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节约型校园是转变学校发展方式的有效路径.进入新世纪以来,绍兴市委党校积极探索节约型校园建设新路子,逐步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其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实践经验可以概括为坚持发展求节约、深化改革促节约、创新管理保节约.当前,进一步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要确立科学节约理念、强化节约目标的作用、创新运营节约管理、构建节约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科学、文化等多方面的力量。节约文化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一、建设节约文化的基础和条件节约文化是人们关于节约的思想观念、价值取  相似文献   

3.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力量,节约型军队就是节约型社会在军事领域的重要拓展。现阶段军队应强化资源的科学管理,增强忧患意识,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积极贡献。节约型军队是一种其所有成员都具有较高节约意识和普遍节约行为习惯,并以建设节约文化和发挥表率作用为总目标的组织。这种组织是一种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最优化组织,具体体现为:组织中全体成员节约意识的培育需要一个过一程;节约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4.
要紧话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缓解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要深入开展资源“国情”教育,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节约观念,倡导节约文化、节约文明,广泛开  相似文献   

5.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未来社会人口必备的一项基础素质。面对能源匮乏,严重危及未来人们的生存的危机,各级各类学校要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中央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全面推进到学校,倾力打造节约型校园。并着眼长远,把节约的“种子”播洒到学生的心灵,为未来社会培育节约型新人。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的节约文化思想源远流长,有关节约文化的古人、古事、古谚亦浩如烟云。直至今天,整个社会重视勤俭的文化气习也越来越浓厚。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节约工作,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建立节约型政府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是中国未来政府范式的必然选择。节约型政府的核心内涵包括三个方面节约、循环经济和以民为本。在中国建立节约型政府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加快建设节约型政府,需要树立节约意识和效益观念,提高科学决策能力,转变政府职能,降低行政成本,同时加强资源节约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8.
今年以来,中央接连出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系列政策、措施,国务院专门发出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指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是:大力推进能源节约;深入开展节约用水;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频频发表讲话,从战略高度阐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义。建立节约型社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目标。资源“瓶颈”敲响节约警钟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相似文献   

9.
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既受客观资源的硬约束,也受主观价值的软约束.中国人均资源有限,资源耗费巨大,资源浪费严重,资源短缺成为未来发展的瓶颈.面对资源的约束,中国发展只能走节约型道路.节约在中国历史和现实中具有巨大的道德价值.节约是中国历史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国当代的革命传统.节约包括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生产节约是重点,要致力改变经济结构,改革经济体制,发展循环经济.生活节约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具有特殊的意义,要努力构建节约型生活方式,使消费模式适合中国国情.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依靠技术进步、完善法规政策、树立全民节约意识等.  相似文献   

10.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作为社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政府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设节约型社会,首先是对政府自身节约提出的要求,廉价政府是节约型社会的应有之义。因此,降低行政成本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建立节约型政府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是中国未来政府范式的必然选择。节约型政府的核心内涵包括四个方面:节约、循环经济、廉洁高效和以民为本。在中国建立节约型政府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加快建设节约型政府,需要树立节约意识和效益观念,提高科学决策能力,转变政府职能,降低行政成本,同时加强资源节约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2.
浅议政府在建立节约型社会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设节约型社会”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政府浪费资源十分严重,建立节约型社会,首先应从政府做起。政府应以身作则,节约能耗,同时完善我国的节约政策和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制度,以此促进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要点快递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胡锦涛要求下更大气力抓好节约能源资源工作:一是要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二是要加快建立能源资源技术支持体系;三是要注重优化消费结构;四是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五是要建设促进能源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六是要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七是要建立健全节约能源资源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八是要加强节约能源资源的宣传教育。温家宝就中央和国家机关带头做好节电、节水、节油、节约办公用品等资源节约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机关都要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工作,抓紧部署,认真组织实施,带头厉行节约,建设节约型机关,真正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国务院确定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五项重点工作: 是大力推进能源节约;二是深入开展节约用水;三是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四是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五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4.
在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之前,中国共产党曾倡导过五次增产节约和厉行节俭的节约运动。这五次节约运动是:1951年至1952年的增产节约运动,1955年的厉行节约运动,1957年的增产节约运动,1960年的增产节约运动和1963年的增产节约运动。建设节约型社会,应该从这5次节约运动中汲取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总结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迫切需要,是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挑战,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调整经济结构是最大的节约。我们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狠抓产品结构的调整,大力扶持再生资源的回收、加工、利用体系的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建设节约型社会,并要开展全民教育,树立节约的观念。  相似文献   

16.
张玉明 《求实》2006,(6):47-49
节庆活动必须走经济节约之道。实现经济节约的前提条件是:在全社会确立节约型节庆活动的理念,将节庆活动列入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领域、加快节庆活动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节庆活动实现经济节约的具体途径是把好决策关、策划关、采购关、循环利用关、成本控制关。  相似文献   

17.
3000亿元     
《党课》2006,(4):92-92
章立凡在《社会科学报》上撰文指出,当今社会,冗员是最大的浪费。建设“节约型社会”,不应仅限于节约经济资源,还应节约社会管理成本,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下,居于主导地位的政府以及执行政府职能的行政机关必须立即行动起来,从建设节约型机关做起,来带动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全面建设.管理体制问题是我国机关浪费严重、行政成本偏高的最深层次原因,建设节约型机关需要从体制改革抓起.重点要结合现有的机关事务管理格局,建立健全机关事务管理体制,抓住节约型机关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不断完善机关事务管理的监督体系,并适时推出节约意识教育和奖惩措施.  相似文献   

19.
党政机关应做节约型社会的表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蕴丽 《求实》2006,(6):61-63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缓解资源压力的必然选择、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示范需要。党政机关应做节约型社会的表率,从提高认识、建章立制、加强管理、有效监督、依靠科技和宣传教育等方面着手来推动整个社会的节约。  相似文献   

20.
当“建设节约型社会”成为最新流行的“关键词”,一些人围绕“关键词”上演的作秀闹剧便也随即粉墨登场了。7月5日的《天府早报》报道,为响应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成都市政府机关的节约措施已细化到细微倍至的地步。比如公文传递,搞无纸传输,实施公文网上单轨传输;比如文印,双面打印,三次校对同用一稿。我相信,在各地政府机关之间,以此为节约“基点”的“节约竞赛”或“节约秀”,很快便会遍及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但我们不妨冷静地思考一下,这是政府机关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最紧要的措施吗?不错,节约的文章就应从小处着手、从细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