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偶读陈毅元帅写于1953年的一首诗,七言《手莫伸》,不禁掩卷三叹,感慨良多。“手莫伸”,是元帅的座右铭,也是劝世之诫啊!很形象的用“伸手”来说明伸手要官,要权,要钱,伸手谋私利,经营安乐窝,伸手替子女胡作非为开绿灯、批条子,伸手接受贿赂,伸手……,总之,是伸出私欲之手。无产阶级革命家劝诫人们“手莫伸”,因为只有不伸手、才能真正全心全意  相似文献   

2.
老一辈革命家陈毅元帅在他的《手莫伸》一诗中写道:“谁不爱权位,权位高高耸山岳;谁不爱粉黛,爱河饮尽犹饥渴。”但他紧接着又写道:“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咫尺之内有人民。”也就是说国家法律、社会道德约束得你不能去做。法律管得你不敢去做。成克杰、胡长清之流不就是在“权位高高耸山岳”、“爱河饮尽犹饥渴”之中泯灭了做人的良知,触犯了法律,成了千古罪人。古人对此也有说法:“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欲,可去乎?”  相似文献   

3.
“伸手必被捉!”王大海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这是陈老总一首诗中的名句。最初读到这首诗,是20多年前的事了。当时,《陈毅诗抄》还未公开出版,所见的还是手抄本。正是“大革命”时代,诗为海歌为洋,神州大地上也不知产生了多少“诗”与“诗人”……但是时隔不久,...  相似文献   

4.
宋贤 《传承》2011,(6):64-65,67
"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是中古文学史上引起最广泛争议的一组诗,亦是明代复古派对汉魏古诗接受的热点。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基于自己的诗学主张,从文本分析和前人评价入手,对《十九首》的作者、《十九首》与魏诗的关系、《十九首》的拟作等都有精辟而独到的见解,其中"兴象"是其论《十九首》的主旨。胡氏的论述有得有失,但其观点对今人的研究不乏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有一位伟大的母亲,谆谆告诫自己的子女,一生都要做到"绝不手背朝下"。陈毅同志也曾写过《手莫伸》的著名诗篇。诗中说:"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睽睽难逃脱"。并且指出:为人"岂不爱权位,权位高高耸山岳。岂不爱粉黛,爱河饮尽犹饥渴。岂不爱推戴,颂歌盈耳神仙乐"。但是,面对"权"、"爱"、"颂",每一个人都必须"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不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第四想到虽有功,岂不过失应惭怍"。这是陈毅同志1954年仲春"以勉晚节"之作。陈毅同志的一生,正是如此。他的这首诗,同那位伟大母亲的话"绝不手背朝下",可谓异曲同工,讲的都是做人的道理,都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邢魁学 《西部社会》2002,(11):35-37
《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 “经”字,是后世对圣贤文章的尊称,含有高山仰止之意,不是俗世所理解的什么咒语祷文。先秦时,各国约有三千多首诗歌流行,孔子费尽心力,筛选出305首,编书名为《诗》,至汉,遂被尊为《诗经》。“经”字在这里,有神圣之义。时代隔膜,世人受了庸见的暗示,一见“经”字,便想到鬼神,继而会画符磕头,联想之快,无以复加。  相似文献   

7.
谭先进 《当代广西》2006,(14):60-60
“学问为诗古亦讥,胸无学问更堪悲;要须尽入洪炉冶,动得真情有好诗。”这是黄云同志诗《无题一首》,深刻地阐述了做学问与写诗的区别和关联:那些经过千锤百炼、动真情的诗才是好诗。这首诗既是黄公的诗论,也是他的切身体会和写诗之道。诗如其人。正是凭着深厚的涵养、丰富的学识、高尚的追求和炽热的真情,黄公为社会和诗坛奉献了《桂海桑野·黄云诗词百首》一书。  相似文献   

8.
保持廉洁之风,拒绝腐败,必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此,就必须算好几笔“荣辱账”。首先,要算好“政治账”。一个领导干部政治生命比什么都重要,没有了政治生命,你还有什么?而政治前途和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陈毅同志诗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一旦被捉住,其政治生命即告结束。所以,领导干部一定要十分珍惜自己的政治前途,切莫  相似文献   

9.
①此诗及《清明》二首均作于杜甫大历三年春由衡阳重至长沙时 ,与之相关的其它三首诗的时地也应作相应的改变。②追求七律的变化是杜甫“晚节渐于诗律细”的一个重要方面。③宋之问“题壁”诗应是《题鉴上人房》二首 ,唐道林寺建于乾符中 ,明毁 ,其遗址在今屈子祠残址及其以下一带 ,清道林寺别在一处  相似文献   

10.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首熟悉的《劝学》诗,出自唐代的颜真卿之手,然而真正让他名动天下的并不是诗,而是书法。  相似文献   

