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一、流动增值。人才的使用效益与人才的流动率成正比例关系。美国管理学者调查证实,一个企业中,最高创造力的人往往是从其他组织转移进来,并在本单位工作2~5年的人。人才流动不但是调整人才队伍结构、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需要,也是人才自身成长发展、实现价值的需要。各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必须树立人才资源共享的大人才观念,畅通人才进出渠道,引进自己短缺急需人才,输出本单位富余闲置的人才,在动态中优化配置,实现流动增值。二、群体增值。人才群体是由同专业、学历、资历,不同年龄、个性、爱好,不同家庭、社会背景的人组成,由于他们之间存在…  相似文献   

2.
人才竞争的背后,是各地经济发展的竞争,也是经济质量提升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现象。为了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到本地就业,各地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主要集中在户籍政策、薪酬待遇、就业创业补贴、住房保障、职称评定等多个方面。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吸引人才不能仅靠某些优惠政策就一劳永逸。随着人力资源素质的不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价值观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在当前人才争夺战日趋激烈的时期,更好地打造以实现人才自我价值为中心的用人环境,是各地政府急需面对和解决的一件大事,引进人更要学会用好人,避免陷入重"引进"轻"使用"的陷阱,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经济社会实现稳定发展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工友》2007,(1):F0002-F0002
2001年4月成立的仙桃职业学院,是一所兼有文、理、法、医等多学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湖北省高职院院长联席会议主席团成员单位和湖北省高职高专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6年来,学校以“坚持办学特色,培养实用人才”为己任,向社会输送了一批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的识人用人艺术在我国古代思想家中可谓是一个典范。他的"七观法"历来为世人所称道。但"七观法"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其内容和形式都必须根据新的历史环境加进新的元素。如果将"七观法"结合我国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用来识别和使用青年人才,必将对团组织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5.
一、劳动组合与人才的必然联系劳动组合,是指劳动者在劳动中结成的相对固定的联系。人才,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能以其创造性劳动,对社会或社会的某个方面的发展,作出某种较大贡献的人。劳动者之间的组合,往往是以人才为核心联系起来的。原始社会,人群以家族、部落为组合体,后来,便从“长者为主”逐渐过渡到“强者称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分工的精细,组合方式向多门类、多层次发展,逐步演变成今天的产业、系统、单位、科室、班组等  相似文献   

6.
正为更好地引领首都企事业单位优秀一线职工、技能人才和劳模(大工匠)等优秀职工群体把自身丰富的生产经验和技术技能转化成为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长、家、匠"的师资体系形成,提高首都职工教育培训系统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以下简称素质工程)策划实施了"寻找职工好讲师"项目。项目采用"培训—辅导—竞赛"的综合形式,通过对一线优秀职工群体的培训指  相似文献   

7.
《工友》2014,(7):F0004-F0004
正中铁大桥局现有子公司和分公司28个,专职工会干部65人,会员13512人。近年来,中铁大桥局工会以推动企业改革发展为中心,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职责,以创建和谐企业为目标,深化企业民主管理和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主力军作用,工会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连续十四年荣获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连续六年荣获湖北省总工会工作创先争优  相似文献   

