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康纪田 《行政与法》2006,(9):101-104
采矿权并非开采权,而学术界和法律却视为一体。取得采矿权时以行政许可证代替矿产归属的产权证,需要单独而严格审查的矿山设立与采矿权一同批复。那么,转让采矿权的同时连行政许可公权力以及矿山企业的负外部性一同转让了,就必须严格限制。严格限制下的地下采矿权转让,是资源浪费、监督失控、官矿结合的根源,但又不能立即放开。合作博弈的实现是界定产权,界定以矿产为对象的采矿权产权、矿山企业产权、交易产权。  相似文献   

2.
政府的行政许可行为同市场主体行为一样,都会产生大量的溢出效应,被称之为外部性。这种外部性的存在既不利于行政许可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社会的公平,必须内部化。而征收类似庇古税等费用、明确产权、将更多行政许可的决策权交予民众、建立各地区间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内部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徐晓阳 《法制与社会》2010,(9):153-153,155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政府要依法行政,因为政府行政权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  相似文献   

4.
中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层级结构迅速嬗变,新的利益群体和阶层逐步形成。特别是弱势群体,政治地位低,生活困难,是构建和谐社会急需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所以,关注弱势群体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5.
从法律经济学角度来看,网络著作权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性,保护网络著作权即是其外部性的内部化。法律往往更为关注损害公共利益的负外部性,而对正外部性较少干预,但正外部性的内部化也会引起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的冲突,为避免造成“公地悲剧”,笔者针对我国网络著作权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内部化措施。  相似文献   

6.
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达到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以及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发展。政府公信力是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应该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认真研究、采取得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法与经济学视野中的外部性及其解决方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元聪 《现代法学》2007,29(6):128-135
对于外部性的含义,学者们多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界定;而对于外部性的解决方法,学者们又多从制度的角度加以寻求。从法律视角即权利和义务的角度,也可以对外部性进行界定,并由此提出法律解决的方法。在解决外部性方面,经济法机制优于民法和行政法机制,但经济法解决外部性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次一、经济法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政治学基础二、经济法解决外部性问题的经济学基础三、经济法解决外部性问题的社会学基础四、经济法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伦理学基础五、经济法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法理学基础外部性不仅是一个过程而且是这样的一种结果状态,是经济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以至于利益失衡的状态。负的外部性是一个经济主体在行使其权利时将本应该由自己承担的义务施加给其他经济主体。正如每个人都有拥有权利、行使权利的自由,但自由的行使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前提。侵权即是对他人合法权利的侵害。由此造成的损害实际上就是一种负外部性。外部性损害的基本形式,就是把别人不同意的方案加于人。反之,正的外部性是一个经济主体在行使其权利时将其可由自己行使的权利让渡给他人且没有施加任何义务。  相似文献   

9.
目次一、外部性及外部性问题概述二、经济法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价值三、经济法解决外部性问题的理念四、结论一、外部性及外部性问题概述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1890)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外部经济的概念。后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从成本、收益、经济利益、非竞争性、制度等角度对外部性的形成和含  相似文献   

10.
民主和法治: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琼现 《法学论坛》2005,20(4):74-8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民主和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民主和法治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首要指标和要素,而且也是社会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活力安定的形成机制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执政目标的新要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伏晓 《行政与法》2005,(3):9-1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和谐社会至少具有以下基本特征: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和社会预警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必然选择。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强化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建立有效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注重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和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中”是协调、化解两头之间矛盾的重要关节点,以中为重对于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现阶段,实施以中为重的发展战略,主要表现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发展中等教育、应用中间技术等四大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中国市民社会发育发展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决定了和谐社会状态的实现必然地要表现出与西方社会不同的发展路径。市民社会的和谐与政治国家的互动及政治国家的理性运作是社会和谐状态实现的重要前提条件;西方社会中的政治国家是从市民社会中分离出来的,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关系却表现为市民社会从政治国家中分离出来;中国封建社会至今的国家高度中央集权、市民社会发育不成熟的客观历史,决定了中国和谐社会的建构进路必然地不同于西方社会,和谐社会的建构进路必然地要表现为伴随着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化,采取由执政党政策指导的国家引导型,主要靠政府自律实现社会和谐的实际进路。  相似文献   

14.
刘芙  刘博 《行政与法》2006,(4):15-16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客观需要。为此本文在分析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建立与现状,阐述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之上;大胆提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措施,在加快我国社会保障法的立法进程中,完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行政信息公开是建设高效、廉洁政府的保证,他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需要通过信息公开了解利益相关人的需求和建议;公民自觉守法又是建立在广泛知晓法律、法规信息基础之上;信息公开可以有效遏止腐败;行政信息公开亦是政府的责任,它保证了公民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16.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党中央及时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标志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的思想、观念、知识、心理的总称,包括对法律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态度和评价、解释、对人们行为法律评价、法治观念等等。法律意识通过立法、执法、守法完善法律的内容,使传统社会的法变成和谐社会的法,法通过调整不同个体、群体、地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建立相对和谐的人际、群际、地区关系,形成相对和谐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朱孟才 《行政与法》2007,50(10):5-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我国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和谐社会不仅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也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取向与方法论诉求。治理是超越传统意义上的"统治"和"管理"理念的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加强社会和谐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必须进行社会和谐治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理论依据,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以社会建设和民生问题为基点,分析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提出应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9.
公民政治参与具有表达功能、妥协功能、教育功能和监督功能,它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当前,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动员型参与比重过大、非理性参与时有发生、政治参与的程序化建设任重道远、政治参与的不平衡现象还很突出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政治参与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应该从培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扩大公民知情权,实现信息公开、尊重和开通新的参与渠道、使政治参与和公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等几方面着手推动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