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顾士敏 《思想战线》2001,27(1):8-13
中国哲学的起源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世界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自<庄子·天下篇>、<汉书·艺文志>以迄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都曾探讨过这一问题,并一致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于某种"文明"的崩溃.这一崩溃了的"文明"是什么?就是在传说中被不断憧憬着的西周"礼乐文明"."礼坏乐崩"中"乐"从"礼"中的释放、"文化"从"政治"中的解放,就是中国哲学的原点.  相似文献   

2.
关于"交叉科学"定义研究的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绪亮 《前沿》2003,(9):168-169
对交叉科学研究过程中关于"交叉科学"这一基本概念进行了广义或狭义的界定等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一定的评述,并提出了对"交叉科学"下定义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汉代西南夷之"夷"的语境及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硕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1):124-130
本文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分析比照,发现西南夷之"夷"这一概念在<史记>中的含义与语境同<后汉书>、<华阳国志>两书存在明显差异.在<史记>的语境中,"夷"是对西南各部落人群的一个泛称,而在<后汉书>和<华阳国志>中"夷"则演成一个明确的族属类别称谓.本文就造此变化的原因及所涉及的相关问题作了讨论,指出<后汉书>和<华阳国志>中"夷"作为与"氐"、"羌"、"越"相并列的族属类别称谓出现之事实,对我们进一步认识"西南夷"部落人群之族系面貌有重要意义,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王辅世先生的《苗语方言声韵母比较》一文(1979年油印;《民族语文》1980年第2期)为苗语语音史的研究搭起了一个架子。读者从文中可以了解到苗语各方言中某些词在古苗语中属于哪一声类和韵类,以及后来在各方言中的演变及其对应情况。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到今天各方言中这些词的词义伸缩情况,以及哪些词是同源词、哪些词不是同源词,哪些词后来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汉语借词等等。有评论说,这篇文章是研究苗瑶语共时性的“比较有分量的文章”,“实际上相当一部苗语《广韵》”(毛宗武《我国苗瑶语族语言研究概况》,《民族研究动态》1985.3)。我们还认为,这篇文章不仅是在语音学上的贡献,在词汇学上的贡献也不能忽视。文章不仅是为我们进行苗语甚至是苗瑶语的共时研究提供构架,同时,对我们进行词汇的历时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本文里,笔者结合自己熟悉的苗语黔东方言(下称黔东苗语),在阅读《比较》一文时,发现养蒿语点(代表黔东苗语)有一些缺例,由此引起本人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即苗语方言经较研究时对同源词寻找的问题。我想,在对没有文献的语言进行方言间的语间、词汇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苗族,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和湖北等省。人口约四百余万。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中的苗语。苗族是中华民族中一个古老的民族。相传大约三千年以前,苗族先民就活动在长江中游的“荆楚”一带,并且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为创造祖国的光辉历史,作出了重要贡  相似文献   

6.
金炳镐是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之一.他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最主要的是在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研究方面,表现出了总结性、成熟性和创新性三个特点.其著作<民族理论通论>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官职务任免条例>把规范军官职务任免程序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认真贯彻落实<条例>,必须强化"程序即是法规"的意识,克服简化程序、削减程序、颠倒程序、变通程序等各种违反程序的现象,充分发挥程序在军官任免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郭培筠 《前沿》2003,(8):148-150
天妒其贤的波兰著名电影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一位"用电影语言思考的大思想家".他的<蓝色>、<白色>、<红色>系列影片对法国启蒙运动时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人类理想作出了当代阐释,从当代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层面,探索着人类的终极价值和精神困境,并借助于电影的叙事和隐喻功能补足了现代人终极关怀的缺席.  相似文献   

9.
邓文琦 《青年论坛》2006,(4):153-155
本文回顾了<助字辨略>以前对虚字的研究历史,并从<助字辨略>的收词范围和<助字辨略>对"助字"的理论阐述具体分析中,归纳总结了<助字辨略>的虚词观.<助字辨略>的"助字"涵盖了现在的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词类,其虚实区分的标准是"为义"不为义".这是对前人词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从正面说,"助字"就是表示"语气与关系"的词.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统一战线》2014,(8):36-37
畲族,是中国南方的游耕民族,有自己的语言——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但无自己的文字,通用汉文,唱畲歌,且畲歌是潮州歌谣的源泉。  相似文献   

