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宏贵先生是一名充满家国和民族情怀的归侨学者,他用"学术的一生"成就了国际学术界关于侗台语族群研究的重大突破;同时,他也用"一生的学术"践行了"共发展"的学术宗旨,为后人侗台语族群研究工作的开展和中国与东南亚相关国家和民族的交流合作、共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术根基。先生带给学界的理论建树和精神遗产无不体现了他扎实的学术功底和高洁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2.
一位马来西亚老荼人给我讲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他说,荼始于公元前2737年.当时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皇帝神农氏,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和中草药专家,有一天,他在一棵树下憩息.  相似文献   

3.
正彭俐是以写新体诗见长的,我30多年前认识他的时候即如此。同时他还是评论家,有过著作,文名远播,不是浪得虚名。近来读到他新出版的诗集《诗画谱名医——燕京百位名医传》,皆以诗作传,每人七字八行,医家之名字皆藏头,有韵(但非旧体诗韵脚),并高度概括每一个人的学术成就。109人以五行——水、木、金、火、土分章,皆为大家,诸如施今墨、萧龙友、陈莲舫、刘渡舟、蒲辅周、孔伯华、岳美中、叶心清、祝湛予、关幼波、方和谦等等,真是群星灿烂,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4.
早在40年代大学读书时,笔者即已耳闻顾毓先生的大名。他是我国电工学界的著名学者与教育家。只可惜当时无缘拜会,因而对顾先生的具体情况知之甚少。1985年夏,由当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的我校朱福元老师的介绍,我们邀请在宾大的顾老夫妇来武汉大学参观访问。作为当时担任无线电信息工程系系主任的我,负责接待二老。顾老当时已是80多岁的高龄,但精神矍铄,不辞旅途劳累,一定要为我系作一次学术演讲。直到此时,我还以为顾老只是精通专业,是一位真正的学者。到了1987年2月,我趁赴美国参加学术会议之机,专程赴宾大拜访顾老。…  相似文献   

5.
正清代的李渔,是一个才华横溢又博学多识的文人。他是一位小说家,又是一位诗人,也是一名历史学家,更是一名杰出的戏曲家,他创作的戏剧流传至今仍有18种,其中一些剧本还在上演。真正使得他能够在中国文学史留有一席之地的,就是他在戏曲理论方面的成就。在李渔的杂著《闲情偶记》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他根据自己创作及演出实践,具有  相似文献   

6.
印度独立以后实行了土地改革,农村有没有变化、有什么变化,一直是个有争论的问题。六十年代后期,“绿色革命”使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取得这一成就的主角是些什么样的人物,这又引起印度国内外学者的兴趣。印度学者阿索卡·鲁德拉曾从事了一项在绿色革命取得显著成果的旁遮普邦“寻找资本主义农场主”的研究计划。他事先列出了资本主义农场主应具有的属性,然后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去查找该地区的农民是否真具备这些属性。调查结束,他得出的结论是,资本主义农场主在旁遮普邦并不存在。他的看法在印度国内外学术  相似文献   

7.
英国、暹罗的学者认为泰族发源于中国南方 ,南诏是泰族建立的国家 ,忽必烈平定大理引起泰族大量南迁。陈序经教授是我国最先质疑和反对英、暹学者上述论调的学者之一 ,在我国泰族研究学术史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近年出版的《泰族起源问题研究》一书中提到 ,最先反对“南诏是泰族国家说”的我国学者是凌纯声(1938年12月发表《唐代云南的乌蛮与白蛮考》)、方国瑜(1939年12月发表《南诏是否泰族国家》)和许云樵(1947年发表《南诏非泰族故国考》)①。笔者认为 ,最先在这方面作出贡献的还有一位著名学者 ,他就是曾任中山大学副校长的陈序经教授。…  相似文献   

8.
细雨 《新青年》2002,(3):36
细雨姐姐:你好,我一直都是“心连心”工作室的忠实读者,所以我有烦心的事,首先就想到的是你。细雨姐姐,事情是这样的: 我是一位高二的学生,我的前桌王健是一位家庭条件很好的男生,他很照顾我,我和他一直很谈得来,我也认为自己了解他,可是我错了。  相似文献   

9.
胡蕊 《新青年》2022,(Z1):38-39
<正>冯占山通过了我加微信好友的请求。这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管理局尖山农场原场长,用一张自己穿着民族服装的照片做微信的封面。从照片上看,这是一位身材魁梧的蒙古族汉子。当得知我要采访他时,他笑着谦虚地表示,自己已经不是青年了,他还热情地为我推荐了一位青年典型,希望我多多宣传别人,直率、朴实、谦逊,这就是我对冯占山的第一印象。  相似文献   

10.
卫宣利 《新青年》2005,(10):24-25
10年前,我17岁。生平第一次被抬进了医院,就再也没能走着出来。我的腿,在那场意外的车祸中瘫痪了。那时候和我在一个病房住着的,是一位二十五六岁的姑娘,她的情况比我更糟,胸部以下全部失去知觉,属于高位截瘫。陪护她的大约是她的爱人——一位温文尔雅的中学教师。虽然要忙着上课,但他依然每天都来,从不间断。他总是细心地照顾她洗脸刷牙,给她梳理长发,喂她喝药吃饭,按时帮她翻身按摩,给她带来她喜欢读的书,轻声慢语地讲自己有趣的见闻,很细致的一个人。邻床的她也是位知书达理的知识女性,性情温柔娴雅,因为大我几岁,她亲切地称我为小妹。没…  相似文献   

