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浩 《学理论》2012,(3):8-9
哲学"演讲录"与哲学著书从形式上看有很大不同,这其中涉及思想的书写与言说的差异性问题。以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的哲学"演讲录"为对象,力图从对牟宗三哲学"演讲录"的研究中探究哲学思想,尤其是现代性背景之下的中国哲学的书写与言说的差异性,并通过对"演讲录"的研究,对牟宗三的哲学思想体系作出相应的补充与梳理。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7,(7)
"现代新儒家"和"台湾新士林哲学"是现代中国哲学史上两个重要的学术流派,它们在中国哲学史上展现了各自的特色,也表现出来不同的价值意义。唐君毅和罗光分别是两个学派的重要代表,对二者的比较不但使我们能够了解他们思想的不同,也可以使我们了解两个学派的不同价值取向和特点。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4,(32)
佛学思想博大精深,"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在佛学义理中,"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心性即心之本性,心有清净分、染污分,而佛学中转染成净的践履思想使佛教心性本净说成为佛教思想的主流。谢灵运的一生,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其山水诗的创作中,包含有丰富的佛学思想,这从谢灵运诗歌的意象、韵、律、味等方面便可显现。  相似文献   

4.
唐君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为己任,尤其重视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他关于中西文化之差异、中西文化比较之价值标准以及中西文化之发展前途等内容的论述,对于我们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妥善地解决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冲突与融合等方面的矛盾,构建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体系,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元和就中唐儒佛关系史而言,很有典型意义。安史之乱以后伴随国家政治权威的失序,思想领域内也发生着激烈的论争和调整。儒家士大夫对李唐王朝长期以来所坚持的三教并奖的政策开始做出了理论上的反思。在儒佛既相互融合又相互冲突的大趋势下,元和间的士大夫内部逐渐衍生出了两种佛教观。以韩愈为代表的一方,视佛教为"异端",要求反制佛教,清除佛教的现实危害,重塑儒家的思想权威和秩序。以柳宗元为代表的一方,积极寻求儒佛义理的契合之处,要求"统合儒释",从佛家理论中寻找可供儒门利用的思想资粮。儒家士大夫如何处理自身同佛教的关系,是中唐三教关系中颇为多彩的一页。试图比较韩、柳二人的佛教观,以展现两种观念的契合、差异之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的中国思想界,除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强大的思想潮流之外,较有影响和生命力较长久的,还有西化派和中体西用派。而现代新儒家就是本世纪中体西用派的主要代表。它从五四前后产生以来,至今已有80年的历史,估计到下一世纪,还会有一定影响。研究20世纪的中国思想史,这个流派不能忽视。《民主评论》作为港台现代新儒家的发言台,在五六十年代的港台思想界颇具影响力,它的创办人就是现代新儒家徐复观。  相似文献   

7.
牟宗三心学既是对儒学既有传统的继承,也是在西方本体论指导下的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牟宗三依托陆王心学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形上学,其关键在于强调人的道德实践与天(即无限)的关系,使儒家道德实践具备普世意义和开放性的姿态。但是牟宗三哲学是时代在思想中的反映,因此无法充当时代的先导。这种企图和努力是其陷入困境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8.
高荣伟 《侨园》2014,(10):60-61
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取自《庄子》"其生若浮"之义,浙江绍兴人。马一浮先生是中国现代思想家,现代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被人誉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聪慧过人马浮自幼读书过目能诵,能诗善书,9岁就能诵读《楚辞》、《文选》,乡里誉为神童。马一浮家是书香门第,家中藏书甚丰。他任意涉猎,日夜苦读。  相似文献   

9.
早期儒家的仁爱观与现代和谐社会的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儒家的仁爱观与现代和谐社会的以人为本有着根本的区别。儒家仁爱观具有不平等性和虚幻性,而现代的以人为本具有牢固的现实基础,是切实可行的;儒家以仁爱观为基础的民本主义是从君治民出发的君本位主义,是君主主权论,现代的以人为本是人民主权论;儒家的仁爱观倡导“德治”,而现代的以人为本主张“德法兼治”。  相似文献   

