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显 《新东方》2012,(5):27-29
汉代是上古神话再度活跃的时期,汉代神话不仅渗透到汉代社会的各个层面,而且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和神话特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文化形态和神话特征?笔者从整个汉代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因素等原因阐述了汉代神话的文化形态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2.
郑燕欣 《人民论坛》2010,(7):236-237
汉代是"黄老之学"兴盛时期。汉代时期的道家文化与祭祀乐文化发展道路如出一辙,都是源出于民间,被帝王、上层所采用而掀起高潮,然后又重新回归于社会,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文化活动。方士在上层的活动中造就了祭祀天地的《郊祀乐》,这为汉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汉代是"黄老之学"兴盛时期。汉代时期的道家文化与祭祀乐文化发展道路如出一辙,都是源出于民间,被帝王、上层所采用而掀起高潮,然后又重新回归于社会,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文化活动。方士在上层的活动中造就了祭祀天地的《郊祀乐》,这为汉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汉代为旌表制度的形成时期,德行卓异的妇女亦在旌表之列,并呈现出诸多时代特点。汉代旌表女性,与儒学在汉代的意识形态化紧密关联,同时亦是汉代对底层社会软性控制的表现之一,然而考察汉代世风则发现夫死更嫁乃时俗所趋,悍妇现象亦为社会真实存在,此皆与国家所旌扬妇德标准相背离。这种制度与现实的疏离固然与汉代国家所着意旌表的本就是那些与常态相异行为之特性有关,同时亦折射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对女性实际生活的塑造力是极为有限的。  相似文献   

5.
汉代为旌表制度的形成时期,德行卓异的妇女亦在旌表之列,并呈现出诸多时代特点。汉代旌表女性,与儒学在汉代的意识形态化紧密关联,同时亦是汉代对底层社会软性控制的表现之一,然而考察汉代世风则发现夫死更嫁乃时俗所趋,悍妇现象亦为社会真实存在,此皆与国家所旌扬妇德标准相背离。这种制度与现实的疏离固然与汉代国家所着意旌表的本就是那些与常态相异行为之特性有关,同时亦折射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对女性实际生活的塑造力是极为有限的。  相似文献   

6.
广西出土汉代铜镜铭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镜上出现铭文开始于西汉早期。近50多年来,广西的汉代铜镜铭文不断出土。从铸镜手工业的状况、人们的思想观念(包括家族观念、爱情观、求仙思想)、广告、工匠的文化水平等四个方面,分析广西出土的汉代铜镜铭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两汉时期广西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外销瓷     
雨晨 《今日上海》2008,(6):58-59
汉代是我国处于世界文明先进的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同中西亚的交往。从公元2世纪,汉代就建立起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为以后的各个历史朝代的对外贸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刘敏 《湖湘论坛》2014,(2):83-89
汉代吏治为后世称美,与汉代循吏这一官僚群体密切相关,与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非个别而是群体性出现密切相关。汉代循吏的主体是郡、国、县、道行政长官,特别是二千石地方长官,中央赋予他们很大的职权,这是其施展才华的平台。其在实践汉家制度所要求的赋役执法、恤民富民、教民化俗等职责时,一身兼有吏、亲、师三重角色,三者相辅相成,绝非割裂对立。把循吏教化仅仅归于儒教是片面的,循吏地方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发展经济,移风易俗,而不在"劳而少功"的儒经礼乐。"循吏出于儒生,酷吏出于文吏"的说法并不客观,汉代既有通经、廉洁的酷吏,也有出身文吏、学律严法的循吏。武帝朝多酷吏,宣帝时期循吏多,原因主要不在于儒学的推广程度,而是与当时国家与社会的矛盾相关,"政平讼理",富民化俗的治政需要,促成循吏的群体性产生。  相似文献   

9.
元朝时期,李京至云南,对云南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写成《云南志略》,说白族就是汉代的僰族。“僰”、“白”同音,先后译写不同而已。说确切些,元、明、清时期的白族,是以汉代的僰人为核心,不断融合迁入西南的汉族及邻近的一部分其他民族的人口而形成。李京又说,元朝时期的白族即南北朝至唐朝初年的“白爨”,亦即“西爨白蛮”,至元朝时期则“爨复讹为寸”。故《元史》中称白族军队为“爨白军”或“寸僰军”。“白”、“僰”在书面记录中仍然交替使用。到明朝  相似文献   

