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光明日报》1988年5月14日发表了署名“本报评论员”的《论生产力标准》一文。本人拜读之后获益不浅,但也有几点意见提出来供讨论。 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途径问题 《论生产力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一文提出了如下一个论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要通  相似文献   

2.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的论断,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观点。我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践这一要求,需要对中国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作出准确判断,对上层建筑的适应与不适应进行客观评估,然后建设性地勾画出上层建筑变革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3.
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无论是政治的上层建筑,还是思想的上层建筑,都是适应一定的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并且是竖立在这种基础之上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上层建筑也要相适应地变革。同时,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过渡时期”理论都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发展阶段论的学说,虽然它们有密切的联系,但有着根本的不同,不能混为一谈。笔者试就当前有关“过渡”理论与初级阶段理论的几个模糊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5.
1988年12月1日至9日,第四届全国党校系统中共党史年会在河南郑州召开。与会同志着重讨论了社会主义时期前七年党史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1952年底党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必要的和及时的,是我党运用马列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年来的历史得出的科学结论,它继承和发展了七届二中全会决议的原则,反映了中国过渡时期的客观规律。总路线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问题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最近拜读了王永贵博士的新著一《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感觉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很有益的新探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必然要影响到政治上层建筑领域,同时也要受到政治上层建筑的影响。关于经济全球化我国学术界从经济领域研究的多,从政治等领域研究的少,惟其如此,此书才显得格外有价值。全书向我们展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机遇。  相似文献   

7.
『第一书记』在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与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派驻"第一书记"是变革农村上层建筑需要 (一)变革农村上层建筑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核心问题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需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核心是变革农村上层建筑.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税费改革后,我国的农村改革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实行农村综合改革,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不相适应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8.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经典命题。从马克思对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分析中看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结论只适用于阶级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成为新的社会统治力量。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命题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一方面消除了人类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的二元对立,为解决人类生存困境提供了方向;另一方面实践思维不能完全消解人与自然的对抗和人类中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反思中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经济与政治是不可分的一个经济过程,政治的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如斯大林说的“经济基础创立上层建筑,就要上层建筑为它服务,要上层建筑积极帮助、形成和巩固,要上层建筑消失已经过时的旧基础及其旧上层建筑,而积极斗争。”(1)从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一体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尤显强劲势头。”(2)世界经济是个历史范畴,世界经济一体化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是指世界经济各个组成部份(国家、地区)之间,日益相互开放,相互融合,经济联系愈来愈紧密的状况和进程。我们从战后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中,肯定其积极性的同时,对其本身具有的政治性加以分析,以此对我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0.
回顾建国后的毛泽东思想史,可以清楚地看出,毛泽东对过渡时期的起点和终点的认识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他曾经提出“大过渡”与“小过渡”这两种不同的理论观点。 1953年8月,毛泽东在审阅周恩来在1953年夏季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结论时明确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89页)这里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即过渡时期的起点,是指  相似文献   

11.
经济与上层建筑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的原生点。马克思指出可用自然科学旁证的仅限于物质生产的变革,精神即文化的生产不在此例。据此,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认知与互动,当非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概括可以简单厘定。恩格斯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补充说明也显示,经济基础很难被理解为一成不变的制度结构,它毋宁说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凡言关系,必首先涉及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由是观之,"生产"作为马克思社会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就不应该仅仅定位在"基础"之中,仅仅把它看作一个物质范畴;精神生产因此也不仅仅是一种比喻,而是决定社会变革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没有文化就没有生产,也谈不上社会的发展。文化对于经济基础而言具有自足性,是生产活动的特定框架,也是社会关系重组和社会整合的一种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方卫兵 《理论前沿》2005,1(6):21-23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对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的重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破除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的“间接联系论”;第二,阐释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范畴的科学内涵;第三,提出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为表达形式的中介性社会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13.
在 2 0世纪末西方学术界“马克思主义终结论”的叫嚣声中 ,伊格尔顿从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 ,在证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的正确性以及深入考察“意识形态”理论等方面作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 ,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有效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补充论”提出的最早时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探索,以1997年党的十五大为界标,划分为奠基与初步形成和重大创新与趋于完善两个阶段。198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奠定了党的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中,行政法的基本功能与价值为协调,集中体现为对行政权与公民权的协调,在这一基础上,我们把现代行政法理论基础归纳为“协调论”。我们认为行政特权或者行政“强权力”的存在是“协调论”得以成立的现实基础,协调论揭示了行政法的基本矛盾规律,反映了行政法的任务与宗旨,同时克服并借鉴了以往关于行政法的理论基础研究的不足与经验。  相似文献   

16.
“南方谈话”集邓小平以往思想之大成,是对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诸多理论问题作了比较全面论述的综合性著作。它及时和明确地回答了改革开放后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站在了当代中国理论前沿的高地上。它提出的“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论、“三个有利于标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许多重要理论观点,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它成为伟大文献与邓小平的个人特质是分不开的。它今后依然是指导我们消除顾虑、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反对形式主义、整顿文风的重要指针。  相似文献   

17.
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经历了三次衍变。第一次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在"社会和艺术"的框架内研究艺术,主要关注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决定性。第二次以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为哲学基础,强调艺术的认识因素,主张反映论原理"彻底解决了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问题",把美学当成认识论。第三次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社会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认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问题,并从审美观点看待艺术。  相似文献   

18.
罗尔斯以其“公平正义论”享誉当代。这一“公平正义论”在其后期代表作《政治自由主义》中得以进一步修正与完善,并转换、重构为一种系统的“政治的正义观念”。但在“公平正义论”的政治转型基础上的政治正义论,是借助某些基本理念得以表达的独立观点,其主题是民主政体的“基本结构”,它在寻求多元社会的正义共识之举时面临理论与实践上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在我国学术界曾经发生过一场影响深远的关于中国过渡时期经济基础问题的争论,现将这场争论的起因、原委及其内涵作一简约介绍,以使广大读者了解、认识这场争论对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的深刻影响以及它对我们当前经济工作、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重要范畴。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是多元的,经济基础也是多元的,但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基础是一元的。经济基础反映的是社会各阶级群体在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思想和组织。上层建筑分为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是政治、经济、法律等思想,反映的是社会各阶级群体在思想领域的阶级斗争;政治上层建筑是政治组织,反映的是社会各阶级群体在政治领域的阶级斗争。上层建筑是多元的,但占主导地位的上层建筑是一元的。上层建筑具有层次性,思想上层建筑的顶层是制度性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的顶层是国家政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