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明 《党史文苑》2005,3(12):22-24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执政理论的集中表现,是执政经验的科学升华,是执政规律的准确把握,是执政目标的价值追求.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和精神支撑作用;它在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伟 《求实》2005,(7):21-24
执政体制是执政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的执政体制对提高党的执政成效,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执政体制的有效运行必须注意处理好党的领导体制、依法执政和依法治国、党内民主等几个关节点。为此,必须从上述三个方面健全执政体制。  相似文献   

3.
周生信 《共产党人》2004,(22):16-1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执政条件与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能否与时俱进,将从根本上影响和决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应该从服务人民、服务发展为主题.切实解决好“能不能服务好,怎佯服务好”这个现实课题,主动创新执政观念、执政载体和执政过程。  相似文献   

4.
论执政党执政资源面临的新课题及其资源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常宗耀  欧阳放 《求实》2005,3(11):23-25
执政党要实现有效执政,最根本的方式是要有效地规范、利用和分配好自身的执政资源,这是提升其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基础。在新时期,整合好执政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有效执政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5.
第三是长期性。执政能力有两个问题,第一是能不能执好政,第二是能不能长期执政。不能执政没几年,就让别人给选下去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善于执政,还要长期执政,要掌好权、执好政、长期执政,这就是我们为人民执政的基本要求。善于执政、长期执政,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所决  相似文献   

6.
李英田 《理论研究》2004,(10):16-20
执政合法性与执政能力建设是现代政党政治中的两个重要变量 ,也是我们当前加强党的建设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把我们党的建设置于现代政治文明发展潮流之中 ,也才能更加有效地巩固党的合法性基础 ,更好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本文从两者的关系入手 ,提出执政合法性是执政能力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取得执政地位之后 ,执政合法性与执政能力建设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执政合法性统一于“为民”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关键是要走出“四个误区”。  相似文献   

7.
关于我党执政方式法治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尚云 《求实》2005,(11):17-18
依法行使执政权,是现代国家各政党执政发展的普遍要求。我们党要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党执政的政治合法性还必须转化为法律合法性。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核心是坚持“依法执政”,这是我党执政方式的法治化选择。  相似文献   

8.
提出和运用正确的执政方略是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钟 《理论学刊》2004,4(11):7-11
执政方略是党的行动准则。提出和运用正确的执政方略是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根本体现 ,是共产党执政实践中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也是共产党完成执政使命的必然选择。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 ,只有研究和确定好党的执政方略 ,我们党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9.
党要执掌好政权,必须把握和处理好一些带有根本性、方向性和战略性的重要关系:一是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的关系,斗争哲学不是共产党的唯一哲学,尤其是作为执政党需要更好地运用和谐哲学来执好政;二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与依法执政的关系,这是党执掌好政权的基本遵循、原则和方式;三是执政成本与执政成效的关系,以最低的执政成本取得最大的执政成效应成为执政党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侯远长 《学习论坛》2004,(11):54-57
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是我们党执政55年来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课题,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执政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1.
执政合法性与执政能力建设是现代政党政治中的两个重要变量,也是我们当前加强党的建设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把我们党的建设置于现代政治文明发展潮流之中,也才能更加有效地巩固党的合法性基础,更好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执政合法性统一于“为民”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关键是要走出“四个误区”。  相似文献   

12.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人大的法定作用,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内在要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它的法定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向着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谭鹏  高金平 《探索》2007,(6):44-47
政党的执政效率就是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执政资源消耗和执政绩效二者之间的投入产出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效率的提高是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表现,是党的方针政策得以最终落实的根本保障.当前,由于观念因素和体制因素导致的低效执政现象已经在党的执政实践中形成了不可忽视的"绩效黑洞",损害了党的政治威信,危及党的执政地位.提高执政效率,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更要从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入手,增强干部素质、优化执政环境、健全执政体系、完善执政约束监督机制,最终取得良好的执政效果.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就要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方法。内容和原则,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方法。要研究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执政方法的不同,进一步深化对自身执政方法的研究。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内容,就要研究中国共产党如何始终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如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何确保始终发展社会生产力,如何完善党扔领导机制和理顺党政关系;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原则,就要研究党应如何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和如何在法律范围内活动。  相似文献   

15.
以德执政应当成为党的执政方式的一个基本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治彬 《求实》2007,(5):19-21
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基本要素,既包括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也包括以德执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重视道德在治国安邦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德治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科学总结;坚持以德执政具有现实紧迫性;以德执政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残缺。  相似文献   

16.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因素。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执政条件下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现实要求和集中表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关键是将先进性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贯彻到党的全部执政活动中去,最终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  相似文献   

17.
巩固和扩充执政资源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党的执政资源是党的财富和资本,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发挥党的领导作用的基础。执政资源是执政理论的重要方面,包括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思想文化资源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执政资源研究,深刻总结我们党以及世界其他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巩固和扩充党的执政资源,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是政党政治的时代。在全世界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除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外都实行政党政治,而执政党作为执掌国家政权的党,在各自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执政方略体现执政党的执政宗旨、执政目标、价值追求和政治智慧,对于执政党的全部工作及其效果,具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要保持长期执政地位,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必须高度重视党的执政方略。党的执政方略的概念、内涵,其与党的指导思想、治国方略、执政理论、执政方式、执政能力建设的关系,是研究党的执政方略首先要搞清楚的基本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党要执掌好政权,必须把握和处理好一些带有根本性、方向性和战略性的重要关系:一是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的关系;二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与依法执政的关系;三是执政成本与执政成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一、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就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决定,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所面临的基本任务,这是我们党在新的执政环境和执政条件下作出的重大抉择。正如全会所指出的,党的执政能力问题,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通过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党的执政环境变化对党有效执政提出的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