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的成因及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货膨胀作为一个货币问题,就其形成机理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更多的货币追逐不变或更少的商品和服务后引发的物价持续、大幅上涨现象,是货币扩张管理失当引发的结果,即“货币总量”相对“物品总量”不断增大的现象。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中,通货膨胀的形成可能源于中央银行对货币发行权的滥用而向市场注入了过多的流动性,也可能源于商业银行扩大信贷供给而导致了货币扩张。通货膨胀与国内货币发行量、经济发展速度、投资增长速度、财政收支和居民收入增长等经济指标相关。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中国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的密切联系和互动关系使我国目前通货膨胀压力成因发生变化,通货膨胀治理对策也要做出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2.
第一,1999年4季度的经济走势看好。1999年10月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普遍改善,消费品零售额增长明显加快,固定资产投资触底回升,外贸出口在较高水平上加速增长,工业日均产值也出现较大加速度,7月份以来居民储蓄倾向明显下降,9、10两个月货币供应量MO增速连续快于M1、M2,说明货币流通速度出现加快势头,物价近期降幅有所减小。  相似文献   

3.
去年以来,我国货币调控出现了一些问题,突出表现是货币供应量增长过猛,有失控迹象。去年我国现金投放量1158亿元,比1991年增长117.3%,比通货膨胀程度极为严重的1988年增长70.3%;今年上半年现金投放量600多亿元,不仅一改正常年份的上半年货币净回笼的局面,而且投放金额之大已接近1988年全年供应量。这种货币供给的急剧增长远远超出了经济增长的速度,由此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是货币贬值、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去年我国零售物价总指数和居民生活费用物价总指数分别上涨了5.4%和6.4%,今年1—5月则分别上涨了10.2%和12.5%。按国际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一般理论标准,即轻度、中度、严重、恶性通货膨胀所对应的物价上涨率分别为3—5%、  相似文献   

4.
一 所谓"流动性过剩"(Excess Liquidity),其全称是指"流动性资产过剩",即通常所说的流通中的现金(M0)、狭义货币供应量(M1)、广义货币供应量(M2)等的过剩.更准确地讲,是指"高流动性资产过剩",由于现金可以直接用于支付或清偿,被认为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因而,有专家通俗地解释说,"流动性过剩",就是"钱多了".从以下数据可以得出结论:钱是多了.  相似文献   

5.
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货膨胀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难题,引发通胀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年积累的经济矛盾,国际国内的各种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严重的自然灾害等,使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难度骤然升高。解决货币投放量过多、“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处于两难困境之中,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正在经历一次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6.
抑制通货膨胀一直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重点目标。"十二五"时期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既有超发的货币、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更有国际输入传导因素以及产业结构、地区经济结构因素。"十二五"抑制通货膨胀既要把握适度的货币供应总量、减少货币流动量、逐步加大利息、解决负利率问题,也要调整利用外资政策、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发挥财政政策在治理通胀中的作用、始终把农业放到各项工作的首位、经济手段同行政手段结合、重视发挥行政手段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 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货币现象,它的发生和发展与货币的过量供应直接相关。在1990—1993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9.7%,而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了1.64倍,每年增长27.4%,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国民经济增长幅度。按照货币理论来说,货币过量供应到物价上涨,有一个时间滞后期,连续几年的货币过量供应,必然会造成物价总水平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8.
刘伟 《理论学刊》2005,(5):21-23
我国经济理论界将在经济转型时期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远大于实际GDP增长率和物价变动率之和(或单位国民收入的货币持有比率不断上升)这一现象称为“超额货币现象”或“货币迷失现象”,并把这一现象的成因归于经济货币化进程、虚拟经济的发展或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本文认为,产权变迁、金融创新和经济结构变化是超额货币现象的根本原因;在经济转型时期虽然名义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但实际货币流通速度并没有下降。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指出本轮通胀的成因有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国际上是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一直实行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内是因为我们采取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当前通胀已成为现实的情况下,我国政府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来应对通胀,这种稳健的总要求就是调节有度,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在具体措施上要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和坚决贯彻执行国务院稳定物价控制膨胀的十六条措施等方面入手。在本轮通胀中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示:一是农产品价格逐步合理提高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客观必然趋势;二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变得更加紧迫。  相似文献   

10.
从国际经济视角看,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包括: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与热钱棘轮效应加速通货膨胀;人民币供给激增,导致国内流动性丰裕,游资炒作推高物价;投资刺激社会总需求增加拉动通胀;房地产价格上涨和要素成本提高推动通胀。因此,需要以国际视野,疏堵并举、内外并重地治理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重点应是货币政策,核心是汇率政策,人民币要较大幅度地双向浮动,汇率和利率要实现优化组合,实行贷款规模控制,谨慎使用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要调整财政收支结构,继续加强房地产调控;稳定发展资本市场,改变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  相似文献   

