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杨扬  刘海辉 《政法学刊》2009,26(4):83-85
通过现场勘查,就是要查清事件的性质,即研究和了解犯罪分子作案情况、作案动机和手段;研究和了解犯罪分子本人的特点和特征;发现和提取犯罪分子作案遗留的痕迹、物证;为侦查破案提供各方面的犯罪信息。侦查人员依靠这些犯罪信息,“再现犯罪”,确定侦查范围,制定侦查计划,采取侦查措施,进行侦查破案。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基层技术员,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是参加各类案件现场的勘查,在现场勘查中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尽可能的提取到能认定犯罪分子的痕迹物证。近年来,随着犯罪分子反侦查手段的不断提高,在一些案件现场上经常发现手套印痕,犯罪分子戴手套作案,很难发现提取到手印。实际工作中,我  相似文献   

3.
同一认定理沦是犯罪侦查学的基础理论。众所周知,犯罪侦查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查获犯罪分子。然而,侦查人员在开始侦查时往往只能看到犯罪分子作案时留下的各种痕迹与物证,有时甚至连这些都没有,只能从大量调查访问中去发现线索和收取证据,从而达到查获罪犯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伪饰现场是指犯罪分子或当事人有意布置的假现场,或者作案后布置有虚假痕迹物证的现场。伪饰现场在现场勘查中是经常遇到的。准确地鉴别伪饰现场对正确地分析案情,开展侦查,揭露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准确地鉴别伪饰现场,掌握鉴别伪饰现场的各种方法,就要研究伪饰现场的特点,了解它区别于其他现场的特殊本质,了解犯罪分子伪饰现场时所采用的各种手段及影响犯罪分子选择伪饰手段的各种主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犯罪分子在作案时带手套的越来越多,使得我们现场勘查提取指纹的越来越少,我们有的勘查员甚至看到戴手套作案的现场就失去了信心。但是,本人从事刑事技术工作的实践证明,戴手套作案的犯罪现场不等于犯罪分子不留下手印,现场就无痕可取,只要我们认真研究犯罪分子作案的规律特点,仔细寻找,不少现场仍然可以发现和提取犯罪留下的手印和其他痕迹物证。  相似文献   

6.
犯罪现场是每一起案件侦查的起点,也是每一个侦查人员都要研究的课题。现场复原(重现)的重要性在于现场勘查中,对案件性质、作案人数、作案过程、作案方式、物证价值提出的假设或出现矛盾的地方,根据现场情况对犯罪现场进行复原(重现),从而对现场物证的客观性、调查信息的真实性、案件性质的准确性、作案过程的连续性进行验证,为侦破案件提供更多的信息。1三维动画现场复原(重现)的概念犯罪现场复原(重现)是指侦查人员在现场勘查中,依法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分析犯罪行为,在思维和实物模型中去构建或模拟犯罪现场,重新认识犯罪行为得出新的侦查…  相似文献   

7.
随着犯罪分子反侦查能力的不断提升,其对现场痕迹的破坏伪装程度也越来越高,现场传统物证提取及利用效率逐渐下降.微量物证量小体微,甚至作案人也不易察觉,若能对犯罪现场微量物证加以利用,定能为侦查破案提供有效帮助.考察其基层应用情况,存在技术设备缺乏,技术人员微量物证意识不足,技术水平低下等问题,必须寻求有效对策,推进微量物证技术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8.
玉柱  黄妍 《刑事技术》2005,(5):57-58
对犯罪物证进行痕迹检验时,应该坚持贯彻分步实施、因材施法的原则。无论是对手印、足迹、工痕、还是微量物证进行检验,都要做到“先静观后移动、先光学后理化”,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可能的获取犯罪痕迹物证,为侦查破案提供有力帮助。1案件资料1·1现场勘查2002年3月8日,北京市海淀区某小区发生一起入室盗窃案件,现场所在楼为一高层居民塔楼,每户住家外侧都有一条公共通道,而厨房的窗户正对公共通道,犯罪分子针对这种楼层布局的特点,采取了用断线钳剪断厨房护栏,由厨房窗户钻窗入室实施盗窃的作案手法。现场勘查过程中,技术员在现场出入道和犯…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刑诉法的实施,庭审中将更加重视对证据的应用,而犯罪分子作案手段日趋技能化,作案后往往毁尸灭迹,这就对我们侦查人员、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多年的案侦中深深体会到,微量物证是犯罪分子最易忽略的,对它的发现、提取、检验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司法鉴定中的微量物证是指体积小.重量轻、容易隐藏、不易被发现的物质(常附在其它物质上),如纤维、油漆、爆炸粉尘、泥土、禽羽等.笔者直接利用现场微量物证纤维破获一起杀人隐尸、抛尸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1案件简介2009年9月25日,某城市居民家中存放于主卧室保险柜内的70余万元现金被盗,犯罪分子翻围墙进人小区,撬窗入室,戴手套作案,在中心现场未发现有价值的痕迹物证,只在小区围墙墙头的玻璃茬上提取到一枚残缺指纹。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犯罪活动的日益智能化及反侦查意识的增强,现场常见的痕迹物证明显减少,而像玻璃、纤维、泥土、涂料、油脂及动植物残渣等微量物证往往以其“量小体微”混杂于其它物体中,或附着于其它物体上,不易引起犯罪分子的注意而毁迹。日新月异的鉴定手段和现代分析仪器,可以揭示这些“微不足道”的物证的种类、属性,并从物质组成、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刑事侦查需求和应用实践的角度 ,来探讨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主要评价标准 ,以达到减少和防止在建设指纹自动识别系统过程中失误的目的。1 提取现场指纹不可控制性1 1 现场指纹成因的不可控制性现场指纹是犯罪分子在作案过程中 ,触摸现场相关物体而留下的接触性痕迹。犯罪过程的客观记录 ,不可能要求犯罪分子在作案过程中留下的指纹清晰、完整 ,更不可能人为地把现场指纹“变”得符合检验要求。1 2 现场指纹质量的不可控制性现场指纹是行进型物证、动态型痕迹、瞬态型“照片”。接触的客体不同形貌、不同表质、不同环境气候条件、不…  相似文献   

