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县的悠久历史因此留传。张淑芬就生长在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易县,她把浓厚而深沉的文化浓缩到了易水砚中。看到一方方砚台的同时,仿佛看到了历史、现在和未来。据说,砚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来的,又称研。南端北易,指南方的端砚、北方的易砚齐名。易水砚作为石砚鼻祖,在《易州志》、《墨史》中也有清楚记载。  相似文献   

2.
最近获悉,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总经理邹洪利先生在荣获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易水砚雕刻技艺)传承人"之后,再获首届"中国制砚艺术大师"殊荣。借此机会,我们对中国当代易砚的领军人物邹洪利先生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3.
河洛澄泥砚     
河洛澄泥砚与后起之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 河南新安县是著名的澄泥砚产地之一,始于前汉,盛于唐宋,唐时曾为贡品.据考证,新安河洛澄泥砚的起始与汉代名将新安人杨仆建造新安"汉函谷关"同一时期.元、明、清以后,其传统制砚技艺几近失传.20世纪80年代,新安人游敏在一些老艺人的帮助下,恢复了河洛澄泥砚的传统制作工艺,不仅窑变出古澄泥砚珍奇的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等名贵色彩,且首创出澄泥砚罕见的云水纹理.  相似文献   

4.
2009年3月,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淑芬荣获中国农村十大致富带头人特殊贡献奖,2009年7月18日,首届"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大师"评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揭晓,公司领导人邹洪利被评为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消息传来,郎山易水56万人民为之振奋,  相似文献   

5.
正砚,即砚台,研墨工具,中国"文房四宝"之首。从唐代起,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砚和山东泗水的鲁拓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砚除了使用价值以外,还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古代文人墨客巧借诗句给砚起了不少有趣的别称,颇有玩味。砚池。有一种凹形的砚,称作砚池。砚池,也指砚的一端有一个蓄水池,为研墨加水方便而设的,大小不定,深浅不等,据石的形状而定。晋代傅玄《砚赋》云:"芦方圆已定形,锻金铁而为池。"砚瓦。俗称瓦头砚,又叫瓦砚。秦汉时用的建  相似文献   

6.
何向 《求索》2010,(6):68-69,124
民间手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手工艺的思想精髓,有些随着手艺的逝去在慢慢远去,有些则"日用而不自知",而价值系统不经过自觉的反思和检讨是很难获得现代意义并发挥创造的力量。端砚,中国四大名砚之首,已传承1300多年。在端砚文化的历史建构中,文人精神与匠人精神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端砚文化中的文人精神包括:兼济天下的使命感、独善其身的个人道德品格修养、敬畏自然、天人合一。匠人精神包括: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对传统的尊崇。文人精神与匠人精神二者互为影响,互为关照,共同构建了端砚文化的核心部分。  相似文献   

7.
湖笔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笔、墨、纸、砚自古以来被称为“文房四宝“,而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又是其中之珍品.……  相似文献   

8.
绛州澄泥砚     
《前进》2017,(9)
绛州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中国四大明名砚,是中华民族五千年黄河文明的艺术结晶.由于历史原因,其制作工艺于明末清初失传,中断了300余年 新绛县版画艺术家蔺永茂与其子蔺涛经过潜心开发挖掘澄泥砚的制作工艺,使得失传数百年的民族瑰宝重放光彩.  相似文献   

9.
宝儿话端砚     
唐振香,号宝儿,广东肇庆人。广东肇庆端溪,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端砚的产地。宝儿家富收藏,受父辈影响,也喜欢收集各类古物。宝儿自幼习画,每日与笔墨纸砚为伴,收藏也以文房四宝为多,对砚尤其钟爱。  相似文献   

10.
易县,因古易水而得名,纵横千年的文明史,无不与水息息相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疏浚武水,通运粮河"的历史记载。易县境内有中易水、北易水、拒马河、漕河、瀑河等5条主要河道,41条主要支流河道,这些河道不仅承担着17座大、中、小型水库,53座小塘坝的泄洪和2466平方公里汇流行洪任务,还保障着两岸的  相似文献   