10.
民间上书与汉代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时期,民间上书蔚然成为一时风尚,大致可分为求官与诉冤两种情形。这种风气是在战国游士之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汉代开明政治与特殊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也是中华帝国在蒸蒸日上过程中的风采展示。民间上书制度既是中央政府选拔人才、获取社会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还是对常规司法程序的一个补充,对汉代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玉翁仲考析     
《春秋》2016,(6)
正两千年来,民间佩戴辟邪饰物十分普遍,种类也很多。玉翁仲是自古至今流行的辟邪物之一。玉翁仲始自汉代,这已经在学术界得到了共识。虽然其相对于同时期辟邪玉佩中的玉刚卯、玉司南,在汉墓有确切记录的出土实物中占比很小。但1980年扬州邗江甘泉双山2号东汉广陵王刘荆墓出土的玉翁仲,为研究汉代玉翁仲提供了详实的实物资料,使我们能从玉质、雕刻方法、造型以及玉翁仲的服装款式等方面,可大致了解到汉代玉翁仲的雕刻工艺  相似文献   

12.
两汉时期的童蒙教育获得了历史性进步,无论是童蒙读物的数量增加和质量提升,还是童蒙教育的普及广度和推行深度,都尤为突出。两汉时期童蒙教育的发展,对增强民族聚合力、维系汉代社会的长治久安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两汉时期童蒙教育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也对后代童蒙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汉代,是四川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素有“沃野千里”、“天府”之称。汉代,也是四川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一个高峰期。距今已2000余年的汉代砖室墓葬,是四川特有的一种葬俗。砖室墓四周以画像碑砌筑,碑上的画像模印而成,均饰彩绘,出土时色彩虽已剥落,浅浮雕刻的画像不少依然十分清晰。画像内容题材涉及当时四川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尤以反映墓主车轿出行、宴饮乐舞和神话故事、风俗民情的题材居多。这种四川特有的珍贵文物遗存,早已声誊海  相似文献   

14.
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作为一种文体,是在汉代得到承认,从此影响深远,“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刘四语)。但在汉代,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汉人并不以“楚辞”一名来称呼屈原的作品,而且,这正是汉代文坛写物大赋风行日盛的时期,汉人却又常常将屈原的作品称为“赋”。楚辞与汉赋,虽然源流相牵,其实体制不同,以致于后人有“汉代一般称‘楚辞’为赋,这是不十分恰当的”批评\尽管如此,“楚辞”这个名称毕竟还是汉人确立的。因此,如果考察一下汉人最终将屈原的作品以“楚辞”定名的过程,是可以反映汉人是如何认识并接受楚辞这…  相似文献   

15.
杨荣春 《求索》2014,(9):143-148
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时期,高昌郡的度量衡单位见有:尺、寸、斛、斗、升、斤、两.西凉、北凉的度量衡进制为:15.213两≈1斤、10升=1斗、10斗=1斛.西凉、北凉时期的高昌郡人日食标准在5~8升之间,量制从汉代的“大石”标准.高昌郡时期的度量衡制度从中原汉制.  相似文献   

16.
汉代婚姻关系中妇女地位考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妇女受歧视和压迫是母系氏族社会瓦解后的必然结果。由于历史现象纷繁复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妇女在同一历史时期中的地位亦会呈现出种种差异。汉代妇女在婚姻关系中的地位正带有鲜明的时代性与民族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的戏剧史上,山西省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晋南地区,是山西省戏剧、也是中国戏剧的发源地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就出剧特现了乐师及唱班、杂耍。汉代百戏流行,到了汉代中期,百戏活动在我省晋南更是风靡一时,虽说当时的百戏还算不上戏曲,但它已经形成、孕育出戏曲艺术的胚胎。从汉代到宋代,经过一千多年的孕育和演变,戏曲日趋成形。到北宋年间,在我省晋南、晋东南的一些乡村已出现了专供演员演戏的大戏台。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当时晋南、晋东南的戏曲艺术已达到一定规模。我省戏曲艺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剧种繁多。除京剧、豫…  相似文献   

18.
<正>为什么要从百年中国的历史讲起呢?按照刘梦溪先生的说法,“晚清”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最关键的三大时期之一(其他两个时期是晚周和晚明),是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也是东西方文化的撞击点和交汇点。而与以往两次文化冲突、碰撞、融合(汉代佛教传入中国,明代天主教传入中国)的结  相似文献   

19.
西汉王国问题的出现是与皇权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是汉代君主专制的国家政体和郡国并行的国家结构形式矛盾斗争的必然产物。围绕皇权的状况 ,王国问题的出现经历了三个时期 ,表现了不同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儒学在汉代取得一尊地位,深刻影响着汉代社会,引发了明经入仕的学术风尚。汉代儒学主流化过程中,随之而起的游学、明经入仕,以及"明经行修"等社会风尚同样对女性产生了显著影响。汉代女性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明经入仕的潮流中,表现出对儒学的特别偏好和积极参与。从文化层面看,汉代女性对儒学的刻意追求,反映了汉代儒家文化的普及化、学术文化的功利化,是女性对儒家文化入世情怀的认同和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