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储昭根 《南风窗》2013,(23):74-77
"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随时搜索、截取和查阅任何人的通讯信息,这是改变人们命运的能力。"而"监控门"的发展,亦表明从个人到国家的控制与反控制在以新面目上演。斯诺登的泄密没有任何关于NSA的算法使用问题,也没有涵盖任何美国军方方案或美国与国外官员的对话记录。斯诺登处事小心翼翼,他花了几个  相似文献   

2.
正有人说他们是"爱国者"有人说他们是"叛国者"他们都是"泄密者"他们如今身处异乡从"泄密门"的"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阿桑奇,曾向"维基解密"网站泄露大约70万份美军秘密文件的曼宁,再到揭露了"棱镜门"事件的斯诺登,这些"泄密者"们究竟是"爱国者"还是"叛国者"的争论,始终就没有停止过。2013年8月14日,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军事法庭听证会上,因向"维基解密"披露大量机密信息的美军士兵曼宁突然为自己的行为道歉,称自己的举动"伤害美国",这也是他首次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悔意。一直纠缠于曼宁是"叛国者"还是"爱国者"的争论,至此出现了让人猝不及防的重大转折。那么,另两位"泄密者"阿桑奇和斯诺登,如今又在干什么?  相似文献   

3.
侯逸婧 《法制博览》2014,(1):214-215
引渡制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3世纪,许多国家基于特殊约定引渡一些政治和军事罪犯。现代意义上的引渡制度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因为法国大革命的缘故,强烈冲击了封建专制的诸国,普通的刑事犯罪也渐渐被纳入了引渡的对象。随后在资产阶级的推动下,引渡也走上了法制化道路。正值此时美国前中央情报局(CIA)雇员斯诺登"棱镜门"事件的愈演愈烈,又涉及到国际法上的引渡问题,因此,本文追根溯源地从引渡制度的产生开始,具体分析和阐述了引渡制度以及其在实际运用中的缺陷和问题。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引渡制度的历史和发展;第二部分则重点阐述引渡制度的原则,同时分析"斯诺登事件"的诸多法律依据和法律障碍;第三部分则是对本文进行总结并简要提及中国引渡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孟威 《当代世界》2014,(8):66-69
<正>2014年6月,德国"人道联盟"、"新法官联合会"等八个民权组织推出《2014年基本权利报告》,谴责美国国家安全局非法实施大规模监听、严重侵犯个人权利的行为,提出包括为斯诺登提供有效保护、签订欧盟和美国之间数据保护协议等七项政治、司法诉求。德国联邦总检察长哈拉尔  相似文献   

5.
声音     
《南风窗》2013,(25):21-21
1健康社会中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关键是政府的权力要在法治的基础上公平公正地落实执行政策,香港不能"人治",永远不能选择性行使权力。——李嘉诚李嘉诚接受内地媒体采访称"撤资"是个大笑话,表示"长和系永远不会离开香港"。  相似文献   

6.
智库影响着美国决策者的政策偏好和政策选择,并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决策过程。总体上,美国智库通过推动官方涉港问题倡议、发布涉港问题研究报告、参与召集涉港问题活动、接受媒体涉港问题采访、出席国会涉港问题听证等方式介入香港问题。美国智库在香港问题上的"积极作为",某种意义上间接扮演了压力集团的角色,影响了美国官方的对港政策,干扰了中美关系的良性互动,并对中国政府对香港的管治造成负面影响。但是,美国少数智库学者对香港问题的理性、深入分析,也有利于我们从国际层面认识"一国两制"面临的挑战。美国智库在党派属性、政治立场、议题角度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使其对香港问题的介入也存在差异。中方应利用美国智库这种影响力与认知差异共存的"二元性",有针对性地加以应对,把握美国对港政策的趋势,有效降低其对香港的繁荣稳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特朗普"爆冷"赢得总统大选不仅出乎非洲的意料,而且还被普遍认为对非洲的未来发展具有负面影响。非洲知识界、媒体和政界均不看好未来的美非关系,担心特朗普强调的"美国第一"和贸易保护主义将会使非洲在美国的外交和经贸政策中更加边缘化。非洲国家则会因此更快和更多地走近中国,通过与中国更紧密的合作弥补美国离开所造成的发展资金短缺和边缘化困境。  相似文献   

8.
胡志勇 《国际展望》2012,(4):69-82,139,140
本文全面分析了奥巴马政府上台执政以来所推行的亚太政策,并重点考察了美国在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地区新的军事战略部署,指出"重返亚太"只不过是奥巴马政府强化对该地区事务领导力与影响力的借口,亚太地区一直是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全球战略关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该地区。奥巴马新军事战略实际上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延续,但对中国产生了极为不利的战略影响。  相似文献   

9.
双周人物     
《南风窗》2004,(6)
奔走美国,自贻其羞3月5日,香港"民主派议员"李柱铭等4人跑到美国,出席了美国参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香港民主问题"听证会。在香港政制发展的争论日益激烈之际,这一据说李柱铭等人事先已经仔细考量过的举动,立即陷入爱国/卖国的舆论风暴中。不干涉别国内政一直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立足的外交理念之一。上百年的屈辱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得无论如何估计这根神经的敏感性,都是毫不过分的。所以,当李柱铭离港前放话说,若中央政府邀请到北京去,自己可以不去美国,中联办主任高祀仁回应说:他是不是晚上睡觉还没醒,还在做梦呢!此前已有舆论担心,如果李柱铭的行动成真,会被中央政府认作挑衅行为,中央会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回击。事实也正是如此,自从2月下旬新华社、《人民日报》重新发表了邓小平1984年关于"一国两制"和"港人治港"的讲话之后,香港"民主派"就接连被批,四类人被明确排除在"爱国者"之外,也就是被排除在"治理香港"之外。  相似文献   

