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刘洪 《思想工作》2004,(5):46-47
沙龙谋求政府“黄金组合”,阿拉法特“招安”哈马斯等激进组织——巴以政坛目前的洗 牌,都围绕以色列的“单边行动”而展开。  相似文献   

2.
王连志 《半月谈》2003,(18):80-82
巴以关系最近经历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事件,使人不能不对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的命运产生担心和忧虑。今年4月底才就任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总理阿巴斯9月6日宣布辞职。当天下午。以色列战机袭击了加沙城内的一座公寓,致使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的精神领袖亚辛受伤。亚辛随即宣称,以色列人和以总理沙龙将为暗杀事件付出高昂的代价。9日,以色列境内连遭两起自杀性袭击,有60多人伤亡。以色列总理沙龙11日晚召集安全内阁特别会议,决定“原则上”同意驱逐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并要求以国防军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阿巴斯辞职以及巴以之间以暴易暴的再次升级无疑使“路线图”计划面临严峻挑战.也使中东地区局势更趋紧张。不过,根据多年的研究和观察。笔者认为,巴以局势至少目前不可能向三个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2006年1月4日,以色列历史上最强势也是最年迈的总理沙龙因脑溢血中风入院,虽做了三次脑部手术,但仍昏迷不醒。沙龙的重病昏迷像一枚重磅炸弹给以色列政坛带来强大冲击,也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它宣告了“沙龙时代”的结束,同时也给巴以和平进程带来了微妙的影响。沙龙为巴以  相似文献   

4.
2003年6月4日,美国总统布什、巴勒斯坦总理阿巴斯和以色列总理沙龙在阳光灿烂的约旦红海岸城市亚喀巴举行三方会晤,正式启动“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路线图”的实施,不仅为结束已持续32个月的巴以暴力冲突、重启中东和平之路带来了新曙光,也使因伊拉克战争暂时降温的以巴问题,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何谓“中东和平路线图”所谓“中东和平路线图”,是指由美国倡导、中东问题四方委员会(联合国、美国、欧盟和俄罗斯)共同制定,旨在结束2000年爆发的“自发起义”,保障1993年奥斯陆协议顺利实施的一项巴以和平协议。因其像一幅地图,将2005…  相似文献   

5.
2006年新年伊始,以色列总理沙龙严重中风后一病不起。由于脑部受损,这位政坛宿将的政治生命注定完结。沙龙时代,正如以主流大报《国土报》评论的那样,也在1月4日悲剧性地宣告结束。沙龙在中东是举足轻重的人物。近年来,他主导了巴以关系的发展。在他毁誉参半的一生中,沙龙同时扮演了巴以和平的破坏者和建设者。他曾经主张在巴勒斯坦的领土上强行修建以色列人定居点,蚕食巴勒斯坦人的土地。他坚持在约旦河西岸地区修建隔离墙,试图造成事实上的巴以边境线。他还发动了针对巴激进派领导人的“定点清除行动”,围困阿拉法特两年多。同样也是他,在…  相似文献   

6.
《时事资料手册》2005,(2):43-44
旨在推动巴以和平的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四方领导人峰会2月8日在埃及的红海旅游胜地沙姆沙伊赫举行。这是在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的倡议下,巴以双方最高领导人近4年来的首次会晤。经过数轮双边会谈后,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当日宣布,他已经同以色列总理沙龙达成协议,正式结束巴以暴力冲突。沙龙随后也宣布结束以方针对巴勒斯坦人的军事行动。近4年来的首次巴以最高领导会晤为艰难曲折的巴以和平进程带来了一线曙光。  相似文献   

7.
以色列国内政局的变动与中东和平进程的发展息息相关。每当中东和平进程陷入困境,世界的人们就自然会推测,以色列的总理是否又将换人?而每当有一位新总理上台,人们又马上想到,他将使和平进程实现突破,还是将把和平进程带入泥潭;更有以色列特点的是,当和平事业急转直下时,随之而来的常常是提前大选。沙龙,犹太国新世纪的第一位总理,也循此轨迹,接过了“小拉宾”巴拉克手中的权杖。2000年9月,巴以和平进程在戴维营和谈失败后再次陷入严重僵局。沙龙率众“强行”参观耶路撒冷老城圣殿山(巴勒斯坦人称之为“尊贵的禁地”)的阿克…  相似文献   

8.
《时事资料手册》2006,(4):50-50
6月25日,哈马斯下属军事派别“卡桑旅”和另外两支武装组织联合袭击以色列与加沙地带南部交界地区的一处以军哨卡,并劫持1名士兵,随后要求以政府释放400余名在押的巴勒斯坦人,以换取以士兵获释,但遭以政府拒绝。以军士兵被绑架后,以方向巴武装组织发出了48小时的最后通牒。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态度强硬,发誓对巴武装组织实施报复。  相似文献   

9.
中东两次首脑峰会刚刚落下帷幕,和平计划的承诺言犹在耳,巴以之间又接连爆发流血冲突事件:6月11日,哈马斯制造了耶路撒冷汽车爆炸事件,导致17人死亡;6月21日,以色列“定点清除”巴勒斯坦激进组织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高级领导人的军事行动,哈马斯在希伯伦地区的军事负责人阿卜杜拉·卡瓦斯未被以色列安全部队打死。使中东两次峰会后一度出现的巴  相似文献   

