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镇的夜     
施立松 《党政论坛》2011,(12):58-58
那是去年秋天的事了,我却念念不忘。早春的梦里,时常听得那欺乃的桨声,梦外一声声清脆的鸟鸣,顿时被点染成思念的情绪。那倒映在水中的灯影,在晕开的涟漪中,像一匹匹弄皱的绸缎,时常锦绣了我的梦境,我忍不住要用那个俗而又俗的词了——魂牵梦萦。是的,仿佛有什么遗落在那个地方,仿佛前世未了情今生不灭缘,让我一次次用了最轻最轻的声音唤她的名字——乌镇。  相似文献   

2.
申小轩  梅旭东 《民主》2011,(5):27-29
如果,你试图走进一个女人的世界,那你就必须读懂她内心深沉的爱。如果可以,我愿意暂且忘记她身后的荣誉.只用一种姿态.一种女性的姿态,来聆听在她身边发生的过往。那像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故事里,有江北古城的千年风雨,也有一个女人为之付出的半生缘。  相似文献   

3.
《民主》2015,(1)
<正>我生长在教师之家,从小就想和妈妈一样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渴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桃李满天下"。然而21岁艺术学校毕业后,我却被分到特殊教育学校。至今,我依旧难忘我的第一堂课。教室里是简陋的桌椅,望着我的是一张张呆滞的小脸上那一双双空洞无神的眼睛。有两位家长坐在孩子身后,双手紧紧地抱着自己的孩子。一个小女孩蜷缩在桌子下面,当我低下头试着问她名字时,她没告诉我,却在我脸  相似文献   

4.
杨亦姝 《侨园》2013,(12):72-73
<正>房前的郁金香和迎春花又开了,姹紫嫣红,春意盎然。那株玫瑰也是绿满枝头,含苞待放。林羽裳移居加拿大已经多年,她渐渐喜欢上了这田园般的生活。她在院里亲手种下的花花草草装扮着如画的家园,点缀着如诗的春天。每个人的童年都不相同。英国女作家笔下的"简爱",有着悲惨的童年。相比之下,林羽裳的童年还是幸运的。林羽裳的妈妈是开明、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女性。当年投身革命前,她是上海一所著名医院高级护校的学生。由于受进步同学的影响,毕业前夕她瞒着家里,毅然参加了新  相似文献   

5.
武汉金笔厂的厂长张洁燕,拿出他们厂生产的一支普通铱金笔的样品,摆在我的面前:这是在大城市商店里很少见到的,工艺粗糙、装潢不美的廉价钢笔。她说,你不要看不起这种笔,它可是我们厂的拳头产品,巳经成了供不应求的紧俏货。 普通铱金笔是怎么打开市场的?厂长张洁燕和副厂长王治平向我谈起了这种笔的“发迹史”,听后令人深思。 武汉金笔厂是中型制笔厂,主要生产中低档的自来水笔。一九八三年全国自来水笔产大于销,特别是  相似文献   

6.
娄岩 《侨园》2013,(5):35-35
<正>秋雨喋喋梦入尘,风经暖阁拭新痕,相望同天不同月,寄梦浮云欲断魂。有时寂寞和孤独会像可怕的病毒一样,使人意志薄弱,人性倒错。在北美我就遇到过一个来自北医,正在大学里读硕士的自费女生。交谈中,她说了一句让我感到非常震惊的话:有时我真觉得妓女都比我活得快乐。我问她为何如此消极,她略微迟疑了一下便给我讲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她来加拿大读硕士一年多,男朋友却在美国微软工作。她想去美国和男友团聚,但由于还没有结婚,又没有合法身份所以一直未能如愿。长期以来,他们只能天涯相隔,在电脑和电话上维持着岌岌可危的感情。他们常常因为时间上的冲突,或阴差阳错,而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约定。由此产生的误会和矛盾,发酵后变成一种可怕的毒药,无声无息地侵蚀着他们的爱情。原本美丽无比的二人世界里,已不再是晴盔万里,相反经常会阴云密布,雷雨交加。  相似文献   