10.
陶杰 《南风窗》2010,(15):98-98
<正>深圳大亚湾核电站燃料棒发生据说是很轻微的核辐射泄漏事件,香港中华电力公司一直没有向香港社会公布实况。经美国自由亚洲电台泄密,香港人才惊诧地知道:本来核电站为了维护安全,须"依法"使用法国出产的燃料棒,这条命根子,约两年前开始,转用了中国生产的"山寨版",安全马上受到质疑。中华电力公司高层却死口否认,坚称出事的燃料棒,确实由法国生产。  相似文献   

11.
随着1997年"新界租约"到期的临近,近年来,有关香港前途的问题引起了国际上一些人士(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议论与猜测。尤其是去年(1982年)9月27日下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第二次访华后在香港发表了有关香港问题的谈话,更是引起很大的反响。这次谈话要点有二:其一,撒切尔夫人宣称"英国对香港居民有一种清楚明确的责任",她到香港的目的就"是要显示英国对香港人的承诺"。其二,撒切尔夫人坚持一百多年前中英两国签订的涉及香港地区的条约是"有效的"。她说"中国对于主权问题有他们自己的看法,英国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陆港两地在融合过程中出现了"双非子女"、水货客等系列社会问题,引发了部分港人的不安。在此背景下,香港社会出现激进本土主义的主张和行动,甚至出现激进主义的极端形式"港独"(香港独立)。这一现象与香港本土意识的发展、殖民主义影响及国民教育受阻、移民政策的变化、港人的悲情和自困、外部势力干预,以及对"高度自治"的误解和曲解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香港城邦论""香港民族论"是目前影响力最大的两种激进本土主义的观点,"香港城邦论"预设城邦认同,歪曲陆港两地关系,挑战中国国家结构;而"香港民族论"则打造了所谓的"香港民族"身份,鼓吹虚幻的民族自决。当前,香港激进本土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对香港社会和民众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3.
一方是崛起中的东亚共产党大国,另一方是昔日欧洲殖民强国,中英两国在香港相遇了!中英两国"联合声明"宣布,香港这块在上世纪以"有期租界"名义被英国占领的殖民地,将在十年之后,即于1997年7月1日回到中国的主权之下。同时,作为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表示,它将使位于中国南部海岸、面积为一千平方公里的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而继续保持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14.
<正>从十年前斯诺登揭露美国的大规模监听项目以来,相关信息不断被曝光。美国国家安全局和中央情报局窃听了包括德国、巴西和墨西哥总统在内的数十个国家领导人的通讯信息,在38个使馆中从事监听活动,侵入各大网络运营商的服务器,监控普通民众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2023年3月,一批美军秘密文件出现在推特等多家社交媒体上,涉及美国监听以色列、乌克兰、韩国政府高层以及联合国秘书长等内容。这一事件再次引发国际社会对美国监听丑闻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媒体     
《南风窗》2016,(18)
正01滴滴收购优步:中国科技行业不可小觑英《经济学人》8月7日随着谷歌离开、脸书被屏蔽,亚马逊在中国也举步维艰,有不少人认为,中国的科技行业是一个"封闭市场",由于得到政府法规和防火墙的保护,不受外部竞争影响,本土企业得以生存繁荣。如此看来,美国打车软件优步(Uber)的中国公司被中国本土竞争对手滴滴收购看似很符合中国国情,但事实上,只要仔细审  相似文献   

16.
周边风云     
《南风窗》2009,(16)
朝鲜失意不结盟运动峰会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7月16日在埃及举行的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结束后,朝鲜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长金永南凄凉地离开。在当天通过的《联合宣言》中,最终没有写入"反对六方会谈"和"谴责美国"  相似文献   

17.
张慧瑜 《南风窗》2013,(10):88-92
香港电影的文化登"陆"战,不仅诉说着香港人在内地经济崛起背景之下新的身份焦虑和定位,而且重构着当下中国新主流文化的想象。如果说1980年代以来以香港电影、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作为一股强劲的南来之风深刻地改变了后革命时代中国的文化景观及记忆,那么新世纪以来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的全方位融合所产生的华语电影则成为中国崛起时代的文化表征。这些香港电影的文化登"陆"战,不仅诉说着香港人在内地经济崛起背景  相似文献   

18.
<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对中国的国家统一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一国两制"首先在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落实,实现了香港、澳门回归;二是把两岸关系从全面对峙推入和平交流轨道,启动了两岸重新融合的进程,也为两岸关系带来了广阔的和平与发展空间。经过30多年的实践与发展,"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实施多年,分别形成了香港模式与澳门模式,  相似文献   

19.
周琪 《当代世界》2018,(5):21-24
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是"以对美国人更自由更公平的方式扩大贸易"。它申明世贸组织对美国不具有直接约束力;要求其他国家向美国商品和服务开放市场;坚决保护美国的知识产权;重新谈判自由贸易协定。它以"国家安全"为由,连续发起贸易"337""232"和"301"调查,对相关国家实行单方面制裁,威胁同中国打贸易战。特朗普政府在中美贸易问题上采取的强硬措施并不是一项孤立的政策,而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变化的一个侧面,即把中国确定为美国最大的"战略竞争者",为此要竭尽所能阻止中国高科技快速发展可能带来的美国在与中国竞争时的不利局面。  相似文献   

20.
本文的标题来自一个女人的演讲。她生于1940年的上海,1948年随家人移居香港。1962年从香港大学毕业后,她成为一名政府公务员,以公职为终生事业。离开公职时,她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也即香港19万公务员的首长。 这个叫陈方安生的女人曾经这样描述她的生活—— “我在香港生活的日子里,目睹数以十万的难民及移民,为逃避内战纷纷由内地涌来,在香港落地生根,其中也包括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