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月17日,当《领海基线法案》通过后,在那些喧闹的议员中,有一位政客的表情格外复杂,既带着多年阴谋得逞的狂妄,又隐隐透出一丝意犹未尽的不满足。他就是长期鼓吹向中国发动强硬外交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仅全神贯注地保卫自己的国土,而且一丝不苟地捍卫着祖国的领海主权,对一切来犯之敌予以坚决打击。 1950年8月24日,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厂东军区司令员叶剑英将军就英舰侵入我国领海一事发表声明,表示严重抗议。 1957年2月,日本的岸信介组阁执政,他对中日关系采取恶化政策,同时,在1957—1958年间,与美国积极进行修改日美安全条约的谈判,在谈判中把所谓“共同防御地区”扩大到包括中国沿海在内的西  相似文献   

3.
国际法     
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国际法P1自然法学派P5实在法学派P6格老秀斯学派P6司法判例P20二、问题解答●试述国际法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相向或相邻国家的领海划界实践遵循中间线/等距离原则。然而,适用中间线/等距离原则并不是总能导致公平结果。因此,领海划界也应该考虑地理、航行等相关因素。其中,历史性所有权对领海划界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国际法渊源是国际法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常常是进行学习和研究国际法的切入点之一。随着世界各国的发展,国际法的变化也体现出了其紧随时代的特征。特别是国际法渊源,其不仅包含了传统的几种国际法渊源,而且许多法律、非法律因素也加入其中,并促进和推动了当代国际法的演变。本文针对发展中的国际法渊源提出一番新的见解、观点。  相似文献   

6.
《党的建设》2012,(11):60-60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国家遇到的许多重大问题大多集中在海洋上。过去,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国家,沿海成为帝国主义的“航道”,江河成了列强的“内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但海洋上外国舰船依旧横冲直撞,外国渔船在中国海域肆意捕捞,而中国渔船在国外屡屡被抓,根本体现不出中国海洋主权何在。  相似文献   

7.
马超 《党史博采》2005,(9):23-28
国际法渊源是国际法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常常是进行学习和研究国际法的切入点之一.随着世界各国的发展,国际法的变化也体现出了其紧随时代的特征.特别是国际法渊源,其不仅包含了传统的几种国际法渊源,而且许多法律、非法律因素也加入其中,并促进和推动了当代国际法的演变.本文针对发展中的国际法渊源提出一番新的见解、观点.  相似文献   

8.
国际法四述     
一、国际法的概念 国际法,亦称万国法、国际公法,其名称并非与国际法规则同时产生,早在17世纪以前,虽然出现了一些调整国家间关系的规则,却没有一个表述国际法的专门名称。  相似文献   

9.
印度是与我国存有领土争议面积最大的周边国家,中印边界冲突问题是关系我国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麦克马洪线”的划定是否具有国际法效力是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核心,也是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基础和前提。2005年《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的达成使这一问题更加明朗化,中印双方应把握机遇,因势利导,进一步推动两国边境问题的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10.
邹国勇 《探索》2004,(5):7-10
在国际法方面,邓小平同志维护祖国统一,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倡导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等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张荣辉  汤霞 《世纪桥》2014,(8):30-31
格劳秀斯这位享誉欧洲的"国际法之父",在其《战争与和平法》中系统阐述了近代意义上的国际法思想。他从战争的正义性为视角引出自然法理念,探讨了国家起源与契约之间的关系,国家主权的特性与内容,并将主权理论扩大适用于国际交往中,从而演绎出以理性自然法,国家主权论,国际关系规则三个命题构成的国际法理论三部曲。  相似文献   

12.
中日钓鱼岛争端有深厚的历史背景,涉及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利益,是当今世界上最复杂、最敏感的领土争端问题之一.本文从国际法角度分析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中国,并提出了我国如何应对此争端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钓鱼岛,又称钓鱼台群岛。它是一群无人居住的小岛,位于琉球群岛的西南,距台湾东北100海里处,是中国台湾的一个附属岛,属台湾省宜兰县管辖。习惯上,中国称其为钓鱼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共产党倡导、引领、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建和谐世界的法治理念为基础的,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国际法治观的具体体现和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际关系法治化的结晶,国际法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法治保障。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统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共同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内涵包括规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价值体系,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繁荣的目标,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基础。铸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举措是加强对国际法前沿问题的研究,完善全球公正的数据安全规则,提升中国全球化治理能力,构建中国国际治理的法律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5.
全球治理的产生基于全球化、全球问题以及国际社会新兴力量的崛起。全球治理的概念一直都没有统一和明确,不同专业和领域的机构、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这一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国际法与全球治理的目标是一致的,其本身应当是实现全球治理的一种重要方法或是途径。全球治理和国际法的共同基础是国家主权,二者的发展都与解决国际问题包括全球化问题密切相关,全球治理的主体、对象和范围、实现方式和途径等基本问题都可以从国际法的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给传统人类社会及其管辖体制带来全新的问题和挑战.传统国际法理论在解释全球经济分工与合作活动过程中的法律问题时,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改革传统国际法的狭隘观念,将私人间跨国经济关系及其管理纳入国际法的调整范畴,增加其新功能和新使命,是我们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一、批判的国际法研究方法的产生和研究概况批判的国际法研究方法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前提条件:其现实背景是东欧剧变。该事件引发部分国际法学者将彼时异军突起的批判法学理论思想用于重新审视主权问题。因为这个现实原因,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批判的国际法研究方法的论著开始纷纷出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南海诸岛共有岛、礁、沙滩200多个,分为西沙、东沙、中沙和南沙四个大岛群。这四个群岛星罗棋布,东邻菲律宾,西接越南,南临马来西亚,北靠中国大陆,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海上交通的必经之地,也是  相似文献   

19.
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我国劳动人民曾世世代代在这里捕捞、创业,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明朝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曾经遍历了南海诸岛,对所经岛屿不仅竖旗立碑,而且一一命名(现在西沙群岛的宣德岛和永乐岛就是明代命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南海诸岛被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侵占,战后由当时的中国政府收回。但是,新中国成  相似文献   

20.
正南海问题的根源南海诸岛究竟属谁?历史早就给出了明确答案。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和相关权益,二战结束后数十年没有任何国家提出异议。因为南沙群岛回归中国,是战后国际秩序和相关领土安排的一部分,受到《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法保护;否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就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否定,就是对国际法的公然违背。对于南海诸岛属于中国这一点,菲律宾同样心知肚明。但自上世纪60年代末南海地区发现丰富的油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