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说“等”     
外地朋友来杭州,总要逛逛灵隐,而灵隐那尊“朝也笑,晚也笑,哈哈大笑”的弥勒佛又总令人驻足不前。对弥勒佛,有人喜欢他笑口常开;有人欣赏他大肚能容,我却觉得挂在那里的一副对联作得好极: 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 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胆相迎。 这对联究竟是赞扬、是揶揄、是嘲讽,见仁见智,人各不同。我看之后,觉得很画出了这泥塑木雕的呆相。你看他咧嘴坦腹,坐在山门老等,可等来了飞来峰寸土片石?反倒使“年少光阴虚度”,成了个无所作为的呆鸟。 说佛、说鬼,其实大多是为了说人。那副对联所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原阳县桥北乡黑庄村农 民尹荣富,是位有40多年党龄的老 党员。几年前,当他看到市场上一些 人昧着良心以外地大米冒充原阳大 米出售,并且短斤少两坑害顾客的现象后,非常气愤。为了弘扬正气,让客户买到放心米,他毅然在自己的店前挂起了“老党员米店”的牌子,以党员的资格保质量、保数量、保公平。结果,越来越多的顾客,都奔着“老党员”三个字而来,再加上尹荣富的热情服务,使他这个米店的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 我作为一个入党20多年的共产党员,看了这条消息,心里非常痛快。看,关键时候,还是靠共产党员。这么多人选…  相似文献   

3.
1976年下半年,当时毛泽东已逝世,“四人帮”面临倒台之际,社会上亦到处可见“批邓”的标语口号。这时邓小平来到了广州市,由许世友亲自派了几十名彪悍的便农负责保护。邓小平来到一个肉菜市场,他把帽沿压得低低的,把眉毛也给遮住了,所以没有人认出他。他来到一处国营的蔬菜摊前,只见摊档上的菜全是青黄色的,他便问这蔬菜部的职工说:“怎么卖这些黄叶菜?”这职工没想到是邓小平,便咬牙切齿地说“还说黄叶菜?这样下去,树叶也无得食!”邓小平一听,一言不发就走了。他在一个肉铺前站住,往柜台上一看,案板上只有几斤老母猪肉,…  相似文献   

4.
陈漱渝 《各界》2010,(2):31-33
1950年6月18日凌晨,被羁押在台湾台北一处囚所的陈仪被唤醒,一纸死刑的执行命令递到他的手中。执行官是跟他积有夙怨的同乡蒋鼎文。陈仪只说了一声“好吧”,便沐浴更衣,揽镜整容,从容不迫地系好那条他最爱的白底黑点领带。蒋鼎文命行刑士兵捧来美酒佳肴,陈仪拂袖断喝:“用不着,走吧!”两个士兵向前搀扶,陈仪一甩两臂,昂首上了一辆吉普。车抵马场町刑场时,陈仪对执刑的士兵说:“向我头部开枪。”随即高呼:“人死,精神不死!人死,精神不死!”  相似文献   

5.
有好几天了,老王师傅老在自家门口走走站站,站站走走。他老伴心疼地说:“这几天你怎么啦,象掉了魂似的?哪里不舒服,快找医生看看,别憋出病来。”老王师傅也不知道为什么,自从退休以后,总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好象少了点什么似的。三个月前,他六十大寿,儿女都赶回来了。儿子买来一个沙发床;女儿买来一台大彩电。并且商量好了,等他退休后轮流接他去省城、北京玩个够。邻居们都羡慕老王师傅,说他老俩口福气好,养育了这么一对知疼知心的好儿女。他还缺什么呢?什么都不缺,可他心里总觉得缺少了什么东西似的。“我出去走走。”他忽…  相似文献   