11.
我推荐朋友们读一读李景阳先生的新著《基本经济制度转变中的社会冲突——对俄罗斯的实证分析》1。这部视角新颖、文风华美的著作出版已经有一年之久 ,但却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我同李景阳先生相识二十余年 ,他学识渊博 ,涉猎庞杂 ,有自己独特的治学之道。他的文章 ,多体现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虽然李景阳先生直到去年才被评上研究员 ,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他学术能力的认知。我喜欢读李景阳先生的文章 !《基本经济制度转变中的社会冲突——对俄罗斯的实证分析》是李景阳先生经过三年多的潜心研究 ,在收集、整理大…  相似文献   

12.
我试图根据我在河内,顺化及胡志明市为期5周的实地考察、在印度支那半岛的旅行以及对老挝北部的研究、来谈谈越南的高等教育。一、1975年前后的高等教育越南第一所传统大学是河内大学(国子监——皇家“儒学”学院),它创建于11世纪后期。大部分刻有博士姓名及博士等级的石碑仍可供参观。黎贵敦(1726—1783)就是一位儒学学者的例子,他是一位历史学家、地理学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第一所现代高等学院,河内医药学院创建于1902年。从1924年到1939  相似文献   

13.
一位学者这样评价他:他是当代法学家中唯一的将军;唯一的军事法学家;唯一从事实际工作的法学家;唯一的蒙古族法学家。他被评为“世界文化名人”,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他写了许多畅销书有人读过,却未必都能记住他的名字。——作者题记  相似文献   

14.
整理书柜,掉出一本豆绿色封面的书籍。看似不起眼。可拿起来一看——《溥仪与我》,末代皇帝与他最后一位配偶的回忆录!记忆深处的一幕倏然拉开了——这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183;溥仪的最后一位配偶李淑贤送与我的一本书。  相似文献   

15.
他是一位十多岁就患上进展性肌肉萎缩症的人,他在生活失去自理能力之后,不但没有丧失生活的信心。反而更激起他生存的希望,以及对事业的刻苦追求。他不仅靠自己的双手为附近村庄的失学儿童建起了一所希望小学,为他们营造一个安定的学习环境,而且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成功地播种了一片希望的田野。他,正是河南省长垣县苗寨乡马野沟村的残疾人老师,让我们记住他的名字——马文仲。  相似文献   

16.
前天小范围雅聚,听一位友人(研究鲁迅的权威学者)透露:“范跑跑”曾参加当地什么教师读鲁迅著作的小组。还多次给《鲁迅研究》投过稿,但从未被采用过。我非常惊讶,对比他的无耻,他读鲁迅学到了什么?学会效法“中国的脊梁”了吗?学会“回眸时看小於菟”了吗?学会“时时解剖自己”了吗?  相似文献   

17.
正艾芜是一位流浪型作家。流浪,说明他走过的地方比常人多。我前些年在一本书里谈艾芜的创作,把他的《大佛岩》看了数遍,那是写他们四川一处胜迹的散文。我知道不少人也写乐山大佛,好像胜不过他的这一篇。艾芜前半生,在漂泊中过去。这会儿,我在他的故居——一个四合院的阳光下站定。这里有他的生命,那颗文学灵魂不曾一刻离去。四围填满宁谧,不出什么声响,  相似文献   

18.
叶昌炽:敦煌文化最早的研究者叶昌炽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和金石家,知识渊博,国学深厚,尤长金石、版本及方志,著述甚多,学术地位和名望很高。光绪28年他53岁的时候,被朝廷委任为甘肃学台,其后在甘肃呆了4年。在任期间,叶昌炽在教育和文化方面政绩显著,同时孜孜不倦于自己所喜欢的国学和金石文物收集研究,是研究敦煌文化最早的人。1902年叶昌炽出任学台时,正逢莫高窟藏经洞刚刚发现两年时间。他从敦煌县令汪宗瀚那里得到一些藏经洞遗书。学者的学养和艺术评价眼光让他发现,这批敦煌遗经和绢画非常有学术和艺术价值,是很珍贵的东西。于是,他提…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东南亚研究所加强与外国学者的学术交流,1983年先后接待了三位泰国学者和一位美国学者。 去年4月下旬,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亚洲研究所所长强·特拉逸博士到云南省昆明和西双版纳地区参观访问。在昆时,与东南亚研究所研究人员进行了学术座谈。强博士作了包括泰国“经济”、“政治”和“对外关系”三个专题的学术报告。他从农业、工业和服务行业三方面列举了一些数字,指出泰国从1961年实行第一个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到1981年第四个五年计划完成之时,泰国经济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强博士在肯定泰  相似文献   

20.
4月的昆明,春光明媚、繁花似锦。 在昆明新联宾馆,我又一次见到了强·特拉逸博士。强·特拉逸博士的名字对于我国从事亚洲问题研究的学术机构和学者来说,并不陌生,他是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亚洲研究所所长,泰国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在强博士一行结束在云南大理地区的学术考察活动,即将返泰前夕,我拜访了强博士,请他就朱大亚洲研究所的研究情况作一些介绍,并就一些国际问题谈谈看法,说明来意后,强博士高兴地说:“前几次来昆明,时间安排很紧。这次有时间了,没问题,可以多谈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