11.
凤羽砚     
<正>世人皆知端州(今广东肇庆)盛产端砚,却有人知云南产的名砚——凤羽砚。为了探寻神秘凤羽砚台,我乘了火车又换汽车,风尘仆仆地来大理州洱源县凤羽镇起凤村。起凤村坐落在郁郁葱葱的罗坪山下,面朝顷良田的凤羽坝子,清泉环绕、祥云高照。起凤有两家专门的砚台厂——凤砚工艺品厂和凤羽砚厂,规模都不大,是两家人开的家庭作坊。因凤工艺品厂正忙于扩建厂房,我们就来到了凤羽砚  相似文献   

12.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县的悠久历史因此留传。张淑芬就生长在这块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易县,她把浓厚而精深的文化浓缩到了易水砚中,使你在看到一方方砚台的同时,仿佛看到了历史、现在和未来。  相似文献   

13.
正历史上,宣州所产砚台久负盛名,最早相关记载可见于唐代诗人李白的《草书歌行》:"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在当时宣州石砚已名声大噪,被上流文人士大夫所喜爱。其后有明代吴去尘的《墨光歌》:"宣州石砚雪洒残,翰走烟云儿卤起。"清乾隆皇帝也在《御制诗文集》提及宣州石砚:"江毫宣砚左右随,偶然弄墨有所思。"  相似文献   

14.
《小康》2015,(11)
<正>制砚,是艺术里的冷门。但在制砚艺术家刘克唐看来,砚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其他任何方式都替代不了的。"绘画、书法、篆刻,甚至音律、舞蹈的舞姿,都可以融入于一方砚台之中。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笔墨纸砚之中,砚乃文房四宝之首。而"天下名砚四十有一,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历史上柳公权、苏易简、唐彦猷都对红丝石给予很高的评价;宋代欧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云南省的东南部、红河北岸,有一个叫做个旧的小城,城虽不大,却因锡而立,因锡而盛,被称为"中国锡都"。个旧,彝语意为一个"产荞麦的地方"。其地处云贵高原的南端,北距省  相似文献   

16.
"三江并流"核心景区: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地处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江并流"的南端,居横断山脉中段,北有青藏高原,南接滇西北山地,在"三江并流"八大片区中兰坪占有老窝山片区、云岭片区和老君山西部片区三个片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三江并流"中轴线澜沧江又流经兰坪县境内形成"三江并流"腹地。  相似文献   

17.
千年砚都     
《同舟共进》2014,(11):45-45
肇庆古称端州,拥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岭南土著文化和广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孕育了优良的石质沃土——端砚石,其最优质的资源就集中在这一带。端砚与胡笔、徽墨、宣纸合称为“中国文房四宝”,因端砚石质细腻,  相似文献   

18.
吴扬 《今日民族》2010,(6):50-51
剑川位于滇西北横断山中段、“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南端,东邻鹤庆,南接洱源,西界兰坪、云龙,北靠丽江,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北大门,也是连接丽江,北进川藏的门户。秦汉之际,剑川成为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重要交通要冲,与中原、东南亚地区和中、西亚地区发生商贸文化往来。  相似文献   

19.
易水古硯     
易水古硯產於北京西南一百多公里的河北省易縣,自唐代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不僅有文獻記載,還有民間傳說爲證:後唐(九二三——九三六年)時,易縣奚家父子製墨、硯極精,其後代自易縣遷居歙中(今安徽歙縣),仍以製墨、硯爲生,其作品被後唐皇帝所垂青,故賜姓李氏。今易縣所產易水古硯也爲李氏祖輩所傳。  相似文献   

20.
正地处京杭大运河南端的杭州市拱墅区小河街道是典型的城区老街道,辖区面积6.38平方公里,人口约7.2万,商品房、回迁安置房、老旧小区中居住人口比例为3:3:4。内有以小河直街历史保护街区、运河CBD商圈核心区块和杭丝联166文创园等为代表的传统与现代交融共存的区域。城区老街道存在的基础设施差异、管理客体多元、管理资源有限和管理工具缺乏等问题,小河同样一直面临,也必须面对。近年来,小河街道尝试将数字技术与多元共治相结合,探索实践了"城市眼·云共治"城市管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