11.
中国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在于国内经济以企业的高租金和劳动力的低成本共同架起的外贸出口高速增长,导致国际收支的超大顺差,进而导致中央银行长期持续的货币超发。其结果就是日渐累积起居民大众低收入与市场货币流通量的巨大失衡,从而形成了日益显现且难以遏制的通货膨胀。这是一种特殊的租金推动型通胀,其根本的解决方法也在于通过降低租金水平,恢复国际收支平衡。  相似文献   

12.
云骧 《前线》1988,(10)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的正常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现象。某些商品价格的上涨不一定构成通货膨胀,因为它们可能被另一些商品价格的下降所抵消,不一定引起整个物价水平的上升。因此,通货膨胀只是指许多(有时是全部)商品的价格一起上涨而其他商品的价格没  相似文献   

13.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我国宏观经济数据,居民消费指数同比上涨4.4%,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1%,蔬菜价格涨了31%,创两年来的新高。由于受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多重因素影响,防控通货膨胀可能是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调控面临的最大问题。在流动性充裕和通胀预期较强背景下,要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的管理,通过"内外并举,两拳出击",切实缓解物价持续上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是为了合理引导社会通胀,通过降低货币流通速度来缓解通胀水平的进一步上升。实施货币从紧政策,应努力发展优质客户,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增强业务创新能力,拓宽收入来源。  相似文献   

15.
关于通货膨胀预期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09年二季度以来,经济界有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越来越强,给现实经济生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我赞成在宏观管理中加强通胀预期管理,但不赞成把这种预期的调子唱高,因为过度通胀预期既缺少现实依据,又有可能把人们的思想搞乱,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甚至可能形成"预期通胀"。  相似文献   

16.
一、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在经济建设中,地方和企业追求高指标、高速度,人为地扩大建设规模超过了国力;任意扩大总需求,为满足扩张投资和生产的愿望,就促使银行增加贷款,而银行通过多发货币来满足过大的贷款需求,结果造成通货膨胀。由此可见,这是一种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需求拉起型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不是象西方国家那样,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地实行扩张性的总量政策,而是自下而上地一步一步地逼出来的。这就是说,我国信贷资金供给中存在着一个倒逼机制。中央银行每年的信贷计划是根据国民经济计划增长率等因素计算出来的,其年度差一般不是很大,但是,由于倒逼机制的存在,使得中央银行每年的实际货币供应量不  相似文献   

17.
1994年,我国零售物价指数平均上涨21.7%,成为改革以来物价涨幅的最高峰。要控制通货膨胀,必须对当前通货膨胀的特点作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把实际情况及其发展规律摸准摸透,把握好通货膨胀的脉搏,然后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恰当的对策和措施。 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明显的特点。第一,结构性特点。1994年我国物价总水平上涨,既不是所有商品都涨价,也不是全部消费品都同步等幅上涨,而是相对集中在食品、农副产品、服务等方面。 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中,超过20%的主要是食品、居住商品、服务项目,其中粮食涨价50.7%,食用植物油涨价64.11%,肉禽及其制品上涨41.6%,这三项又是居民必须的大宗消费品,需求弹性小,购买量大,对通胀的影响也大。可见,1994年零售物价大幅上涨,明显打上“农”字印记。  相似文献   

18.
当前,通货膨胀率仍然居高不下,各级政府正在把遏制通货膨胀当作大事来抓。现实急需我们对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遏制办法作出较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凡出现通货膨胀,无论问题多么复杂,总是同货币的发行、流通量过大相关,致使市场上物价过快过猛地上涨。但为什么会有货币的发行和流通量过大,并且难以遏制呢?不同的经济体制有不同的原因。我国近年来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不同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通货膨胀的魔影降临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土地上。人们以往疏于对它作深入细致的研究,简单地得出了“恶性通货膨胀”结论,从而与解放战争期间国统区的恶性通货膨胀相提并论,这是有悖于历史事实的。抗战时期国统区的通货膨胀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对战时经济不全尽是起了消极和破坏作用,而且也未曾达到恶性发展的程度。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评价这一问题,对于澄清通货膨胀理论一些概念上的混乱,推动抗日战争史的深入研究,均有裨益。一所谓通货膨胀,是指货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其发展过程依次可分“潜伏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下“虚假的繁荣”和恶性通货膨胀三个阶段。传统的观点认为,从1935年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政策实施起,  相似文献   

20.
在经历了30多年的物价稳定之后,中国经济出现了一度高达近20%的通货膨胀。 要想说明通货膨胀现象,也就是要正确地说明通货膨胀中包含着各种经济关系,就通货膨胀中所体现的各种经济总量的基本而论,时至今日似乎已没有什么争论余地了。一百多年前就提出的“货币数量方程”这一会计恒等式,无论在什么经济中总是适用的。它表明,第一,物价总水平的上涨总是意味着总量失衡。第二,通货膨胀总是一种“货币现象”,一定是由于发生了货币供给增长超过了实际生产增长所需要的货币量。但是掌握了这个货币量方程还不足以说明具体的通货膨胀现象,因此有价值的经济理论就在于根据特殊的经济体制下的各种特殊条件,说明通货膨胀的特殊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