6.
管仲举代     
管仲卧病,齐桓公前去探望,忧心忡忡地说:“先生病成这样了,这可怎么办呢!先生一旦不测,我该把国事托付给谁呢?”管仲问:“您打算托付给谁?”桓公答道:“只能是鲍叔牙。”管仲说:“这恐怕不行。鲍叔牙为人清雅,品格高尚,的确是一位贤良方正之士。但他有个不足,对于不如他和他所看不起的人,不怎么亲近;一旦听到别人的过错,长时间会记在心上,不大能容人之短。让他这样的人身居相位,处理起问题来,免不了上下都会得罪人。这样一来,他就干不长久了。”桓公问:“那么谁合适呢?”管仲说:“如果非要让我推荐的话,我看隰朋可…  相似文献   

7.
“韩美林哪里去了?”熟人、朋友们互相打听着。有的摇头说:“不知道”;有的开玩笑说:“他失踪了”。 直到一九八一年年底,《韩美林画展》在合肥开幕的那天,他才突然地“冒”了出来。我见面就问:“这一年,你跑哪里去了?”他避而不答,亲热地拉着我的手说:“走,请看画去!”  相似文献   

8.
“胡同游”在来北京旅游的外国人中口碑甚佳,据说可以与“长城游”、“故宫游”相媲美。徐勇,属马,今年46岁,北京胡同文化发展公司总经理,“胡同游”的创办人。完全是想当然,当我给徐勇发采访提纲时,以为他一定是个地道的老北京。否则,他怎么会想起拿胡同做文章呢?见面后才发觉主观了。徐经理文绉绉一介儒生,普通话里带着清晰的南方腔。他11岁才来到北京,只在四合院里住过一个月。10年前他出版了一本题为《胡同一百零一像》的摄影集,居然一版再版,越传越广。找他来领着逛胡同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胡同游”这件事先是影影绰绰,后来竟真刀真枪地干起来了。“到胡同去”,黑漆红顶的三轮车浩浩荡荡,背着这四个字招摇过市,让八辈子祖籍的老北京都不得不刮目相看。胡同里有什么?胡同里看什么?胡同里游什么  相似文献   

9.
我请中年画家吴悦石鉴赏一幅山水画,画卷刚展开一半,他就说:“这好象是老画家颜地的作品。”我说:“你真有眼力,这幅画就是颜地的儿子颜士摹仿他父亲笔意画的。” 颜士原名阎吉才。他父亲颜地因受“四人帮”的迫害,身心遭到严重摧残,离开人世已经七年了。  相似文献   

10.
陈益群 《民主》2004,(1):6-7
2003年12月10 日下午,急匆匆地赶到北京医院探望陈舜老, 医务人员还在紧张地忙碌着,我拉着他的手说“舜老,我来看您了”,他睁着眼看着我, 还有意识反应,但说不出话来。民进中央和中央统战部领导都先后来看望。当晚,陈舜老  相似文献   

11.
东京专电 “林保毅向东北老航校的朋友们问好!”一位日本老人用已经生疏了的中国话要求记者在这篇专访中写上这句话。他说,先后在老航校工作和学习过的5000多个中国人都知道他的这个名字。 这位老人就是当年东北航校(即老航校)的林教官林弥一郎先  相似文献   

12.
一口之间,唇、齿、舌紧密相连。有两个成语典故,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就是“齿亡舌存”和“唇亡齿寒”。《说苑.敬慎》里记了一件事:老子的老师常纵有病,老子去看望他。常组以“过故乡下车”、“过乔木而趋”等人生经验教导老子,要他领悟做人的道理。然后,老师又张开口让老子看,问他:“我的牙齿都掉光了,而百头还好好的,这是什么原因呢?”上老子心领神会!回答说:“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就是说舌头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柔软,牙齿之所以没有了,是因为它大刚强的缘故。…  相似文献   

13.
瞭望哨     
《瞭望》1985,(20)
如此“方便旅客” 湖北 叶达泉 四月份到北京出差,托运了两件行李,我下车以后到车站行李房去提取时,服务员同志说:“交八角钱!”我忙问道:“什么钱?”“搬运费!”她回答得很干脆。我想这点东西用不着他们来搬,于是说:“我自己搬行吗?”“不能进!”她有点不耐  相似文献   

