其资政育人功能,构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党史文化形态,对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政治认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党史文化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民主党派作为新时代的参政党,其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各民主党派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经历了从排斥到互动、从互动到共识、从共识到认同的历史进程。新时代民主党派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面临诸多挑战,既有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威胁,也有社会转型升级的影响,还有民主党派自身思想建设困境,这些都冲击着民主党派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新时代民主党派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建构,可从构建民主党派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制度基础、强化民主党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整合民主党派成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资源等路径来进行。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作为抽象的理论体系,必须通过感性化传播才便于广大民众理解和认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不断探索意识形态传播规律,在传播内容上关照大众感性心理需求,在传播方式上契合大众感性认知习惯,有效推动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性传播和大众认同。回顾梳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感性传播的发展历程,总结反思其经验教训,对于推进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落地生根和广泛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曾楠 《理论导刊》2014,(3):85-88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文化的律动是价值认同的生成条件与韵脉。审视文化多元时代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既呈现主流文化退隐下教育导向模糊、"三俗"文化泛滥下教育引力式微、他者文化僭越下教育内化受阻的困境,也承载着比较、对话、互动情境中核心价值观要素确证与完善、认同建构与提升、内化理性与自觉的机缘,在此境遇中,注重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意识形态的指引、主体认同的确立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国式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