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回重审事由分析——从“法院发回重审权”的视角切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回重审制度是上级法院纠正下级法院错误判决,加强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审判监督的一项重要程序保障,对于保证审判质量、维护司法公正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大部分研究仅侧重于描述发回重审制度由于立法本身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并提出相关的立法建议,很少立足于法院在二审程序和再审程序中的"发回重审权"性质的角度进行分析。因此,有必要提出"权利性质的发回重审权"和"裁量性质的发回重审权"两个概念,在此基础上细致分析两个不同的程序中法院发回重审事由的区别,给司法实践中法官"发回重审权"的行使以更明确的指引。  相似文献   

2.
最近,我们就二审经济纠纷案件改判和发回重审情况调查了贵阳市、安顺地区、黔东南州三个中级法院及其所辖的部分基层法院,发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改判和发回重审率一直居高不下,保持在52%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办案质量、办案效率和执法水平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以研究解决。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省法院二审经济纠纷案件改判和发回重审情况见下表:  相似文献   

3.
刑事二审发回重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监督且有利于发现事实真相,但它在理论和实践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通过对发回重审立法规定的合理性和实践成效及问题进行实然分析,将揭示出我国发回重审制度在实现其实体性补救和程序性制裁功能时所体现出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修改建议,完善该制度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根据死刑复核实践中发回重审的理由,可以将发回重审分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型"、"诉讼程序违法型"、"适用法律错误型"、"量刑不当型"四种不同的类型。在死刑复核程序中,发回重审具有纠正错误、限制死刑的功能。我国目前的发回重审制度实行单一"发回"、垂直"发回"机制,制约了发回重审功能的正常发挥。本文主张,可以根据四种不同的类型,建立"发回"、"移送"、"改判"多重选择、多元处理的程序倒流机制。  相似文献   

5.
王娜,三亚中院行政审判庭庭长,先后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法官"和"全国模范法官"等省市诸多称号。2008年以来,单她个人办理的各类案件就超过300件,年结案率为100%,从而完满了"四无一不"即无一改判、无一发回重审、无一申诉上访,无一违纪违法和不良投诉,承办行政案件和解率达46%以上,名列全省行政审判法官前列。  相似文献   

6.
法院量刑规范文本是由法院机关制定的"内部规则";是对刑事裁量权力配置结构进行调整,而不是对其权力总量进行限缩。量刑活动中法院和法官的刑事裁量权有其重要价值,其核心在于法官的司法能动性。但法院的量刑规范化存在对法官司法能动性过度限制的问题。立足现行刑法立法,对目前的法院量刑规范文本加以改进,适当缩小量刑空间,适度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是解决量刑失衡问题的可行出路。  相似文献   

7.
识别超诉讼请求判决有形式和实质双重标准。识别过程中应以严格的程序要求把握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界限。超诉讼请求判决可分为判决内容与诉讼请求内容错位、判决认定的责任主体与被请求的责任主体错位两种情形。判决超出诉讼请求之部分没有在一审程序中为进一步言词辩论之必要,不能发回重审,只能改判、撤销或变更。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可通过二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规制,后者应当注意《民诉法解释》第392条"当事人未上诉即丧失再审利益"规则对当事人、法院和检察院的约束力。  相似文献   

8.
我国中基层法院在司法运作和司法管理方面呈现出行政管理的特点,与法院独立的要求相去甚远。本文从民事审判的角度,试图从中级、基层法院司法运作的现状、强化中级法院法制统一功能的微观路径选择,对中级、基层法院司法运作中存在的案件请示制度、管辖制度及上诉改判、发回重审制度进行初步研究,对两级法院固化的工作方式作合理性分析,表达从法院内部形成内生的、渐进的方式促进司法独立实现的意愿。从构思到成文的始终,笔者始终在思索美国法官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我们为什么拥有这么大的权力?因为我们始终谨慎地行使权力。  相似文献   

9.
反腐败工作的法治化迫切呼唤规则的"程序之治"。刑事二审程序的发回重审制度存在实体和程序缺陷,并在职务犯罪案件中出现新的弊端。通过对刑事二审程序进行规范意义与实践意义的考察,并经过历史梳理发现,发回重审制度需要法解释以外的制度改进。充分考虑我国刑事司法传统,并在充分借鉴域外司法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刑事二审程序发回重审的标准应当采用"绝对性标准"和"相对性标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认定。  相似文献   