8.
人才是组织获得长远发展的第一资源。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人才进行精准化地选、用、育、留、储,是组织探索解决人才管理瓶颈的关键。研究从人工智能时代精准人才管理的挑战与机遇入手,指出基于"合不合"理论以构建智能化精准人才管理系统,并探讨了"AI人才管理专家系统"的具体运用情况,以期为各类组织进行精准人才管理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事件:"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这本是形容单身汉的"幸福生活"。如今,郑州一家公司却有另一种新鲜演变——一个人参加工作,配偶和父母都有亲情"工资"。比如一个男员工,哪怕是刚参加工作,一个月后,除了他领到应得的工资,我们还会给他的妻子的银行卡上打入200元,给他的父母邮寄或银行汇款100元。该公司负责人表示,最初只是想员工把心思放在工作上,不在单位混日子。在制定工资制度时,以此激励员工成为公司的创业家,帮助员工向父母尽一点孝心,建立和谐家庭。这个亲情工资尽管是为回报部分管理层员工推出的,但由于近一年多来,公司管理层没有一个员工跳槽,效果比较好,同时也为了增加员工归属感,留住人才,该公司打算春节后向全公司员工推广,并计划在2009年底前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市人才争夺战的比较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地区经济结构转型的动力引擎,更是提升城市功能的关键要素。自2017年初以来,一二三四线约60城先后掀起"抢人大战",城市间的人才竞争愈演愈烈,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已成为各大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突破口。在对比分析一、二线主要城市人才争夺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探索人才争夺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推进城市在人才争夺战中致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抗疫三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积累,2023年将有1158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政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强化就业措施:强化高校毕业生集成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就业互相推动;着力产业链供应链提升,满足双循环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基于数字经济时代导向,实现“自由人联合体”就业;满足更加优质教育期盼,突出“职普融通”引领作用;重视人才战略布局定位,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由此,实现“专业—产业—职业—就业”的四业贯通,是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突破性路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就业形势严峻。同时,我国的技术工人及高技能人才却非常短缺,而且结构不合理,这充分说明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关键。但我国在劳动者技能素质开发方面还存在着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考核与评价制度及技能型人才激励机制等诸多方面的制约。通过制度环境的改善,为劳动者整体技能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可以达到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灵活就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就业形式吸引了各个年龄的劳动者,同时随着"80后"和"90后"新生代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代际差异以及带来的管理问题成为了重要的研究领域。利用微工网兼职平台灵活就业人员抽样调查数据资料,分析了代际差异对劳动者就业选择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代效应和年龄效应对于灵活就业劳动者的就业选择有着显著影响。"90后"的灵活就业劳动者更关注灵活就业中的时间自由与个人的发展;"80后"和"70后"的灵活就业则更加关注工作本身的回报,同时更愿意继续从事灵活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14.
因《劳动合同法》与《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存在相左规定,司法实践中,对超龄用工关系性质的认定不统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七条对此冲突进行了补正。然而,因超龄用工关系认定理论的不足,仍未能解决司法实务中判断基准与裁判标准不统一问题,影响了司法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对此问题应以广阔的视角和务实的精神加以检讨:即以"社会保险待遇说"和"特殊劳动关系说"为理论支撑,在辨识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律关系的前提下,从"分类以视之"的分析方式和解决思路入手,厘清超龄用工关系之情形,以准确认定其法律性质。  相似文献   

15.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工会院校要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并得到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关键的因素.建立人才引进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是工会院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就业歧视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就业歧视问题在我国的人才市场中较为突出。端正用人观念, 消除体制性障碍, 建立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 保障就业者的平等权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由于传统"孝老"文化的老龄观、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险体制的二元化、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强制退休制度的影响,我国立法和司法层面排斥高龄劳动者就业,否定他们的劳动者主体资格,存在就业年龄歧视,并违反劳动法的实质正义价值。美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家制定了高龄劳动者就业保障的法律法规,以促进高龄劳动者就业。但由于不同国家人口结构和雇佣体制的差异,导致规制路径和制度设计存在较大差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积极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确立,中国对高龄劳动者就业规制应该由排斥向促进转型。研究认为,可以采取将高龄劳动者纳入劳动法保护的范围之内、通过立法允许雇主在劳动条件方面对高龄劳动者进行合理的差别对待、建立高龄劳动者基准就业比例、修改《失业保险条例》以覆盖高龄劳动者等措施来促进中国高龄劳动者就业。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职工发展规划》指出,衡量职工权益发展状况的稽标主要包括就业权、收入权、安全权、保障权、参与权和职业发展权等六项基本权益。现代企业管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管理的重点日趋体现在维护职工的自身权益上。管理者应从战略高度构建基于职工发展的绩效管理体系,从绩效管理战略、绩效管理机制、绩效管理流程和绩效管理实施等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潜能,推动组织变革与创新,最终实现组织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前“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从事服务业重点行业,是应对新形势下 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充分挖掘高技能人力资源、稳定青年人就业的重要渠道。本研究基于 2010—2022 年《中 国统计年鉴》、2018年中国经济普查宏观数据和2010—2021年国泰安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中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 采用多维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测算服务业重点行业的人才缺口数量,总结出三大重点服务行业亟须的人才类 型和特点。研究发现:当前人才教育培养存在“用工荒”与“招工难”并存的现象;重知识、轻实践,受教育 水平与能力不匹配问题凸显;针对青年人就业观念的教育和引导较为有限。研究建议:教育部门应完善专业设 置和培养方案;企业和高校应积极推进大学生见习计划,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高校和社会 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毕业生压力越来越大,究其原因最主要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高职院校构建和实践"1+1+3"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个导向:以就业为导向;一个引领:以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为引领;三个结合:学做结合、研创结合、校行企结合。将这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高职院校应用型专业,必将推进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并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