11.
洪鸿 《台声》2011,(12):16-23
如果说当年余光中这首《乡愁》诗,道尽了当年海峡两岸这湾“浅浅的海峡”,阻隔了两岸同胞团圆的心中苦闷,那么今天,在这湾“浅浅的海峡”上空,已然架设了一座“宽宽的、畅顺的大桥”。桥的全称为:“亲情乡情两岸情之桥”;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有“诗国”的美称。诗歌起源之早,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艺术之精湛,对社会生活影响之大,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罕见的。早在先秦时代就有《诗经》的四言体和《楚辞》的骚体,汉魏六朝盛行的是乐府歌行和五言古诗,及至唐代则以五、七言律诗和绝句构成的近体诗著称,尔后的宋词、元曲,各领风骚并称雄一代,“五四”以来流行的是自由体新诗。几千年来诗歌传承发展,蔚为大观。仅《全唐诗》就收录诗近5万首,《全宋词》收录词作约2万首。至清末,见于各类书籍并流传至今的诗词有百万首之多。可谓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如林。中国诗…  相似文献   

13.
姚建 《黄埔》2023,(1):72-74
<正>不堪回首六十年,世事沧桑自作愆。少壮迷途失东隅,收之桑榆未为晚。60岁生日这天,黄埔军校4期生、陆军大学9期生、国民党原第38军军长、四川省政协委员姚国俊写下这首题为《六十述怀》的诗。这是他一生中留下的唯一的一首诗。诗中的“东隅”和“桑榆”来自《后汉书》“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意即过去的时光无法挽回,但在未来可以去获得。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过往的感叹、愧疚和对未来的期许。  相似文献   

14.
《读山海经》(其一)是陶渊明初归田园时阅读《山海经》图赞及《周王传》后。创作的组诗中的第一首。全诗层次分明,前四句描写了诗人温馨的田间家园,随后的八句描写了诗人幽静的读书环境,最后四句是点睛之笔,点出了诗人的“耕余读书之乐”。本诗物我情融,反映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和艺术造诣,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无比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15.
郭庆晨 《今日浙江》2012,(17):62-62
陈毅元帅一生写过许多诗,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手莫伸》:诗云:“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惭怍。”作为开国元勋,革命胜利后,首先想到的是“不忘本”,可见“不忘本”的重要。  相似文献   

16.
论《诗经》与音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不仅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在音乐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诗、乐、舞在产生之初是一体的、共生的。《诗经》保存了先秦音乐的大量原始材料。在西周的礼乐制度下 ,《诗》乐是作为雅乐的基本文化载体而存在的 ,“中和之美”是诗乐的精髓。随着的“礼崩乐坏”出现的“新声” ,是来自桑间濮上的世俗之乐 ,这与束缚于礼制的雅乐是有着天壤之别的。随着时代的发展 ,“新乐”的流行 ,《诗》的音乐性也就逐渐消失了。《诗》的辞义功能更重要了 ,成为一种纯粹的诗歌形式。《诗经》逐渐被纳入儒家的经典体系 ,背负起沉重的教化使命。  相似文献   

17.
为官如土     
著名诗人鲁藜写过一首名为《泥土》的诗:“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人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如果说,这首诗旨在告诫人们不要得意忘形、自命不凡,那么,我们共产党人是否能从中得到更深刻的启示呢?  相似文献   

18.
话袁     
这是陆健写著名诗人曾卓的一首诗,题为《曾卓》。我借该诗作为《话袁》一文的开头,其实我也是先斟酌了一番。你看那“袁”字,从“吉”从“衣”。上有吉星高照,下有衣食无虑。再加上他的“仁国”之名,圣贤圣明通仁,胸中有玉为国,此乃袁仁国是也。仁国他由尘埃中起步,进入国酒茅台,  相似文献   

19.
徐秀丽 《同舟共进》2013,(11):75-75
《同舟共进》2013年第1期发表了冯锡刚先生的《一首“告废”诗——周恩来理性而睿智的选择》一文,对周恩来写于1958年“大跃进”期间的一首诗作了周密细致的考证,不但钩沉出这首诗的原文,还对就此诗周请陈毅批评一事作了叙述,并推论:“在敬重如师长的周恩来面前,陈毅绝不会‘班门弄斧’”,他的批评,无非“对个别韵脚或用字”之类提点意见。冯先生的考证颇见功力,但其推测则不成立。笔者近期正在从事“李敦白口述历史”访谈工作,碰巧获知了这件事的后半部分内容,而且事实比推测更为生动有趣,特加摘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据《荆州报》载,明英宗初年武英殿大学士杨溥的墓在其老家石首被发掘,墓内之随葬品仅丝织被一床,别无它物,令考古专家不得其解,称之为“怪墓”。怪为何?实握宰相之权的大学士杨溥竟如此之贫寒!其实,这正是杨溥之追求。他有一首示儿诗,其诗末两句曰:“归家若问居官事,做到清泰彻底寒。”杨溥言如是,行亦如是。他为官三朝,而老母及妻儿仍在千里之外老家乡下,住的是寒舍,吃的是粗茶淡饭,过着清贫的日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