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霍德发 《理论前沿》2007,503(14):13-15
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要少走弯路,特别需要理论指导;这一理论是反映公有制和市场经济如何进行结合的理论,而不是以往公有制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的简单相加。中国改革的成功在于对市场经济的选择,对市场经济选择的理论基础是对个别劳动差别的承认与实现;改革失误的理论根源在于该进市场的没有全都进市场和不该进市场的进了市场。  相似文献   

2.
1950年至1956年,《人民画报》记录了满腔热忱的劳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国兴国的风采,展现了劳动人民在生产竞赛、农业劳动、工业劳动中的积极面貌,并以劳动模范图像鼓励民众争当模范,以强有力的劳动教育动员推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新中国建设。《人民画报》劳动教育动员图像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其动员过程契合国情、符合现实,囊括了当家做主、社会主义的劳动动员目标要求,阐明了勤俭劳动、幸福劳动的价值导向。当前,我们正处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阶段,劳动教育使命在肩。劳动教育要坚定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要契合当代中国国情、符合社会现实,要以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要以幸福劳动、美好生活为育人指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育人根基。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转型,农民工、女性群体、下岗职工、残疾人群体、传染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等逐渐成为弱势群体,他们或多或少遭到劳动力市场的排斥,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体面劳动赤字。结合国际实践和中国发展战略的转变实际来看,今后在完善体面劳动战略以消除体面劳动赤字上,中国应该以建立一个包容性劳动力市场为目标,强调综合治理,充分发挥社会伙伴关系和社会对话机制的作用,尤其发挥社区在消除劳动力市场排斥上的作用,把就业和社会保护结合起来,实现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中国企业的品牌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已进入品牌国际化的竞争时代,品牌作为一种新的国际语言进入到千家万户,品牌战略对于中国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进行市场跨越、稳固和强化市场地位、特别是参与和赢得国际市场竞争显得更加重要。以品牌来建立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树立企业的形象,是中国企业有效的市场竞争手段,也是中国企业市场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企业需要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世界一流品牌,使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之后也能够成为品牌制造中心。  相似文献   

5.
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中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总体上是处于劣势。但并非所有农产品都已失去比较优势,有些农产品的外贸优势正在加强。应当因势利导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加入WTO,必须扩大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度,这是不言而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农产品市场会大门洞开。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可以利用WTO的规则,掌握农产品市场开放的主动权,把市场开放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加入“WTO”步伐加快,开放服务市场进行国际服务贸易将成为现实。中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许多问题,“入世”开放服务市场进行国际服务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有促进作用又有负面影响。我国进行国际服务贸易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与《工会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映林 《工会论坛》2002,8(4):14-16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由于资本流动性强于劳动力流动性 ,而加入WTO又成为国际贸易的大趋势 ,国际劳工标准就顺理成章地成为WTO面对的现实。中国工会法的修改已透视出中国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将会与国际劳工标准逐步接轨的精神与趋势 ,因此 ,亟需改善与解决工会法实施过程中的外部条件 ,使工会法在维权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教育要不要进入市场,是教育界争论的热点问题。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我们除了要明确高等教育应该进入市场发展外,如同企业进入市场需要前提一样,更为重要的是探讨高等教育进入市场发展的前提条件。 一、高等教育应该适应市场发展 现实情况下的高等教育,无论高校的所属性质如何,教育资金由政府拨给;办学规模、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由主管部门及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审批或制定;学生入学象征性收费;毕业生无偿分配给用人单位,且对公费生实行学校分配。高校几乎没有随市场变化调节自身行为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劳动力作为一处特殊商品进入市场机制运行的轨道,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市场,工资率作为劳动价格,起着调节市场劳动供给与需求的杠杆作用,劳动供给与需求的比重又反作用于  相似文献   

10.
观点     
《人事天地》2011,(11):6
中国一定要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提出:中国一定要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因为从中等收入国家进入高收入国家不是必然的,这取决于在经济层面,中国能否成功进行收入分配改革,把扩大消费作为  相似文献   

11.
世界经济进入调整和复苏阶段,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大大增加了对石油的需求。中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建立国际能源战略联盟;加大对国外能源的开发力度,稳定国际供给来源;深度开发国内能源资源,提高国内能源保障能力;实施国家主导的能源技术创新,开发替代能源;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加入 WTO,面对跨国公司的强大技术压力 ,行业技术联盟对于我国企业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及适合中国产业技术基础的产业标准 ,用以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提高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阐述了劳动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财富论 与价值论的关系。指出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情况下,要深化对劳动理论和劳动 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必须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及有关劳动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统一战线也拥有了新的历史方位.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推进,统一战线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实践和治理方式,日益彰显出中国方案价值.新时代统一战线研究要在大空间、大历史视野下进行:由于国际与国内因素互动频繁、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新时代统一战线日益被置于世界与中国交互的大背景中;由于历史是过往的延续和现实的发展、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统一战线也深刻置于历史与现实交互的大背景中.新时代统一战线这两大时空背景概括起来就是"古今中外"四个字.因而,新时代统一战线的理论研究应在世界与中国、历史与现实交互中进行.本期选题策划和稿件组织正是基于这两对交互关系开展的.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深度调整,中国也进入了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民营企业不仅面临正在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难得机遇,更面临着国内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和激烈竞争。那么,民营企业如何在日新月异的世界经济格局和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中,进一步激发、凝聚、提升和铸造创造力,攻坚克难,"攻城掠地",实现更大的发展呢?笔者认为,除了要在科技、人才、产品、营销、管理等方面出奇制胜,更要建设增强企业自身持续发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文化,不断增强中国民营企业的文化力。这是摆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劳动关系的调整已逐渐从行政手段转变为法律手段。按照我国现行劳动法的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而在现实的劳动就业市场中,并非所有的劳动关系都能依照法律规定建立,因而导致事实劳动关系的大量存在。如何认定事实劳动关系,劳动法并没有明确规定,本文就此谈一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7.
具有新经济特征的网络经济发展速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测。进入21世纪,中国的经济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伴随着中国步入WTO的大门,国内市场国际化已成为现实,我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向着创新化、知识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事天地》2013,(1):57
本刊讯(记者李国君)2012年12月17日,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召开2012年度劳科院科研合作项目论证会议,标志着该院与地方劳动保障研究机构的科研合作活动正式启动。会议由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张新民主持。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田小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民工司副司长沈水生、劳动科学研究所王文珍主任、劳动工资研究所狄煌主任、国际劳动保障研究  相似文献   

19.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会有更多的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当初以吸引外资为出发点的涉外税收优惠政策将要面对WTO的协议规则和变化的投资趋势。为此,我们要加紧调整涉外税收优惠条款,改变优惠目标和手段,提高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措施的有效性,使之更好地适应WTO的规则要求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管理学院是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下设的二级学院,现有工商管理、物业管理、物流管理、市场开发与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国际商务、报关与国际货运等8个普通专科专业。另外有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物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5个成人本科专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