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知性问题的提出及其内涵知性问题的提出源于人们对认识过程的思考和疑问 :感性具体和理性具体对于人来说都是无法一下子达到的 ,那么人们的认识是如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呢 ?人的认识从感性具体上升到理性具体需不需要中介环节呢 ?是否人一旦形成了概念 ,并用这些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 ,就能够从事物的总体和事物的发展把握住事物的内在本质呢 ?正是这些问题促使人们提出知性问题。在哲学史上 ,康德与黑格尔都曾对知性下过定义 ,但他们共同的局限在于没有揭示知性的实践基础。本文认为知性是认识主体从一定的认识框架和实践目的出…  相似文献   

2.
王德贞 《理论学刊》2006,(12):68-69
康德对知识的近代形态作了横向的解剖研究,他将人的认识划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阶段,并肯定人的一切认识都始于感觉经验,一切科学知识也都依赖于感觉经验。因此,要论证知识的真理性,首先必须论证感觉经验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他在对感觉要素的分析中发现一个认识对象要成为感觉,就必须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中。也就是说,时空形式是任何感觉表象中都不可缺少的。这样一来,康德将时空观念提到认识的首要地位加以考察。他在对先验时空观的阐述和论证中,先后采用过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从抽象到具体的综合方法,另一种是由具体到抽象的分析法。所…  相似文献   

3.
康德是从知性的构造中引出我思的规律,知性的构造依赖三个环节:一是直观条件的设定,二是想象力综合形式的联结,三是意识的统一性所引出的意向化对象的出现。这三者会在先验统觉的作用下达成概念。当知性在范畴的关系中建立起概念规定时,人们也就在反思的形态中建立起客观世界的知识。黑格尔反对康德的那种知性化的主观原则,他把思维的运动引入到纯粹理念的关系,那个理念被绝对精神所支配,绝对精神作为普遍灵魂在其自身进行自我反思,它把自身造就为有限者之灵魂,当那个有限者在自我意识中抵达普遍意识的高度时,那个有限者也就在精神的层面达到了神的人性概念。  相似文献   

4.
康德通过一场哲学的"哥白尼革命"将道德哲学作为一种道德形而上学来加以建构,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树立起道德的最高准则,从而建构起一整套伦理学的概念,如命令、义务、意志和善等。但是,康德的道德范畴是基于先验哲学体系下的道德,他抛弃感性经验谈论道德的高尚却并未说明如何进行道德实践。由此,康德先验哲学体系下道德的目标和实现之间,势必会出现诸如感性和理性、先验自我和经验自我、至善和现实的德性等一系列的鸿沟。基于此,马克思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进行批判,将康德先验哲学体系下的道德转换为唯物史观视野中的道德,使主体重新出场、对客体重新阐释以及在实践中将二者统一,从而为人类的道德诉求与终极关怀提供了现实指导,同时也实现了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从启蒙思想家的理智性宗教到黑格尔的理性宗教再到马克思对宗教的解构,宗教批判图式经历了从知性、理性再到实践的深度延展。启蒙思想家和黑格尔对宗教之批判仍停驻于观念的王国中,费尔巴哈使批判从天国下降到尘世,实现了神学世俗化之还原,马克思以生产实践为解读依据,通过对宗教奥秘的经济学解码,敞开了被宗教遮蔽的历史内容,完成了宗教批判的实践转向。启蒙对宗教采取知性形而上学之批判方法,规避了宗教中飘忽不定的非理性要素,避居于理智之无可辩驳、永恒的自然法则中,建立了理智性宗教。黑格尔站在理性辩证批判之立场上,从宗教中汲取了人性最深刻的灵感和富源,克服了理智性宗教的道德缺位,把全部理智力量和道德力量扩展到上帝的概念中,使神学置于绝对理性辩证演化之下,建立了真正的理性宗教。马克思在实践基础上廓清了宗教史上对宗教本质的迷雾般幻象,以经济科学为依据,深度解读了经济异化与宗教异化之间的隐秘链接,显示了历史决定论的方法论力量。  相似文献   

