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星 《前沿》2023,(1):23-31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中国式现代化”成为热点词汇。本文首先从历史维度回顾了中西现代化路径,从中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相较于西方现代化的批判和超越之处,再从文化的维度来解读中西现代化路径差异之深层原因。研究发现,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批判和超越西方现代化的深层文化逻辑是其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同时积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理论表达和实践呈现,也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中华文明正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重焕荣光。在文化布局上,要以守正创新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在文化主体上,要以“两个结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在文化建设上,要以“两个文明”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在文化传播上,要以现代化共同体超越西式现代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内涵相结合,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当务之急是要对西方现代化话语进行彻底批判与反思。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形成有着深厚的文明根基和社会背景,是普遍主义在现代国际社会中演化出的表现形式,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等级特性和殖民特征。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形成的关键在于资本与国力的合谋,深刻体现了西方国家物质力量在国际社会中的统治地位。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形成依托于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支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的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批判性反思,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对西方现代化话语的理论超越。在实践中,则表现为共同富裕超越两极分化、全过程人民民主超越竞选制民主、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环境保护超越资源掠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凝聚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形成了对西方现代化话语的解构、批判和超越力量,是一种更高形态的人类现代化话语形态。  相似文献   

4.
以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西方文明的本土化面貌出现的中国文化发展问题,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反复与纠缠,在社会全面发展的今天取得了巨大的现实成就,这就为中国文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现代化之延伸的全球化并不可怕,文化的差异性与民族个性不会因此而必然走向衰落;而文化怀古倾向却极有可能导致文化传统的衰萎。彻底抛弃“中西之争”、“古今之辨”的陈旧思维模式,在古今中外的多种文化资源之间形成高度辩证的联结。21世纪的中国文化必须通过新的整合与创造,努力完成价值系统从前现代向现代的转换,同时超越西方式现代性的弊端,构建起先进的本土文化。  相似文献   

5.
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基于中国国情和经验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发展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土壤、厚植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历史,为人类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路径和方案。中国式现代化采用的“并联式”发展模式,超越了西方“串联式”模式固有的单一线性、渐次发展路径,实现了“时空压缩”条件下的“弯道超车”,打破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玻璃天花板”、现代化“西方范式”的路径依赖、固有弊端和西方列强现代化“国强必霸”的悖论,展现了人类文明均衡发展的光明前景和巨大动能,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和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6.
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六个必须坚持”中首要的坚持。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的文化传承,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超越;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的坚守;是现代化视域下人的需要发展、自我意识觉醒的内在意蕴;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图景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基本底色,含有深刻的价值论意蕴。中国式现代化恪守人民主体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层面形成了对人民主体地位多维度、全方位的保障,打破了西方现代化过程中资本逻辑对人民的宰制;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原则,视人民为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多重维度展现出最广大的人民性,实现了对资本至上价值原则的超越;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为价值目标,在既有生产力的基础上改善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扬弃了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的传统现代化道路,开启了人民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新境域。基于价值哲学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有利于凸显中国式现代化在价值层面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突破与超越。  相似文献   

8.
一个国家现代化模式的选择由该国社会制度、历史文化、生产力水平、发展要求等复杂因素综合决定。中国式现代化以其独有的价值取向、经济特征、政治优势、动力机制,决定中国现代化发展基本范式、经济组织方式。中国式现代化既不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再版”,也不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翻版”,而是兼具“中国特色”和“一般特征”的现代化全新道路。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集中呈现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以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为根本前提,以“大多数人”的现代化超越“少部分人”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应有之义,以“以人为本”的现代化超越“以资为本”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超越“发展失衡”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范式变革的内在要求,以“绿色-发展”协同共进的现代化超越“经济-生态”二元对立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遵循,以“和平发展”的现代化超越“霸权崛起”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建设意识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冲突的一面 ,又有互补的一面。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引下 ,批判抛弃传统文化中不适应现代化建设意识形态需要的消极成分 ,充分吸收传统文化中能弥补现代化建设意识形态缺失的积极因素 ,融汇中西文化的优秀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会焕发为新的生机 ,现代化建设意识形态会更加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李春生 《前沿》2009,(10):37-40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和丰富的理论内涵 。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哲学意蕴,可以让我们深层次地发掘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实质和实践力量,从而超越西方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模式,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从理论与实践、个别与一般、重点与全面等几个方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哲学蕴涵,使我们能更好地把握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