7.
那是一个金风吹拂的日子,和煦的秋光洒满南窗,我的芳邻送来一封信,那笔迹和寄信人地址都是陌生的。我深感诧异,立即拆信,看到署名是林培志。信中谈到她看到我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她的小说创作,感到荣幸……字里行间洋溢着兴奋与喜悦之情,但细细品味,激情中又蕴含着淡谈的凄怆之绪。我读后,心情怎么也平静不下来,立即提笔回信,从此与她建立了频繁的通  相似文献   

8.
初识张燕老师,是在一次民进支部的活动中,我同她一见如故,谈话十分投机。她给我的印象是谦虚、朴实、真诚、热情。她那不屈不挠、顽强拚搏的人生经历深深地震撼着我,她对生活始终如一的热情深深地感染着我,她对事业永无止境的追求深深地激励着我。教学有方启迪人生张燕老师讲授的艺术学课在东南大学师生中是小有名气的。张燕老师精辟的分析、独特的见解、渊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幽默的语言、铿锵有力的语调像磁石般,牢牢地吸引着整个教室聆听她讲课的学生。学生们说:“听张燕老师讲课,有一种如醉如痴、热血沸腾的感觉”、“那抑扬顿挫、充满情感的声音,时时牵动  相似文献   

9.
林海 《瞭望》1984,(14)
一些英国朋友最近在谈到英国社会犯罪日增的现象时,深感忧虑和不安。一位在报馆工作的女打字员说,她每次上完夜班回家都提心吊胆。她拿出一个像唇膏一样的小筒告诉我,这是市面上出售的一种防身警笛,她随身携带蓿,至少可以壮壮胆。她甚至十分认真地劝我也去买一个。一位家住伦敦城南的英国朋友向我抱怨,他家已经失盗两次,连电视机也被偷走了。另外一对老年知识分子夫妇则感慨万分地说,如今的英国是礼仪日衰,世风益下,罪案渐增。  相似文献   

10.
乌镇的夜     
那是去年秋天的事了,我却念念不忘。早春的梦里,时常听得那欸乃的桨声,梦外一声声清脆的鸟鸣,顿时被点染成思念的情绪。那倒映在水中的灯影,在晕开的涟漪中,像一匹匹弄皱的绸缎,时常锦  相似文献   

11.
沈农夫 《侨园》2011,(11):20
长久以来,每当威尔顿从厨房门前经过时,总觉得有一种东西在深深困扰着他。那是一个放在灶台上方的金属罐。如果不是索菲亚一再叮嘱他千万不要去碰它的话,他可能还不会像现在这么在意它。"为什么不让你去碰它呢?"她说,因为那里面放着一些"神秘的药草",是她母亲留给她的,而且,因为它用完了就没有了,没有办法再补充,所以,她担心如果威尔顿看那个金属罐会不小心把它打翻,而使里面珍贵的药草洒落到地上。说实话,这个金属罐其实很陈旧,有什么值得看的?  相似文献   

12.
娄岩 《侨园》2013,(9):74-75
<正>(接上期)洁再见到于时,自然而然多出几分莫名的亲近感。这种连她自己也弄不清楚的微妙心理变化,让她不像从前那样自信和从容了。有一次,她看见于远远走过来,好容易鼓起勇气,迎住他的眼光想对他微笑一下,可他却视而不见地从她身边走过,仿佛她并不存在似的。她受了这点打击,只好下意识地把未来得及绽放的笑容,定格在稍纵即逝的勉强上。她低下头快步从他身边走过,他伟岸的身形就好像一面墙,而她则是被这墙羁绊住的一缕风,怎么也无法轻飘。她觉得脸有点发烧,偏偏那只有自己才听得到的心跳声,又鼓一样咚咚响起,让她愈加心虚起来。更不巧的是,她的鞋跟忽然一崴,只听  相似文献   

13.
多次相约,方才得到应允。站在约定地点,正根据电话里的声音猜测她时,她已向我走来,脸上带着微笑,身穿一件乍黄的夹克衫,热情而朴素。远比她的实际年龄年轻。进门坐定,她称我们是娘俩。她首先拿出像册给我看,都是出国访问演出的照片,有在埃及金字塔下、在人面狮身像前的留影,有和美国共和党领袖迈氏菲尔德共进自助餐时的情景,有为墨西哥  相似文献   