10.
坚守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灵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文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务,它的基本内涵是指礼教文化。但在西方语境中,人文精神简而化之也就是人的精神。综合中西方的理解,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对人的关怀,是对人的情感、精神和整个内心世界的积极切入与把握。在中国,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事实。相比于西方的人文精神重信仰,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更重实践,儒家的道德理想是“为天地立心,为生…  相似文献   

11.
佛学研究的现代化和佛教中国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立天方立天,1933年生,浙江永康市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4年经原教育部特批晋升为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宗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  相似文献   

12.
古因明是印度的伦理学(逻辑学),是内外学派共同遵守的推理方法和辩论准则,是属于逻辑学。公元7世纪,一代佛学大师陈那开创了新因明理论的开端,证明了佛教理论当中有自己独立的佛教逻辑格式。因此,陈那以前的吠陀派足目推理十六句、五支论与陈那的三支论都是彼此相通的,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13.
程刚 《理论导刊》2006,(12):46-47
现代新儒家是中国现代哲学重要的一派,其中西文化观有着重要影响,主要论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梁漱溟的“文化路向说”为代表,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优越性;第二类以冯友兰的“城乡家国说”为代表,强调了西方文化的优越性;第三类以贺麟的“中西文化共进说”为代表,认为中西文化无高低、优劣之分,各有长短。  相似文献   

14.
儒家敬业观与社会主义敬业精神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孕育了与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传统敬业精神。儒家的敬业观以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而独树一帜,对中华文明的创造和发展曾经做出巨大贡献,对现代中国社会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以批判继承的积极态度来对待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对其进行深刻反思,积极挖掘其当代价值,从而扬弃、超越、更新,以实现创造性地转换,更好地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一、儒家敬业观的基本内容1、“忠勤”。儒家学说的整个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漫长的封建社会统治史,也就是说,它完全是为封建…  相似文献   

15.
儒、道、佛三家都反对虐待动物,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儒家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都反对虐待动物,即便是杀食,也反对给动物造成无谓的痛苦。道家将人与万物的生命视为自然的过程和现象,否认人类具有超越万物之上的权力和地位,较之儒家,其反对虐待的态度更加强烈。在中国三大文化传统中,佛教在反对虐待动物方面不仅具有最为系统的思想观念、最为坚决而彻底的立场和态度,而且还将救助动物作为一种宗教修行开展了广泛的实践活动。因此,不忍心看到任何动物遭受杀戮,对任何形式的生命都充满关爱和敬畏,才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真正尊重。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31)
梁漱溟作为中国现代的第一个儒家,他说过:中国文化的复兴就在于世界未来文化的发展。以孔家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便是他所说的文化。本文通过简要介绍梁漱溟的文化哲学、梁漱溟的儒学复兴观以及现在社会的实际需要,探讨传统儒学复兴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其现实可能性和非现实性。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8,(10)
习近平青年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蕴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和方法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最新成果。明确使命的价值观、利用客观规律的科学方法、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三者共同构筑了习近平青年观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在新时代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深入理解青年工作的新成果、适应青年工作的新常态、坚持青年成才的新要求,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赵雁 《学理论》2012,(21):41-42
佛教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时代背景、生长环境、时间长短等几方面存在明显的异同,对佛教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进行历史的考察,找出它们的异同,并以佛教中国化为借鉴,看其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8,(10)
宋明理学在六百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开创、奠基和集大成三个阶段。牟宗三又把宋明理学分为三系即程颐、朱熹系,陆九渊、王阳明系,胡宏、刘宗周系。牟宗三对宋明理学的诠释,给了我们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理解宋明理学。对于宋明理学的新解读,给现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付秋会 《学理论》2010,(16):169-170
在众多论述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的书中,讨论魏晋南北朝美学时,都非常注重道教,及由儒道合流产生的玄学思想对当时美学的影响,却很少有人提及在当时、特别是东晋以后已经相对独立的佛教对美学的影响。尝试从佛教教义的美学化的原因、过程,及在文学理论中的表现三方面来分析论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