6.
索洛维约夫与黑格尔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索洛维约夫从唯灵论的现实主义观点出发对黑格尔的哲学展开了批判:索洛维约夫在根本理论原则上极力反对黑格尔的抽象理性主义、极端化的泛理论主义和泛逻辑主义。另一个方面,就是在索洛维约夫的宗教形而上学思想中,可以明显地看到黑格尔哲学对索洛维约夫宗教形而上学思想的影响:索洛维约夫主要汲取了黑格尔的三段式的辩证法形式,在索洛维约夫的宗教形而上学思想中经常用到类似的三分法。  相似文献   

7.
初步看来,先验自由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在康德哲学中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对于康德,先验自由是纯粹理性独立于自然因果性并自行开启一种状态的能力,而时间则意味着一切物(感性杂多)在其中都必然具有一种不可改变的关系,即一种规律性或必然性,因而意味着与先验自由的对立。但是,通过深入了解知性为自然立法的过程,我们发现,一方面,时间实际上意味着一种比自然规律乃至纯粹知性原理更高阶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另一方面,唯有把时间及其在事物中的关系理解为客观实在的,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知性为自然立法无法体现出自由,因而才能理解自由与时间之间的对立关系。  相似文献   

8.
人的思想总是不断地对人自身及其外部世界进行着反思。当由于剧烈的社会变革而引起思想意识领域的对立冲突时,人们进而会对人的认识能力本身、认识的范围和方法进行理性的思考。近代德国哲学家康德与中国先秦时期道家的代表老聃、庄周尽管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都对人本身的认识能力进行了批判的考察。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当时代处于大变动或孕育着大变动时,哲学本身面临着新的发展。康德处于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从亚里斯多德以来的二千多年的形而上学(研究本质、世界整体等问题)受到了批判,而16—18世纪的唯理论与经验论在认识的起源即认识是来源于感性和理性哪一个更可靠等方面存在着长期尖锐的对立,促使康德在认识  相似文献   

9.
王习胜 《学习论坛》2008,(10):31-34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揭示的"二律背反"是典型的哲学悖论.通过辨析前提预设、揭示辩证矛盾关系、创新导致该悖论的"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黑格尔消解了康德的"二律背反"."二律背反"的消解,不仅使康德哲学走出了理性认知的困境,还具有普适的悖论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尼采的悲剧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集中的体现出了尼采的生命哲学和生命美学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艺术形而上学的理论建构。他的美学思想和哲学观的形成基础在于对生命的悲剧性的认识和对古希腊悲剧艺术审美特征的分析。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在美学史上的成就不在于理论的研究探讨,而是在于通过对希腊悲剧的分析而主张一种审美态度面对悲剧人生。审美是一种方式,这种审美境界最终是要达到人的自由境界。通过对《悲剧的诞生》的思想解读,正确而理性的去审视这个世界以及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倡导一种辩证而理性的思维和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空间一直与人类紧密相关。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空间认识。人类的空间意识是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进步而发展的,大致经历了三次革命:形而上学的空间认识、物理科学的空间认识、主体向度的空间认识。首先,古代的形而上学空间认识,以朴素简单的观念认识自然空间。在这种空间认识中,形而上学思维模式占据主导地位,以亚里士多德的空间范畴为代表。其次,近代的空间认识,受到科技进步的影响。人们提出了物理空间。这种空间认识坚持用科学实验考查空间,以牛顿的空间认识为代表。再次,近代理性主义兴起后,让人的空间认识扩展到自身。这种空间认识是随着笛卡尔理性主义而兴起的,并在康德、黑格尔等人的推动下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认为,一切都是直接性与间接性的统一。因此,逻辑学的开端,是直接性的,又是间接性的。开端必须是间接的,也就是说,是有根据、得到证明了的。黑格尔将自己的先验绝对知识——逻辑学,看作是有产生和发展过程的。他要揭示这个过程,以说明思维活动创造一切的实体性,以说明思维、理性及逻辑学的此岸真理性,真正扬弃康德的先验逻辑。  相似文献   

