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赫健 《法制与社会》2010,(34):76-77
近年来,实践中经常出现由于解除婚约而导致的精神损害赔偿纠纷发生。但是由于我国立法在相关方面尚且空白,所以导致很多时候这些纠纷都得不到合理解决。因此,本文认为对解除婚约后的精神损害赔偿进行立法规制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  相似文献   

2.
婚约起源于我国古代,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大力提倡婚姻自由、平等的原则而被废除,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传统习俗的影响,因婚约产生的纠纷仍大量存在,有必要从法律上进行归制,笔者试从比较法的角度提出在我国建立婚约制度的立法构想,希望能作为立法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婚约是男女双方以结婚为目的而对婚姻关系所作的事先约定。在我国,婚约本身并不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但在现实生活中婚约却有着深远的历史。我国法律对于"进入婚姻"以及"结束婚姻"的纠纷的规定日渐完善,却对于"走向婚姻"的纠纷方面只字未提,这不能不算是一种漏洞。也正是因为我国相关法律缺乏对婚约的有效规定,而其又极其具有民俗性和普遍性,所以由婚约而引发的民事纠纷近年来不断攀升。完善法律对于婚约的规定,明确婚约的效力,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秩序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意通过对于我国婚约制度现状以及各国婚约制度发展进行剖析,探究完善我国婚约制度的道路,为我国婚约制度的深化与成熟尽一份薄力。  相似文献   

4.
解除合同与损害赔偿可以并存,但我国现行立法并未对赔偿范围作出任何规定。由于合同解除原因的多样性,导致在合同解除时,损害赔偿责任的范围并不能简化为信赖利益损失的赔偿或者债务不履行的赔偿,而是应当考虑不同的合同解除情形的特殊性,给予个别化的处理,而且基于合同解除而产生的损害也应当给予赔偿。  相似文献   

5.
熊进光 《河北法学》2004,22(9):62-65
婚约是男女双方将来缔结婚姻关系的法律行为 ,当事人虽不能基于婚约请求结婚 ,但其仍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基于婚约发生的财产赠与关系 ,实质上是一种附条件的赠与行为 ,婚约解除后应依不当得利予以返还 ;一方擅自解除婚约或因他方过错解除婚约的 ,无过错方可请求损害赔偿。结合国内首例因征婚引出巨额财产纠纷案的分析 ,对上述理论给予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婚约制度的历史及现状入手,以两岸婚约的立法上的异同为主线,论证婚约之于现今社会,之于大陆地区立法之必要。  相似文献   

7.
婚约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现实生活中仍大量存在。我国现行立法对此却未作明确规定。鉴于因婚约而引发的纠纷层出不穷,我国的婚姻法或未来民法典有必要对婚约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8.
王月阳 《法制与社会》2013,(14):265-266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范围关系到一个人哪些民事权利受到侵害可以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问题,这是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最基础的问题,也是最应该弄清楚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范围,分析和阐述其中的不足,并提出一些建议来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使我国法制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9.
婚约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当前我国的民事立法没有关于婚约制度的规定,导致了司法实践中婚约纠纷案件常常处于无法可依的困境.本文围绕这一问题,从婚约法律规制的必要性、婚约的性质、婚约的订立要件与效力以及婚约的解除等方面做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刘畅 《法制与社会》2014,(34):295-296
近些年我国的法律法规制度日趋完善,社会大众的法律意识也不断提升,对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关注度也日趋升高,所以,立法界必须尽早对当前存在的种种问题与缺陷加以研究和完善,本首先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含义和相关立法规定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系统分析了当前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后针对性的探讨研究了有关进一步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国家赔偿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运鸿  王谨 《河北法学》2011,29(12):83-87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作为国家赔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善程度直接影响该制度的实际运行效果。修订后的国家赔偿法,对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较为原则,缺乏配套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制度,国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适用中面临诸多困境,亟需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亚洲犯罪被害人补偿法律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孙彩虹 《河北法学》2004,22(7):112-114
制约我国建立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经费"不足。但在亚洲如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度、我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针对犯罪被害人补偿的法律制度均已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这对我们无疑是一个启示:经济的因素不是绝对的,关键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3.
尽管漏洞补充是一个法律方法论问题,但在现代法律方法论与法律本体论不断融合的背景下,在法律本体论上的不同立场,直接决定了法律方法上的不同操作。法律漏洞的概念、法律漏洞产生的原因以及法律漏洞补充的根据即是决定着漏洞补充理论如何展开的三个基本问题。法律漏洞乃是指因人类理性之局限,立法者无奈或故意造成的法律文本的意义不能与法学主流价值观念或民众期待完全契合而导致的法律文本与案件事实之间的裂隙。法律意识形态的多元化、立法权对司法权的不信任、法官类型思维能力的欠缺构成了法律漏洞产生的基本原因。法学理论以及民众期待则是对法律漏洞进行补充的实质性根据。  相似文献   

14.
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静云  王世进 《河北法学》2007,25(6):108-112
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是实现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重要制度和手段.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构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借鉴.中国建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非常必要,但还存在着缺乏生态补偿专门立法以及相关法律规定中补偿主体不明确、补偿方式较单一、补偿管理不规范以及补偿标准不明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补偿法律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的低迷,生态的破坏是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两大困境,构建全面的生态补偿机制成了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现行的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制度不能满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法律需求。不同类型城市生态补偿的法律界定内涵不尽相同,资源枯竭型城市应当采用广义的界定方式。生态补偿法律关系是法律制度的事实演绎方式,是将静态的法律制度与动态的社会生活连接的转换器。  相似文献   

16.
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探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黄锡生 《现代法学》2006,28(6):122-127
矿产资源生态补偿不同于矿产资源补偿。矿产资源补偿强调的是补偿的经济价值,而矿产资源生态补偿除了经济价值外,还强调补偿的环境价值和公平价值。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在于矿产资源的价值论、资源耗竭性补偿理论以及资源的外部性理论。我国比较重视矿产资源补偿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补偿的环境价值和公平价值,因此,建立经济、环境、公平三位一体的价值补偿体系,是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7.
郑新建 《河北法学》2006,24(7):49-52
近年来,商誉损害赔偿纠纷越来越多.商誉损害不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关于商誉损害赔偿的数额,尚无具有可操作性的计算标准,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时较难把握.司法实践中商誉损害赔偿额一是在综合考虑基础上酌情确定,二是以商誉权人消除影响所需费用作为赔偿额的确定依据.应根据商誉损害的不同情况具体分析,然后确定应适用的计算标准.同时,确定商誉赔偿数额的其他方式如法定赔偿额制度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数学方法计算单处和多处伤残的赔偿数额.方法根据伤残程度等级分类和赔偿过错系数,建立伤残赔偿计算数学模型.结果应用所建立的伤残赔偿计算数学模型,可以直接计算单处或多处伤残的赔偿数额.结论伤残赔偿计算数学模型,在一定的法律规定条件下,可以准确的计算人体伤残赔偿数额,方法简便.  相似文献   

19.
袁日新 《行政与法》2013,(8):108-115
合同类型化使房屋征收补偿协议法律性质认定成为必要.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的理论分野和客现存在是界定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协议法律性质的前提和基础.运用合同识别的抽象标准从微观的视角认定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的法律性质,信服力不足.只有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将分析问题的视角扩展至宏观领域,房屋征收补偿协议行政合同的法律性质才能彰显.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保护利益补偿机制法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树青 《河北法学》2004,22(8):33-35
探讨了生态环境保护利益补偿机制的概念、分析了补偿机制的受偿主体、补偿主体和补偿范围,同时还阐述了生态环境保护利益补偿机制的补偿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