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试论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模式、原因及其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一种新的特殊形式。它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或其他相关目的,利用网络进行串联、组织,并在现实中非正常聚集,扰乱社会正常秩序,乃至可能或已经产生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群体性非正常事件。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模式主要有四种:网络舆论引发模式、由网络谣言而恶化或失控模式、利益受损群体网络发动模式以及境内外敌对分子发起模式。当前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生成原因主要有社会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网民民主参与意识增强、网络规制不完善、少数地方政府损害民众利益以及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方法不科学等。防范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应采取建立健全防范协作机制、加强网络真情引导、及时掌控事件的发起人和组织者、构建利益整合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网络群体事件发生的模式、趋势及其防范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一种新的特殊形式。它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或其他相关目的,利用网络进行串联、组织,并在现实中非正常聚集,扰乱社会正常秩序,乃至可能或已经发生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群体暴力事件。我国网络群体事件发生模式主要有四种,分别是网络舆论引发模式、由网络谣言而恶化或失控模式、利益受损群体网络发动模式以及境内外敌对分子发起模式。网络群体事件新趋势呈现爆发该类事件的潜在不安全因素增多、规模日渐扩大化、主体日益多元化、组织日趋严密、形式日程“合法化”、及国际背景更加复杂化。防范网络群体事件的发生应采取建立健全防范协作机制、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及时掌控事件的发起人和组织者及构建利益整合机制等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3.
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态势是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现象,群体性事件认识有逐渐深化和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大多是基于人民内部矛盾的群体利益诉求,群体性事件发展有两极分化态势。公安传播在群体性事件处置中应坚持公安机关政治社会责任与处置群体性事件角色定位的统一;法、理、情的统一;闻警而动与全程舆论引导的统一;通报事态、澄清实事、说明政策与及时处置和问责、有错必纠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内的群体性事件开始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比较突出的是行业维权性群体事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与普通的群体性事件相比,行业维权性群体事件在参与主体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与普通群体性事件有较大差异。防范和化解行业维权性群体事件必须扩大公民参与、改革行业治理结构、建设利益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5.
行业维权型群体性事件是特定行业或职业的群体事件,它具有参与群体和目标明确,社会影响较大,组织相对严密等特征,其主要原因是社会转型时期利益格局调整,公民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行业协会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以及政治腐败。防范和化解此类事件必须注意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改革行业协会,建立相关利益协商与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6.
不同类型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动因千差万别。从利益矛盾视角管窥,多数群体性事件主要是群体利益矛盾、官民利益矛盾激化而引发的一种社会冲突现象。体制内合法性的利益表达机制阻滞、多元化的利益协调机制重构滞后、利益谋取的价值导向机制不够公正成为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动因。相应地,完善体制内合法性的利益表达机制、增强利益协调机制的整合能力、实现利益谋取的公平最大化是群体性事件的有效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7.
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形式危机,对个人乃至社会、国家都产生了巨大的现实影响。从利益视角出发梳理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对策机制,构建以利益为核心的调节机制,可以有效防止和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会泄愤冲突事件是社会不满群体生怨和积怨后,在一定的触发因素刺激之下发生的群体性攻击事件。本文分析了社会泄愤冲突中不满群体生怨的根源、积怨的原因和泄怨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对防范社会泄愤冲突事件的若干机制作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9.
网络舆论对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论主要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以及呈现非理性化、情绪化倾向等特征,伴随着谣言扩散的同时还具有动态性、表层性的特征.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前,网络舆论使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具有自发性和快速性;在群体性事件发生过程中,微博舆论领袖的作用大、谣言的扩散推动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发展;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政府利用网络发布官方信息,安抚民心.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工作在应对和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具有教育引导、调节疏导和控制保障功能。做好处置群体性事件中思想政治工作,应着力在建立预警防范机制,发挥基层组织功能,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加强舆论引导,用好法律武器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1.
虚拟类群体性事件是指网络群体在相对集中的时间里,围绕某一主题或者相关主题,利用网络制造的有较大社会影响的行为。虚拟类群体性事件大致分为热议型、娱乐型、攻击型三种类型。信息交换的便利性、需求选择的自由性、虚拟空间的匿名性、社会制度供给的缺陷性是产生虚拟类群体性事件的客观原因,其中社会制度供给的缺陷是深层次原因;公众有了解事实真相的心理需求是主观原因,引起群体性网络攻击事件的心理因素多种多样。虚拟类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功能具有双向性,其对社会的影响利弊并存,只有辩证地看待这些影响,才能在处理中做到趋利避害。正确引导和控制虚拟类群体性事件,有助于维护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在网络时代,和谐警民关系作为公安工作追求的理想目标,不仅要求存在于现实社会中,而且也应当包含在虚拟的网络社会里。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容易滋生网络谩骂、网络谣言和网络"群体极化"等现象,使公安机关在建设网络空间的和谐警民关系中面临挑战。因此,公安机关只有探寻引导网络舆情的有效方略,才能实现网络社会的警民和谐和现实社会的警民和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自治区自建区以来没有出现过影响全国大局,或者是造成国际性影响的大事件,是全国最稳定的地区之一。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内蒙古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保证;坚强有力的自治区历届领导班子和较高素质的各族干部队伍为内蒙古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组织保障;经济持续发展为维护内蒙古的和谐稳定奠定物质基础,是内蒙古和谐稳定的重要促进因素。此外,内蒙古社会和谐稳定还有一些特殊原因。  相似文献   

14.
网民在网络空间的聚众行为易滋生网络群体性事件,它破坏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秩序,影响恶劣。界定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剖析其产生的原因,采取预防和打击相结合的策略,是网络群体性事件防控的根本措施,可确保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秩序稳定。  相似文献   

15.
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社会条件制约下的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往方式,是人类生活与行为的意义之网。在犯罪学中,生活方式不仅可以理解为被害人的生活方式和犯罪人的生活方式,它还是一种研讨犯罪问题的整体背景、社会环境及基本语境。于是,对犯罪现象、犯罪人、犯罪原因及犯罪治理等问题的思考与解读其实可以转化为对行为、群体或阶层、生活方式与社会秩序的失衡和矛盾、社会治理等四个方面的研讨。  相似文献   

16.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重在预防,避免社会纠纷酿成严重危害社会的恶性事件。而群体性事件初期处置的行动逻辑正是最终形成严重后果的重要原因,因此,厘清初期处置的行动逻辑和重构该逻辑预设,则是防止群体性突发事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网络的普及与社会问题相撞导致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作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网民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要预防并控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及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掌握网民心理是关键。分析近五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挑选年龄、学历、职业三个主要网民属性,分别进行心理特点研究并提出疏导方法,使网络群体性事件防控工作能够有的放矢,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时期的群体性治安事件是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必然产物,公安机关作为社会稳定的维护者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必须由政府牵头,各部门各司其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处置预案,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已被社会广泛关注。作为原因系统,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可分为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原因。前者包括不同层面的原因,主要指其根本原因、基本原因、具体原因等;后者包括群体性事件形成过程中的阶段性因素,主要指社会矛盾积聚、共识人群形成、情景因素催化、社会控制失效等。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繁多,各种群体性事件不断滋生,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依托网络进行策划、组织和联络的群体性事件在网络上也蔓延开来。自媒体时期网络的群体性事件,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认真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其生成机理,最终掌握其治理规律,对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