13.
康德与马克思的道德思想截然不同,虽然两者都明确地将人作为道德的主体,并围绕着人来进行道德体系建构,但由于二者对人的理解的不同,导致他们的道德思想呈现出鲜明的差异。在先验哲学中,康德将人看作是同时生活在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二元的有限存在物,并为人的认识能力规定了界限。因此,康德将道德律作为一条绝对命令而颁布给人,将道德标准作为先天的知识而赋予人。与此不同,马克思从现实的感性活动的人出发,从人的活动中、阶级社会中、阶级利益中考察道德的产生、存在和变化,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的伪善,揭示了人类社会道德的本质,描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的道德样态,实现了对康德道德哲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讲过,哲学是最敌视抽象的,只讲抽象的大道理,不与具体情况结合,不符合真正哲学的要求。还说,健康的人类理性趋向具体的东西,不讲抽象的道理。(参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29页)哲人的话是有深刻道理的。决策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把一般的抽象理论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的过程。因此,决策带有比较浓厚的思维具体性,正是这种思维具体性决定了决策能够成为离实践最近的认识环节。然而,决策所指向的具体内容既应是原来现存世界所没有的,又应是符合客观规律和具体现实可能的。因此,对于主体来说,作出正确决策,实现有效“转换”,需要付出艰辛的创造性劳动。例如,领导者将上级的战略意图结合所在群体  相似文献   

15.
准确把握形而上学思维与辩证思维、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三组关系,是正确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关键,也是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前提。恩格斯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创作的《自然辩证法》深刻阐释了辩证思维对形而上学思维的扬弃和超越、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差异及其合理性限度以及主客观辩证法的关系定位,厘清了常见的认识误区,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深刻理论本源和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康德和黑格尔的自由观为马克思自由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批判启示。康德自由观主要表现为实践理性下的道德自由,主张只有在理性自律和道德准则下人们才能为自己立法。黑格尔主张以绝对理念作为逻辑前提的精神自由,将自由的实现寄托到绝对精神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将自由落实到“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和社会历史中,将自由与社会关系和经济结构联系起来,坚持人类通过不断自由自觉的生产活动在实践中实现真正自由,强调人的自由既不是一个既定结果,也不是抽象的道德理念,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领域思考自由,扬弃与革新了康德的道德自由观和黑格尔的精神自由观。  相似文献   

17.
刘国章 《唯实》2003,1(7):10-14
思维方法和实践方法及其内部都存有感性和理性的因素 ,其相互之间有着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正是这种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才构成了现实意义上的唯物辩证法 ,构成了现实意义上的思维方法与实践方法的辩证性质。  相似文献   

18.
胡斌 《理论学刊》2007,1(12):69-71
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来看,辩证法决不只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扬弃,而黑格尔的辩证法起源于两种对立的历史解释传统即具体的与抽象的两种解释维度。对于黑格尔,何谓“辨证的”看待历史呢?就是把历史理解为从具体而来的抽象和从抽象而出的具体。黑格尔的辩证法提供了一种在历史解释中调和具体与抽象的可能方式。辩证法作为一种解释的形式,只是意味着从总体上观看历史。黑格尔作为辩证法的发明者,他的历史理论完全符合辩证法的要求。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展开与复归,每种具体的人类精神,以及受此精神指引的具体的文…  相似文献   

19.
人类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辩证法,一种是形而上学。辩证的思维方式在考察事物及其头脑中的反映时,是从它们的联系、连结,运动、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把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们看做运动的东西,而是看做静止的东西;不是看做本质上变化着的东西,而是看做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看做活的东西,而是看做死的东西。当前阻碍加快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障碍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敢肯定只有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社会主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形而上学这个"女王"由于人类理性的自然进程而总是处于无休止的争吵的漩涡之中,其合法性日益受到质疑,康德不得不为理性划界,完成理性自我认识的任务,以保障科学共同事业的普遍秩序、和睦和福利。长期以来,我们对康德哲学批判较多,不仅遮蔽了康德的理性观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独特意义,而且也为彰显马克思主义设置了障碍。因此,需要重新评价康德哲学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