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的历史条件下,山西人口发展主要存在着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偏高以及人口素质较低四个方面的问题,为此,山西人口发展必须继续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难题;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科学教育文化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2.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近30年,给人口安全、社会稳定带来巨大隐患。近年来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做了大量工作,但其势头尚未得到根本控制。我们必须运用政治、经济、教育、法律等手段,多管齐下、从根本上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但目前在法律保障上,还存在着立法缺失、混乱的现象,执法中存在着只重罚不重奖的现象,守法中存在着群众守法自觉性不高,守法意识淡漠的现象,监督中存在着监督不力,约束机制运转不畅的问题,我们必须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执法者素质,以更好地治理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偏高的问题,维护我国人口安全。  相似文献   

3.
过去30年,由于推行计划生育,中国少出生4亿多人,使世界60亿人口日推迟4年;未来30年,中国预计净增约2亿人。2033年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峰值——15亿。  相似文献   

4.
人口始终是影响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辉煌成绩,但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统筹解决好人口问题,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新疆南疆的发展与稳定历来是政府与学界关注的重点,而南疆诸多问题均可以被视为人口问题的衍生物,因而研究南疆的人口问题至关重要。从人口数量、质量、结构三方面对南疆近三十年人口发展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南疆人口存在诸多区别于全国其他省份人口的特征,南疆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速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升,文盲人口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受教育程度的性别差异小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年龄结构较年轻,且老年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人口性别结构基本合理,南疆大部分地区人口城镇化水平一直高于全国、全疆平均水平,农业从业人口占比长期超过7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南疆各地区人口发展特征差异大并且一直存在。  相似文献   

6.
《党课》2010,(18):17-18
美国人口普查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世界人口将突破80亿,而2050年则将突破94亿。目前,全世界人口总数为68亿。其中,整个亚洲地区的人口数量为42亿。预计到2050年,亚洲人口数量可能再增加13亿。非洲的人口增长速度也很快,到2050年可能是目前的两倍,达到21亿。  相似文献   

7.
进入 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将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就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类的发展史表明,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密切相关。人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既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又是实现发展的动力。人口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途径和机制是极为复杂的。这不仅因为可持续发展本身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并由多种因素构成,而且因为人口本身也是具有多种属性的社会群体。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人口问题:性别比例严重失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玉民 《世纪桥》2006,(5):9-11
概述几年来人口出生性别比逐年上升,现已超出正常值;通过深入分析其成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末的山东人口性别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岱云 《理论学刊》2004,(8):105-108
人口的性别比由人口的生物学属性所决定 ,同时受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经济发展所影响。 2 0世纪末山东省人口性别结构总体上是平衡的 ,但并不是一种理想的平衡 ,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婚配人口性别比偏高 ,老年人口性别比偏低等。为此我们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综合治理 ;二是倡导调节婚姻性别比偏高的婚姻模式 ;三是应重视成年男性人口的保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郭雁 《理论建设》2005,(3):78-80
近30年来,我国因实行计划生育共少出生了3.38亿人,为社会减轻了负担,也促进了经济发展。我国人口控制成效明显。但是在当前及今后很长时间内,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形势会依然严峻,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出生性别比偏高是我国人口发展的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已经成为影响面很广的社会公共问题,成为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有责任干预的公共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2020年前实现人均GDP翻两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人均GDP的提高取决于GDP的增加,也会受到人口分母效应的影响。进入新世纪以来,山西省人口增长减缓对人均GDP的提高作用更加显现,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滞后于经济快速发展。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人口数量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如果人口控制工作稍有松懈,人口数量将会进一步加大,过多的人口将会吞噬更多的经济发展成果。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保持人口低速平稳增长,对于人均GDP翻两番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世纪风采》2007,(2):F0002-F0002
为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结构,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自然平衡。睢宁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动员全社会力量,全面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广泛深入地宣传“以人为本、关爱女孩、男女平等、生男生女一样好”的新观念、新风尚,在新型人口文化建设和拓展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构等方面实现了有力的突破,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除西藏外,其他省份都存在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我国19岁以下年龄段的人口性别比严  相似文献   

14.
一、2011年,脚踏实地创佳绩2011年,自治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开拓创新,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真抓实干,经过不懈努力,各项目标任务全部完成,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据统计部门数据显示:2011年全区人口出生  相似文献   

15.
黄珊 《实事求是》2000,(4):48-50
我国是世界上的第一人口大国,虽然我们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但在世纪之交的崛起中,人口问题无疑构成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尽管我国从70年代末开始实施计划生育,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已降到17.1%和7.1%,进入世界较低国家行列,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巨大,21世纪我国人口发展仍面临五大趋势:1.人口数量将继续增长。2.生产年龄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压力加大。预计2020年,我国生产年龄人口将再增加1.7亿,劳动力过剩趋势将更加严重。3.人口老龄化严重,2040年我国65岁以上老…  相似文献   

16.
郑百灵  高莉娟 《求实》2005,(12):50-53
保持人口生态平衡,实现合理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已远远超出正常值范围,发展下去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主要是由重男轻女的传统生育观所造成。当这一传统观念所依赖的背景因素随社会变迁发生良性变化时,性别比合理的状况会随之实现。  相似文献   

17.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是人口结构当中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它不仅危及家庭发展,也将极大地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目前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其偏高的深层原因是父系继承和女儿外嫁的隐性制度,根本原因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直接原因是B超和人流技术的普及,间接原因是社会性别歧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特别是人口结构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要从根本上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必须加强生育文明建设。而加强宣传教育,促进生育观念的根本转变,建立有利于控制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利益机制,为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提供制度保证,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完善性别平等的法律政策,切实提高妇女地位就成为加强生育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的现状与危害不容忽视.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失衡主要是由落后的生育文化、传统的父权制度、现行公共政策的性别盲点以及社会保障的缺失等因素造成的.应从构建新的生育文化、协调社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和提高女性地位等方面着力解决.  相似文献   

20.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变革,当前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是多方面深层次的。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等人口因素影响着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和节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与我国人口发展存在一定的矛盾,需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口现状和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解决就业问题;加大教育投入和教育结构调整提高劳动者素质,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人才需要;加快居民城镇化建设,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市场空间;加快发展银发产业,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