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在地广人稀的中俄边境上,边疆人群对边疆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17世纪巴尔虎人从贝加尔湖以南内迁至中国东北,这是蒙古高原东部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部落迁移.整体迁移过程几乎牵动了大半个欧亚大陆的历史,涉及到久居南西伯利亚的巴尔虎、布里亚特人、17世纪蒙古高原上最强大的卫拉特集团和喀尔喀集团,以及大兴安岭与东北平原上附属于清朝的多...  相似文献   

3.
望加锡港作为印度尼西亚的重要贸易港口,在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华人早在16世纪建城之前已在望加锡开展贸易活动,之后在望加锡的经济政治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主要结合华人在望加锡的一系列活动梳理了16~17世纪在荷兰东印度公司控制前后,望加锡港由早期建立到不断发展的过程,侧面说明华人对望加锡乃至印度尼西亚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18~19世纪俄国的交通联系严重受制于地理环境,土路铺设困难,春秋季节土路不易行车。铁路大规模兴修前,水路因成本低,无需大量投入,载货量大而长期唱主角,欧俄各地尽享众多河流泛舟之利,地区劳动分工更明确,生产与市场的联系更密切,粮食、木材和金属等大宗商品流通更顺畅。河运与农业生产的需要大体吻合,农业生产是季节性的,农产品的运输也是季节性的。工业生产需要连续进行,无论是原料的供应,产品的销售都需要及时畅通,产销脱节无疑会制约工业生产的发展,乌拉尔的冶金业即是明证。由此,工业革命的发端和迅速兴修铁路则预示着河运的黄金时代已过。  相似文献   

5.
自18世纪末中国帆船对吧城、马尼拉的贸易逐渐衰退之后,到19世纪初期依然没有摆脱持续衰落的困境。与此同时,暹罗及安南的王朝兴替,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国帆船对两国贸易衰退的势头,并促使彼此间贸易往来在19世纪初期再度兴旺起来。19世纪初期英国在据有新加坡之后所采取的自由贸易政策,使得中国帆船的东南亚贸易又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对于中国帆船的东南亚贸易而言,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可谓是一个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创刊于1981年的《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杂志已经走过了25年不平凡的历程,迎来了她150期的辉煌。25年来,在院、所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学术界同仁的热情关怀和支持下,经过编辑部全体同志的艰苦努力,《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已成为我院学术刊物中学术性强、品位高、影响大的刊物。自1999年以来,该刊连续三届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期刊一等奖,是本院国际类期刊唯一一份连续获此殊荣的刊物。去年,她又获得国家百种重点期刊奖。这说明《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已跻身于我院乃至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期刊的行列。《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于1996年创刊,到今年她…  相似文献   

7.
正On May 11-12, China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CIIS) held the 17 th China-US Young Leaders Dialogue on Wisdom and Courage: Promote the Constructive Development of ChinaUS Relations. CIIS President Xu Bu delivered the opening remarks. CIIS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Ruan Zongze made concluding remarks.  相似文献   

8.
Agriculture has been the most contentious issue in the Doha Round of multilateral trade negotiation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EU) intervenes substantially in agricultural markets. This paper reviews these interventions in light of the EU’s participation in the Doha Round of multilateral trade negotiations with specific attention to Asia. It concludes that the offers made by the EU were designed precisely to avoid any real liberalization in its agricultural markets and have undermined the development aspirations of the round.
Kenneth A. ReinertEmail:
  相似文献   

9.
10.
17世纪宗教分裂运动是大牧首尼康在宗教礼仪方面进行的一些改革所引起的分裂运动。冲突双方分别为以尼康为首的改革派和以大司祭阿瓦库姆为首的旧礼仪派。分裂运动产生的原因有宗教原因、社会原因和政治原因。这场运动对俄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黄定天 《东北亚论坛》2008,17(1):107-112
19世纪是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形成时期,该世纪下半叶,中、日、俄三国间的传统关系发生巨变,朝鲜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并首次提出三八线问题。由于欧美列强的强行介入,延续了几个世纪的华夷朝贡体系终结,东北亚国际关系由两国间的双边关系演变为多国互动和相互制衡,典型的近代国际关系形成。  相似文献   

13.
14.
15.
《欧盟宪法条约》与欧洲一体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盟宪法条约》的签署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程一个新的里程碑。欧宪条约在法国、荷兰遭否决,暴露了当前欧盟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是欧盟“成长中的烦恼”。经过反思和整顿之后,《欧盟宪法条约》将“重新复活”,并将推动欧洲一体化更加稳步和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2010年10月16~18日,由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主办、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承办的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17届年会暨纪念拉美独立20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杭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6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浙江大学副校长兼光华法学院院长罗卫东、光华法学院常务  相似文献   

17.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Os) have moved increasingly in recent years to adopt cross-cutting mandates that require the “mainstreaming” of particular issues, such as gender equality 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ross all IO policies. Successful IO performance with respect to such mandates, we hypothesize, is determined in large part by the use of hard or soft institutional measures to shape the incentives of sectoral officials whose cooperation is required for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We test this hypothesis with respect to two such mandates—gender mainstreaming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integration—in a singl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the European Union, demonstrating a strong causal link between the use of hard incentives and IO performance in these and related mandates.  相似文献   

18.
张景全 《东北亚论坛》2007,16(1):115-119
19~20世纪中叶,欧美列强在东亚推行由基地、经关键点、再进行展开以及建立缓冲区、防波堤的地缘战略;基于地缘之上,欧美列强推行夺取储煤站、建立海军基地、控制重要航道、以小规模舰队威胁或集中海上力量击溃对手的海军制胜战略。欧美列强的东亚地缘及海军战略对东亚尤其是中、日、俄三国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05年3月25~27日,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在北京市昌平区九华山庄召开第六届理事会。会议主要内容:一是汇报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的工作;二是选举第六届学会领导机构;三是学术讨论。参加这次会议的理事与特约代表共有150多人。3月26日上午,除了汇报学会工作和进行第六届学会领导机构选举之外,还请外交部部长助理李辉做了题为《当前国际形势与新时期的中俄关系》报告,受到了与会者的欢迎。会议还请有关学者做专题报告,并用半天的时间进行分组讨论。不论是专题报告还是分组讨论,涉及了俄罗斯东欧中亚政治、经济、外交、文学、历史、语言和教育等…  相似文献   

20.
Asteris 《Orbis》2006,50(4):709-724
In contrast to the Clinton administration, which tried to isolate Sudan, George W. Bush initiated a dialogue with Khartoum and followed a “constructive engagement” policy. Three factors explain this radical change in U.S foreign policy: the influence of American evangelical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war on terror, and economic interests, particularly the oil lobby. However, each of these factors led Washington to opposite dire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