10.
中东两次首脑峰会刚刚落下帷幕,和平计划的承诺言犹在耳,巴以之间又接连爆发流血冲突事件:6月11日,哈马斯制造了耶路撒冷汽车爆炸事件,导致17人死亡;6月21日,以色列“定点清除”巴勒斯坦激进组织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高级领导人的军事行动,哈马斯在希伯伦地区的军事负责人阿卜杜拉·卡瓦斯未被以色列安全部队打死。使中东两次峰会后一度出现的巴  相似文献   

11.
9月12日7时,随着最后一名以 色列士兵撤出加沙地带,以色列对 加沙地带长达38年的占领就此结 束。这是以色列总理沙龙“单边行 动”计划的第一个实质性举措。对于 这一行动,国际舆论沸沸扬扬,褒贬  相似文献   

12.
宇晨 《半月谈》2004,(7):79-81
在以色列总理沙龙亲自谋划下,以军3月22日晨向巴勒斯坦哈萨克马斯精神领袖亚辛下了毒手,3枚火箭弹射向这名坐在轮椅中的老人亚辛是近年来被以色列“定点清除”的最  相似文献   

13.
《时事报告》2006,(4):7-7
1月4日晚,正在休假的以色列总理沙龙,突发中风并严重脑溢血,被紧急送往耶路撒冷的哈达萨医院抢救。目前,沙龙一直处于昏迷状态,能否醒来是个未知数。  相似文献   

14.
五月底六月初,以色列总理沙龙和巴勒斯坦刚当选不久的阿巴斯总理进行了第二次会晤.与此同时,担任调停人角色的美国总统布什也马不停蹄地在中东游说,他会见了阿拉伯世界的沙特、埃及、约旦、摩洛哥、卡塔尔和巴林等国领导人,寻求他们对新近由美国、欧盟、联合国和俄罗斯中东和谈"四个调停者"协商提出的中东和平"路线图"的支持,6月4日,美以巴在约旦进行三方最高领导人的峰会,会谈后,布什宣布取得"重要进展",沙龙承诺立即拆除犹太人定居点,而阿巴斯则宣布巴勒斯坦宣布武装起义结束.  相似文献   

15.
近看沙龙     
言行怪异、不按常规出招的沙龙注定将成为以色列历史上最有争议的领导人。作为蝉联两届的以色列民选总理,沙龙对待巴勒斯坦人以及在对待中东问题上的强硬态度得到了不少选民的支持,被犹太人视为“伟大的战神”,而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则对他的所作所为恨之入骨,称他为“恐怖的恶魔”。西方有学者评论:“中东频仍的战火,锻打出沙龙这位著名的将军。”而同样是西方的一些评论家则认为:“只要沙龙在位,中东就难有宁日。”沙龙成为人们关注和议论的焦点人物。  相似文献   

16.
2002年11月28日,发生在肯尼亚的旅馆爆炸事件和以色列客机遭导弹袭击事件,使多名以色列人丧生。袭击事件发生后,引起了以色列的高度重视,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遵照以色列总理沙龙下达的指令,针对恐怖活动积极展开了全面出击,这是该机构自1972年德国慕尼黑惨案以来再次公开露面。有分析认为,这次介入行动也标志着“摩萨德”首次卷入了全球反恐战争。  相似文献   

17.
沙龙曾是以色列国防军著名将领,被人称作“沙漠武士”,因此有人认为,“鹰派”人物沙龙出任以色列总理,只会给中东带来危机。但沙龙称,如果巴方选择和平道路,就会发现新政府是“真正的和平伙伴”。  相似文献   

18.
天下眼     
《民主与法制》2014,(3):7-7
1月11日,因中风而昏迷8年的以色列前总理阿里埃勒·沙龙去世,终年85岁。沙龙曾积极主张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兴建犹太人定居点,  相似文献   

19.
继3月22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遭到以色列武装直升机的“定点清除”,人们还没有在这种震惊中缓过神来,4月17日晚亚辛之后哈马斯最具影响力的领导人兰提西被以色列以同样的手法“清除”。不仅如此,以色列总理沙龙不顾国际社会强烈谴责依然强硬表示,将继续“定点清除”恐怖组织领导人的计划。如果说亚辛之死令人震惊,那么兰提西之死反倒让人清醒地认识到了一点:以色列动真格的了——要么将哈马斯斩尽杀绝,要么使其放弃武力抗争而变得服服帖帖。  相似文献   

20.
2002年3月29日,以色列总理沙龙公开宣布: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是以色列的“敌人”,并命令以军向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控制区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阿拉法特总部所在地拉姆安拉受到以色列军队猛烈炮轰,多名保镖死伤,阿拉法特被围困,断绝与外界联系。新的一轮巴以军事冲突愈演愈烈,中东和平再次陷入严重危机。这一事件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4月4日,对以色列的行动置若罔闻的美国在内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