10.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我国刑事审判制度作了较大改革。但有些问题仍值得思考和研究:1、取消二审法院的书面审理方式,真正落实公开审判原则;2、取消死刑复核法院提审、改判的权力,因为复核法院的提审改判既违背了审判公开原则又违背了两审终审原则。3、削弱庭前活动,强化庭审活动。  相似文献   

11.
顺应各国司法改革加强司法控制的潮流,我国应当设立刑事审前法官,使其介入刑事审前程序。刑事审前法官应当与审判法官严格分离,单独建制,并应严格控制其资质条件;刑事审前法官行使侦查控制、公诉审查等多项权力;侦查控制应当强制启动;应设立羁押听证程序等等。  相似文献   

12.
发回重审制度在民事诉讼中发挥着保障当事人正当权益,维护诉讼程序正义,实现法院内部监督制约的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民事发回重审制度理论先天不足,实践操作显露了诸多问题.该制度的设计和运行应当以公正和效率的和谐、诉权和审判权的平衡为指导原则.因此,在合理设置我国的发回重审制度时,应取消“基本事实不清”的发回重审理由,限制发回重审的审限,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建立发回重审监督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的天生草根性打破了国家对话语权的垄断,民众依托于网络这一平台将对某一事件的评价汇聚成强大的网络民意以彰显个体力量。在人民利益至上的宗旨下,法院和法官深受网络民意的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法院和法官对网络民意的尊重和敬畏在很多时候其实是对刑事审判公正的主动追求,而并非是对网民的曲意逢迎。基于网络民意影响审判的客观现实,法院和法官必须打破封闭审判的传统思维,以"坦然面对、谨慎回应、合理采用"的心态与网络民意进行良性互动,并适时全面公开网络关注的热点案件,确保刑事判决经得起网民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  相似文献   

14.
对发回重审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行的三大诉讼法中 ,关于二审的裁判方式上均设置了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制度 ,作为本着“有错必纠”原则、加强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审判监督的一项重要程序保障 ,发回重审制度在诉讼程序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由于这一制度理论上的先天不足以及实践当中理解操作不当 ,使得司法实践为此付出了较大的代价 ,因此有必要对发回重审制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5.
刑事诉讼模式的立法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诉讼模式是实现刑事诉讼目的的手段。在刑事诉讼目的的指导下,我们应当根据我国的国情,选择适合的诉讼模式。由于律师辩护还不普遍,证人出庭较为少见,刑事审判对诉讼卷宗的严重依赖,我国无法普遍实行证据开示制度、起诉状一本主义,实行预审法官与庭审法官分离,贯彻直接、言词原则。我国的刑事诉讼模式的立法选择,应当充分注意这些因素,在增强诉讼的对抗性的同时,应当强化刑事诉讼中的职权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刑事审判阶段,作为刑事司法主导力量的法官应当在刑事审判中坚持价值中立、地位中立。在定罪方法上应当公正,即必须有利于限制刑罚权并且不得超法规加重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这也是罪刑法定原则在刑事司法中所坚持的价值中立取向的必然结论。在认识论上应当坚持相对主义。法官有权以刑法规范为据而改变控诉罪名。  相似文献   

17.
一、开展司法大检查,全面促 进审判工作 一是清理错案和违法办案责 任追究。全省法院对2002年以来 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和改判的案 件1514件全部进行了清理,经审 查确定错案和违法办案的案件 140件,追究责任129件180人。 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理的20人, 通报批评、责令检查和告诫谈话 160人。  相似文献   

18.
日本依据宪法、法院组织法以及其它相关法律,设置了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家庭法院和简易法院。根据宪法第76条1款的规定:“一切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以及根据法律设置的下级法院”。法院的法官是通过不同的形式任命而担任特别职务的国家公务员,法官除受正式弹劾、国民审查或依据其它法律规定因身心障碍被裁定为不能行使职务外,不得违反其意愿予以罢免、转职、停职或减少报酬。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了再审程序 ,但并没有对再审立案的标准和再审改判的原则做出明确的规定。将“确有错误”作为再审改判的原则不严谨。要确立科学合理的再审民事案件改判原则首先要纠正“实事求是 ,有错必纠”这一不符合民事审判规律的指导思想 ,树立程序公正、实体合理的观念 ,其次要正确处理维持法院终审裁判的权威性、稳定性与纠正有错误的裁判之间的关系 ,再次要尊重和维护原审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20.
发回重审是刑事诉讼上诉制度中的一个选择性环节,这个环节在延长案件结案时间的同时浪费了司法机构和当事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了有关人员的心理负担,而且发回重审并没有在审级上提高重审的权威性。所以说发回重审是一种低效率低水平低权威的重复工作,其本身存在着正义和效率之间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