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刚 《当代亚太》2002,(3):61-64
随着冷战的结束,西方"安全研究"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方兴未艾的学术论战,不同的学术范式之间主要对安全研究的主体、层次及趋向乃至"安全"本身的定义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本文讨论和评述了"传统派"、"扩展派"以及"批评派"的理论观点,并提出了对此论战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在十七世纪后半叶俄国的教会分裂运动中,产生了一种具有末世论性质的思想现象。旧礼仪派中的反教堂派对该时期的国家、教会和政权产生了极端失望的情绪,这使得他们对于"莫斯科-第三罗马"理念的解读发生了从乐观的千年王国说,到悲观末世论的思想转向。反教堂派认为,背叛了东正教真理的莫斯科国家,已沦陷为敌基督统治下的大巴比伦,而这预示着末日进程即将来临。反教堂派主要采取了逃跑和自杀两种方式,以在末日来临之前逃离敌基督的统治,寻求上帝的拯救。反教堂派末世论思想中的极端因素,在后继的俄罗斯思想和历史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1988年,罗斯受洗千年之际,俄罗斯东正教复兴的序幕徐徐拉开。历经30余年的发展,东正教如今已成为俄罗斯社会一股重要的精神文化力量。30年间,俄罗斯东正教会历经三位牧首——皮缅、阿列克西二世和基里尔。本文拟以基里尔2009年就任牧首以来俄罗斯东正教会所开展的工作为考察对象,理清俄罗斯东正教会在教会内部建设、与世俗领域互动和与基督宗教其他派别的对话等方面工作的传承,解读俄罗斯东正教会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式发展模式的转型,剖析俄罗斯东正教会所面临的"非世俗化"与"世俗化"的张力、教会统一的威胁,以及教会快速增长扩张所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吕昭 《法国研究》2009,(3):70-75
清洁派是西欧中世纪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基督教异端派别之一,十二世纪晚期到十三世纪上半期在法国南部地区发展到顶峰。清洁派兴起于教会腐败堕落的背景中,他们宣扬的使徒式的苦修主义荡涤了教会的腐败,成为清洁派吸引人们皈依的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在现今俄罗斯的媒介市场中,东正教媒体无疑是势头发展最为强劲的宗教媒体。它不仅担负起宣传东正教的责任,还积极显示东正教教会所秉承的价值观和历史使命。需要具体分析东正教媒体在俄罗斯的发展状况、这些媒体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以及所出现的问题和困境。  相似文献   

6.
在苏联解体后20多年来的当代俄罗斯社会,东正教在各个方面均得到了复兴和发展。皈依东正教的俄罗斯国民人数不断增长,教会组织迅速扩大,东正教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加强。然而,在探究俄罗斯国民东正教信仰状况时会发现,东正教追随者与信仰者并不完全重合。这一现象反映的是东正教对俄罗斯国民精神、心理及民族文化自我认同上的影响力和作用力。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在叙利亚乱局中的表现,近期再次成为国际热点。自2011年介入不断升级的叙利亚危机以来,俄罗斯目前已经成为主导叙政治进程的主要外部力量。在俄罗斯此次应对叙利亚危机的外交中,东正教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早在帝国时期,俄国就持续介入叙利亚事务。俄罗斯与叙利亚自古以来的东正教文化交往,影响着沙俄对安提阿教会和叙利亚东正教徒的情感,成为沙俄加入中东大国角逐的突破口。此次介入叙利亚危机,是历史的延续。俄罗斯东正教会领导人的公开发言、其附属机构在国际组织对叙基督徒问题的宣传以及提供人道援助,起到了公共外交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使俄罗斯的介入和军事行动合法化,获得了俄罗斯国内外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东正教因素的上述多重影响,是俄罗斯介入此次叙利亚危机、并成功实现其外交策略和目标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哥本哈根学派提出的"社会安全"是冷战后西方非传统安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以认同的概念界定社会,探讨了冷战后出现的对欧洲社会的主要威胁以及由此产生的安全问题。该理论的问世引发了一场学术争论,即有名的"哥本哈根论战"。社会安全理论超越了传统安全研究的国家中心主义范式,拓展了安全理论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9.
斯拉夫派是俄国19世纪上半叶思想本土化运动中一个醒目的集政治、哲学、宗教学、文艺美学、经济学、历史文化学于一身的重要思想理论派别之一。其民族主义文化意识的建构,以俄国国民性理论,即俄罗斯国民精神生活独特性探讨为基础,包括国家(含家庭)论述、宗教(信仰)论述,以及文化论述等若干部分,其中又以宗教论述为核心。斯拉夫派民族文化意识建构的实质,是对俄罗斯及俄罗斯国民作为生命共同体的民族主义想象。  相似文献   

10.
反教会运动是近代菲律宾民族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菲律宾宗教民族主义诉求的目标是推翻西班牙教会的专制统治,争取菲律宾民族的宗教自由与平等权力.菲律宾反教会运动不仅推翻了西班牙天主教会,而且确立了"政教分离"的原则,并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菲律宾独立教会,对推动天主教在菲律宾的本土化、多元化以及文化解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华公会在2008年马来西亚大选中遭受的失利使其失去了华人族群的代表性。面对大选后的残局,马华公会本应积极自救,但却陷入了新一轮党争的困扰。本文以2008年大选马华公会遭遇的政治海啸为背景,论述海啸过后由前总会长引咎退出内阁引发的马华公会新一轮党争,分析党争对马华公会本身以及华人政治的诸多影响,认为党争的功利性是导致目前马华公会发展举步维艰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13.
Egyptian influences related to progress spread in Malaya before the Second World War through the journals published and the religious schools established by the Kaum Muda (The Young Faction). The Kaum Muda traced its origin from the reformist thinking of Mu?ammad Rashīd Ri?ā who published the journal al-Manār from 1898 in Egypt. To disseminate their reformist thought, the Kaum Muda published al-Imām from 23 July 1906, a journal that was directly influenced by al-Manār. Apart from publishing journals, the Kaum Muda, particularly its staunchest exponent, Sayyid Shaykh al-Hadi, also published books and novels with reformist themes, particularly on women’s emancipation. As well as using printed media to convey their messages, the Kaum Muda used modern religious education known as madrasa education, which was associated with reformist thinking, to spread their ideas and bring progress to Malay soci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