14.
小时候,在老家农村看木匠做活儿,那木匠的一举一动在我脑际里打下了深深烙印,至今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一把卷尺时刻揣在衣兜里,不时拿出来量一量、测一测;一支铅笔夹在耳朵上,经常取下来写一写、划一划。用不了多久,一件件崭新精致的门窗、桌椅板凳便呈现在人们眼前。  相似文献   

15.
情殇     
王文婷 《侨园》2012,(8):22
我今年35岁,我满意自己处处凸显独特的女性魅力. 我和丈夫都是自由职业者.在来纽约的创业阶段,我们事无贵贱,无所不干.每每手里有了几个余钱,我们就像西方人那样去泡酒吧、看画展、听音乐会,尽可能享受精神上的“不平凡生活”. 邂逅: 那是在五大道假日酒店的画廊上,我漫不经心地从一张张画前走过,不经意间,我感觉有一道目光尾随左右.  相似文献   

16.
你问我怎么干上这一行的?高中毕业那会儿,管分配的老师说:你们赶的时候实在不好,3年不分配,得跟家呆着,我帮你找份临时工吧!临时工没干几天,又被叫到学校开会,说北京市卫校招生。当时对卫校一点也不了解,就想,没戏了,护士都是女的呵。后来说也要男的。我说那男的当护士叫什么事呵。老师劝我:男的当不长护士,表现好了就转成大夫。我想也对,于是进了安定医院卫校。中学时代和一个女孩子很要好。后来她考上北京的一所大学。我也想考电大中文系,可当时的院长硬是不同意。我在卫校住校,常和那女孩子通信。有一天她跟我说,以后再写信,信封上不要署学校名了,因为班里的同学一见信,就说安定医院是看疯子的。她又劝我改变环境。我有什么办法呢?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没路子,所以挺苦恼。卫校毕业后,我去她家,从她父母的态度上,我感觉到不象从前那么热情了。人在那阵儿好象特别敏感。  相似文献   

17.
读懂自己     
陆子涵 《党政论坛》2012,(22):51-51
人生百态,总像云彩般变幻无穷,这也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几分色彩。我们要享受这色彩带给我们的斑斓,去分享那一份份惊喜,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去读懂自己、丰富自己、超越自己。  相似文献   

18.
我一个亲戚家的姑娘,论辈数得叫我姥姥。11年以前,那是“四人帮”垮台后不久,她刚刚从农村里接受完“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回来,跟我女儿住在一起。我初见到她,梳着两条大粗辫子,大夏天还穿着长布裤子,平底方头鞋,成天忙着给我女儿家一盆一盆地洗衣裳,上厨房做饭。炖出鸡来,她爸和叔婶吃,她不吃。我看了,未免说:“这姑娘应当收拾收拾”,常  相似文献   

19.
军刀     
《侨园》2016,(12)
正父亲曾珍藏过一把日本军刀,他说是解放军一位团长送给他的纪念品。说起这把军刀,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哩!那是解放前夕,解放军的一位团长因为在战斗中腿部负伤,部队转移时留在我家里养伤。这位团长随身佩带一把军刀,他非常爱惜,每天都要擦拭一遍。有一天,他见父亲喜欢这把军刀,就拿出来让父亲玩,并讲了关于军刀的故事。那是他当连长时,在同日本"鬼子"的一次战斗中,他带人袭击了日本  相似文献   

20.
今天我们终于可以提起笔来,为中国妇女的缠足史画一个终结的句号。因为那蹒跚地行走在中国大地上的小脚即刻就要消失了。但是别以为这个句号会画得轻松,一挥而就;就像看过一本大书那样,随手一合便是。这个句号画起来分外的凝重沉缓,艰难吃力。低头一看,原来它不是通常的墨色,而是粘稠而殷红的血! 然而,天下人对一件事情的感受可谓千差万别。前几年我在科罗拉多见到一位读我那英译本小说《三寸金莲》的美国女子,她对我说这书写得诡谲狡黠,荒唐有趣,还对我挤挤一只眼睛,表示很欣赏这种奇趣。一个作家碰到了一位误解了你、却偏偏因此对你表示好感的读者,只能笑笑而已。何况我无论如何也难以对一个美国人讲清楚小脚里边深邃的文化内容。美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