14.
丽水也悠悠     
往花山看岩画,宁明滞留一日。返归南宁的时候,记起人们说崇左有一个斜塔,还有一个石景林,便决定把车票买到崇左。到达崇左,已是太阳当顶。在月台上向一位老警卫打听斜塔和石景林;还有,如何能够当日赶回南宁。他道:“四点多钟有一趟车的,可这一点时间无论如何走不了两个地方。”又笑笑说:“去石景林吧。要看斜塔,候车室就有,和真的一样。”——情知那是一幅画  相似文献   

15.
李兴濂 《各界》2011,(7):83-83
《韩非予》里讲述一个故事: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荆山上得到一块玉璞,如获至宝,他恭恭敬敬地把玉献给了楚厉壬。厉王命玉匠鉴定,玉匠看了一眼说:“这是一块石头,哪里是玉呀!”厉王认为卞和欺骗了他,下令砍去他的左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  相似文献   

16.
被称为“画坛鬼才”的著名画家黄永玉,无论其画作、文章还是日常生活,都充满幽默.有人说他“以诙谐和调侃的方式笑谈人生或冷眼旁观这个多少有些滑稽和荒诞的世界”.他曾写散文集《比我老的老头》,而他就是个“好玩”的老头,常常妙语连珠,幽默风趣,段子脱口而出,真逗煞人. 黄永玉一生轻看功名,不入仕途.谈到从政,他说:“从政犹如踢足球,关键要有几个漂亮的进球,还要传几个好球,让别人也进球.只不过进球的过程中要避免踢人,还要防止被人踢.更要提防背后踢过来的脚,这一脚,可能会让你永世不得翻身.”他说,躺在地上过日子,贴着土地过日子,有个好处就是,摔也摔不到哪儿去.  相似文献   

17.
最近翻阅旧报,有一则新闻引起笔者联想。这则新闻说的是重庆市区一小学三年级学生给市长蒲海清写信,说他家因没有通电,每天在微弱的烛光下做作业,希望蒲爷爷早日给他家带去“光明”。蒲市长接信后立即批示有关部门,很快,这小学生家便灯光灿烂。看了这则旧闻,笔者深...  相似文献   

18.
张峰 《党政论坛》2012,(8):18-18
楚国人老愚是个爱剑之人。一天乘船过江,他乘兴在船头舞起剑来,没想到一个浪头打来,他一个趔趄,宝剑脱手了,滑进了江里。众人连呼可惜,但老愚却不慌不忙地说:“不碍事的,待我做上记号,停船靠岸后再下去捞取。”  相似文献   

19.
六十年代初,湖北有位老省长视察鄂西,山路崎岖,不能通汽车,老省长便骑马前往。他路过一处山幼时,看到几位老大爷坐在田埂上晒太阳,便在马上招呼问好,竟无人答应。随从人员不得不叫嚷一声:b老乡们,X省长看望你们来了】”不料仍未引起预期的热烈回响。过了一会,一位年长者才慢慢扭过头说:“老X么?学学贺胡子(指贺龙元帅)当年那样,坐到我们一块聊聊天吧!”老省长一听,立即滚按下马。事后,老省长每会必读此事,每谈。心感慨万分。这是当时颇为流传的真事。屈指算来已经三十多年了,其间人们回想起来,每每感慨系之,而“重提…  相似文献   

20.
晚报上连载丁隆炎同志撰写的《彭总在四川》,让人看了难忘之处颇多,比如彭德怀对他的老部下说过这么一段话:“作为领导,还是要多关心大家的生活……为什么有的部队在风沙露天里开饭?搭个草棚子饭堂不可以吗?为什么下工后一个个还泥糊拉渣的?搭一个木头澡堂不可以吗?作为干部,关心人才是头一份工作。我看 干部,历来把他是不是处处关心下属的苦乐安危作为头条标准。” 看了此文,我被彭老总的这个“头条标准”深深感动了。彭德怀用这个“头条标准”要求部下,也同样用这个“头条标准”要求自己。黄克诚同志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平时行军作战,他的战马总是让伤病员和年小体弱的同志骑。他经常关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