13.
在现场勘查中应注意利用犯罪分子的作案工具的特征,分析作案人的职业特点。这项业务在实践中有其必要性又有其理论依据。可以通过作案人遗留在现场的工具或工具痕迹、作案人使用工具的熟练性、作案人持械破坏的技巧性、作案手段的技术性等方面来综合分析推断作案人的职业特点,为侦查破案提供传据。  相似文献   

14.
这里论及的证据材料,不完全等同于《刑事诉讼法》第42 条中规定的七种证据,更多的是指在案件侦查过程中对案件的定性、侦查的展开以及对抓捕犯罪嫌疑人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证据材料。现场痕迹物证现场痕迹物证,是勘查人员在对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痕迹、人体、文件等勘验、检查中发现和搜集的由于犯罪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和物品。作为犯罪现场上的一种客观存在,它包含着丰富的犯罪信息,是判断案件性质、分析作案过  相似文献   

15.
沈涌 《刑事技术》2004,(3):40-41
当前犯罪分子作案手段呈现出日益多样化与高智商化,反侦探意识加强,在作案过程中越来越注意对现场手印的掩盖和破坏,为了不在现场遗留下手印,犯罪分子大多采用戴手套作案,并以戴纱手套为多,以利用纱手套对手印进行掩盖,但同时,在现场上也留下了新的痕迹——纱手套印。纱手套具有较强的吸附性,犯罪分子手部的个体气味必然会通过纱手套转移到现场纱手套印上,并且稳定地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6.
在刑事案件现场勘查工作实践中,入室盗窃类案件往往呈现出作案手段明显、系列性特征稳定、现场留痕条件好、痕迹物证多等特点,这同时反映出作案人智能化、职业化、作案熟练程度较高和反侦查能力较强等特点和屡屡得手、难以收手的犯罪心理。这种区域性、阶段性连续发案的犯罪事实为刑事侦查技术部门刻画犯罪特点、分析串并案件以及侦破案件、抓捕犯罪嫌疑人提供了良好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冯昕  王少华 《法制与社会》2011,(36):117-118
社保基金频频成为犯罪分子作案的目标,如何对社保基金诈骗案进行有效打击,准确的定性和及时有效的侦查是保障。本文从社保基金诈骗案的作案特点出发,对该类案件的定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比对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侦查途径,以期为公安机关侦办比类案件提供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18.
客观存在的犯罪现场,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痕迹物证,蕴藏着诸多的犯罪信息,是侦查破案的依据、刑事诉讼的证据来源。但随着社会的法制化、现代化、信息化,犯罪人作案手段越来越狡猾,他们为了逃避打击,不断变换手法,或者伪装现场、毁证灭迹,使遗留在现场的痕迹物证越来越少。因此,刑事科学技术人员除了在现场中心获取必要的证据外,也应高度重视现场外围,以获取与犯罪有关的痕迹物证,更有必要认真分析研究现场外围,以通过现场外围的勘验来印证和弥补现场中心获取证据材料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李先强 《刑事技术》2003,(Z1):40-40
当前,犯罪分子反侦察手段不断提高,许多刑事犯罪现场被人为的改变或破坏,侦查与反侦查的较量日趋激烈。微量物证检验技术在这场较量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常用的扫描电镜/能谱仪是微量物证检验的重要工具,它能进行微区分析,绝对灵敏度高,检材样品前处理简单,检材用量少等优点。扫描电镜/能谱仪能最常用来检验金属、火药、射击残留物、玻璃、花粉等微量物证。本文介绍笔者应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在微量金属物证检验中的一些体会。1仪器和方法日立S-3000N扫描电子显微镜;EDAX-Phoenix能谱仪;超声波清洗器;丙酮(分析纯)。将现场样品用导电胶…  相似文献   

20.
作案人在作案过程中除了留下各种各样的物质痕迹外,还会留下潜在的心理痕迹。本文指出通过对现场物证痕迹的勘查,动态分析作案人实施犯罪的心理过程,有助于侦查人员明确侦查方向、缩小侦查范围,弥补现场物质痕迹的不足,同时能够对案件中的物质痕迹起到实质的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相互引申的作用,从而促使侦查人员可以进一步理解案情,客观的把握整个犯罪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