11.
椎牛祭:从历史的记忆到现实的操演--以小茅坡营苗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牛祭是苗族最盛大的祭礼活动.回溯小茅坡营苗族椎牛祭祀仪式的变迁,表达此仪式在其生存中的重要意义.21世纪该仪式在小茅坡营村的重新操演,表明了民族文化与国家权力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一般而论,语言和文字是从理论上界定一个民族和在实际中凝聚一种文化的核心要素.语言和文字的改变,往往导致民族及其特定文化的变迁.如今,对于处在众多民族不断相遇、不同文化深入交往的现代世界来说,把握这一点,即把握民族语文与民族文化的特定关系,尤为重要.语言的裂变和文化的整合,是生活在强大民族包围之中和外来文化冲击之下,弱小民族  相似文献   

13.
西周处于国家和民族的形成时期。西周时期的民族思想和政策与礼乐制度相结合,在巩固政权和统治基础,加强华夷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起到重要作用,成为西周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的民族思想和政策已具雏形,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和亲政策、藩镇制度、羁縻政策乃至现今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都可以在西周民族政策和制度中找到其源头。  相似文献   

14.
大小凉山彝族杀年猪的祭祖仪式及象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昂自明 《思想战线》2001,27(4):93-96
杀年猪是我国许多民族的传统风俗,有的民族杀年猪只是为了过年期间的餐桌上更为丰盛而已,而大小凉山的彝族杀年猪却不仅仅是为了大快朵颐,还有着更特殊的祭祖仪式和宗教价值.从杀年猪的仪式可以窥视到彝族原始崇拜的一角.  相似文献   

15.
李子贤 《思想战线》2001,27(2):44-49
属于祭司阶层、曾受琉球王国册封的神女,至今仍活跃于日本冲绳诸岛的民间祭祀活动中.通过与云南少数民族中至今仍存留的祭司及相关宗教民俗之比较,可探寻到东亚这一鲜见的民俗事象的历史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6.
贵州苗族芦笙文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芦笙文化是苗族世代沿袭下来的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古老文化.在贵州苗族地区的社会生活中,芦笙是一种多功能的文化复合体.在祭祀活动中,它是祭器也是法师;在社会教育中,它是件具有语义性的教化工具,在文化生活中,是一件不可或缺的乐器,它以历史赋予的特殊身份和多种功能,作用于苗族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并为当今贵州苗族地区的文化、旅游服务.  相似文献   

17.
苗族稻作与祭仪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苗族史诗记载,苗族先民最初在长江中下游完成了从旱作到稻作的转换。由于战争及迁徙,打乱了苗族稻作文化发展的正常进程,继而在西南山区创造、再生出了适应地理环境的农耕梯田文化。苗放鼓社及原始祭祀,紧扣节日和农时节令,围绕稻作生产的各个环节,与稻作农耕活动融为一体,并整合、传承了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及生殖崇拜等文化因子,使稻作文化与祭仪构成了一种互动共生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丁崇明 《思想战线》2002,28(5):123-126
汉语绝大多数修饰式词是偏正型的。大多数藏缅语、侗台语、苗瑶语形容词性语素在中心语素后。汉语、藏缅语“名语素 +名语素”构成的修饰式复合词一般是修饰性语素在前 ,侗台语和苗瑶语部分语言名语素构成的修饰式复合词是修饰性语素在后。有的语言修饰式复合词有偏正型 ,也有正偏型的。支配式的复合词构词差异与这些语言主要语序有关。一般有补充式词的语言是有补语的语言 ,但有补语的语言不一定有补充式词。假设补语产生于补充式词前。  相似文献   

19.
徽商妇是对应徽商集团的另一个群体,是明清时期最大的区域性留守群体。徽州竹枝词真实而诗化地再现了徽州妇生活和情感的历史场景。徽商妇并非"个体"而是一个有着数十万人的群体,究竟是什么魔力能让一个大规模的群体在数百年间如此笃守所谓的封建礼教而付出巨大的牺牲?仍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20.
王启梁 《思想战线》2001,27(5):87-93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自治县十里村乡所辖的平安寨,是一个"红头瑶"世居的村落.历史上的平安寨主要依靠其以寨老制度为核心的村落社会控制系统维持社会秩序.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平安寨的传统法文化出现了断裂,社会控制系统功能衰弱,而国家法的实施又不尽如人意.国家法与习惯法不能良性互动,致使该地区社会秩序和治安成为一个较大的社会问题.因此,需从公权力机关合理性基础的建立、民间权威的整合、国家法建设的完善三个方面来解决平安寨的问题.这是一种从民间、国家两方面努力建构少数民族农村法治秩序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