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春敏 《党政论坛》2008,(21):44-46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也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和执政的指导思想。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过去是我们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思想保证,现在和未来也是继续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的行动指南,但在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同缺失的问题,其实际效果令人堪忧,如何在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构建认同,无疑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审视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是意识形态的寓所。本文主要讨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嵌入日常生活,为大众认知、接受与认同的四个向度:日常生活认知图式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嵌入日常生活的先验逻辑;日常生活现实诉求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嵌入日常生活的出场路径;日常生活情感取向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嵌入日常生活的心理桥梁;日常生活交往范式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嵌入日常生活的传播纽带。  相似文献   

3.
张梦涛 《各界》2009,18(12)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的分析,区分什么是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和什么是学术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成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它的具体结论,而是它的基本立场、基本理论.而作为学术的马克思主义,是可以争鸣和讨论的,所以始终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面临着主导地位被动摇、影响范围被削减、指导作用被削弱的"边缘化"危机。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阵地,需从四个方面着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在斗争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敏锐、知识渊博、纪律严明、作风严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队伍;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5.
赵晶 《党政论坛》2013,(7):25-27
目前,尽管学术界对意识形态存在不同的认识,但一个普遍的共识是意识形态不仅是认识和反映实际的“知识体系”,还是为社会成员思想和行为定向的“价值体系”,具有凝聚社会共识、提供政治合法l生基础及约束社会成员行为等功能。然而,在当前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到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和环境条件等多方面的制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下降,这迫切需要我们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内涵与作用,分析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主客观因素,探究走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困境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6.
民主党派作为新时代的参政党,其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各民主党派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经历了从排斥到互动、从互动到共识、从共识到认同的历史进程。新时代民主党派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面临诸多挑战,既有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威胁,也有社会转型升级的影响,还有民主党派自身思想建设困境,这些都冲击着民主党派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新时代民主党派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建构,可从构建民主党派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制度基础、强化民主党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整合民主党派成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资源等路径来进行。  相似文献   

7.
在主流意识形态与主导意识形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分析中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贯通主导意识形态和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部件,是意识形态工作中必须牢牢抓紧和长期建设的重要阵地。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作用,统一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凝聚力量,画好新时代思想同心圆。  相似文献   

8.
以马克思主义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面临诸多冲击与挑战,在一定的范围和特定群体中存在着社会意识认同缺失和信仰危机。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进一步提高我们对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寻找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9.
市场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意识形态不断弱化着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认同问题也集中涌现,形势复杂激荡。首先从时间维度对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做了大致梳理,提出了要系统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长期性关注马克思主义"三化"研究、重点开启马克思主义本质研究是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前提条件。然后从逻辑角度分别对马克思主义认同的视角选择、内容研究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和评价,最后,总结了国内马克思主义认同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郭涛 《学理论》2013,(6):264-265
我国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思想政治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关键。构建这一认同需要从国家、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加以反思和规划,需要多个方面齐头并进,相互促进,单独哪个方面都不足以解决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11.
赵晶 《党政论坛》2013,(4):25-27
目前,尽管学术界对意识形态存在不同的认识,但一个普遍的共识是意识形态不仅是认识和反映实际的"知识体系",还是为社会成员思想和行为定向的"价值体系",具有凝聚社会共识、提供政治合法性基础及约束社会成员行为等功能。然而,在当前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到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和环境条件等多方面的制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下降,这迫切需要我们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6,(3)
做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正确处理意识形态多样性与多元化的关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正确处理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的关系,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正确处理意识形态建设与管理的关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3.
从意识形态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是中国妇女解放和发展的核心意识形态.从意识形态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高校作为各种意识形态相互激荡冲击的前沿阵地,在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肩负着争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阵地的艰巨任务。而高校的学生自治组织直接联系学生与社会实践,是高校学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实践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平台。近期发生的台湾反服贸、反亚投行学生运动和香港占中运动中出现的高校学生身影,使得加强高校学生自治组织的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性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由话语主体、话语主题和话语载体构成的,具有解释、规约作用的话语体系,它随实践变化而不断更新其内在形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从革命、建设向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调整其内在形式的困境。邓小平审时度势地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中的主体地位,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题,更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方式,从根本上维护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邓小平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经验,为当前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建设对于处在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的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在意识形态建设和管理方面肩负着重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第23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中指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引领社会意识形态发展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是党和人民赋予高校的神圣职责.要履行这些神圣职责,管好意识形态工作,高校教师至关重要.高校教师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和其他社会群体的影响巨大.牢牢把握高校乃至全社会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关键在于抓好高校教师的意识形态建设和管理.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宏大的历史性工程。通过在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运用,能够坚定高校研究生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公共政治课堂上,而应该通过包括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在内的多种方式,与其他党建工作相结合,实现二者协同共进,在提升高校党建工作成果的同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建设过程中,应该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使二者的目标协同实现。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以其卓越的批判精神在马克思主义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马克思主义因为这种具有批判性的意识形态立场而成为真正的革命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具有坚定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它为我们走进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基础。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思想以其科学的理论品质、实践的理论方法、革命的理论内核,烛照现实,历久弥新。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的内涵、逻辑和功能属性,对于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6,(2)
意识形态问题一直是我国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历届领导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在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提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并巩固其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理论和现实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必须坚持的根本制度。但是基于意识形态所涉及范围的宽泛性,很多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在怎样坚持这一根本制度的问题上陷入“不知所措”的窘境,而且在判断是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时也不得要领。意识形态虽然纷繁芜杂,然而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离不开“五大支撑”,即意识形态所坚守的理论基础,所憧憬的理想信念,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所秉承的道德观念以及所使用的话语体系。这就为辨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供了五重维度,即在理论维度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在理想维度上坚持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在价值维度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维度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念,在话语维度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其中“理论”是意识形态大厦的“奠基石”,“理想”“价值”“道德”是意识形态大厦的“擎天柱”,“话语”是意识形态大厦的“外装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