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求一事成,舍去乐半生;徘徊胡同里,春夏夏秋冬。"这是舒了对胡同研究工作的自述。自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他独自一人走遍京城每一条胡同,拍照、手绘、记录,三十年如一日,他几乎不知道自己已然是一个85岁的老人了。脚步丈量北京胡同1 9 3 1年,舒了出生于一个落魄的满族家庭,母亲在他5岁时去世,父亲是梨园弟子,家境十分贫寒,多次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他做过铁路工人、列车员等,在铁路系  相似文献   

2.
说起咱老北京的胡同,那真是独具风情,现如今4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在胡同里长大,胡同是老北京人梦魂萦绕的地方。作家冰心在中剪子巷住了16年,90高龄时她曾深情地说:“只有住着我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如果说紫禁城是北京的心脏,中轴线是北京的脊梁,那么胡同就像北京城的血脉。 要说北京的胡同到底有多少,那真是“大胡同三百六,小胡同如牛毛”,数也数不清。明朝时北京的胡同只有几百条。到了清代,随着  相似文献   

3.
消失的门联     
伴随着北京胡同的拆迁,很多四合院消失了,门联跟着也消失了。幸运的是,83岁的满族老人舒了曾花15年时间走遍京城每一条胡同,记录下240副老北京门联,一副副门联的书写水平,体现着主人的文化;不少门联的背后更是藏着院子里的主人一生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正我家有本影集,那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了我们一家人难忘的生活瞬间,也见证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每每翻看,我心中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影集里有一张几十年前的老照片我格外珍惜,照片上的我站在一间低矮的小平房前。当时,我家从外地迁到北京,住在什刹海西边的千竿胡同。胡同东头一间9平方米的小屋,  相似文献   

5.
"4月6日是第29个首都全民义务植树日。报纸上说有150万军民投入了植树护林,栽花种草。为建设绿色北京,咱不能缺位!我们义达里胡同的居民也都行动起来了,在自家门口动手养护绿地。"4月7日,西城区义达里社区党委书记田士敏见到前来采访的记者,就打开了话匣子。义达里胡同是西城区胡同街巷绿化的试点之一。"绿化,首先得有地方。可对于老北京的胡同而言,地方实在是太紧张了。"田书记介绍  相似文献   

6.
陈梓凡  史民峰 《世纪桥》2013,(11):68-69
北京胡同是北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胡同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变化,它是北京人们居住的主要聚集地,但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市场经济的冲击等原因,胡同面临逐渐衰退甚至消失的危险,创建人文胡同、绿色胡同、文化胡同以及合理规划胡同是保留胡同文化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有条大兴胡同,东端南折起于细管胡同,西至交道口南大街,南与北剪子巷、文丞相胡同相通,北与花梗胡同相通。1965年以前,这条胡同叫大兴县胡同。这条胡同为何取名"大兴"?其与北京城南的大兴区又有什么联系呢?  相似文献   

8.
《党员文摘》2008,(12):F0002-F0002
1980年9月30日,北京东城区翠花胡同里突然排起了长队,北京第一家个体餐馆——“悦宾”开张了。《北京晚报》当天登出一篇巴掌大的文章,标题是《中国第一家个体饭店开张》。刚开业时的悦宾饭店仅有一间窄房、四张桌子。不到一年时间,“悦宾”就盈利上万元,饭店主人刘桂仙成为改革开放后率先富起来的人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保护北京城的历史文化风貌,是北京围绕"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定位,打造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战略部署。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北京市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风貌"是政府今后五年和2018年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重点做好皇城、传统院落和胡同肌理的保护、文物修复、中轴线申遗等工作。陈吉宁市长在政协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联组会上指出:"城市是人的城市,而不是建筑的城市,这是建设  相似文献   

10.
新开路胡同71号,是薄熙来一家在北京的住所。自庭审曝光后,胡同便热闹起来,逛完东单顺道参观"旧居",成了时髦线路。慕名前来的人络绎不绝,彼此间心照不宣——"这是那谁家吗?""对,就是他家的。"胡同是老北京的传统样式。众多外来人员租住于此,他们自嘲地称为距繁华最近的棚户区。这里原本一些规整的四合院被几户甚至十几户家庭分割,又被无数私自搭建的隔  相似文献   

11.
<正>2010年5月1日,上海世界博览会北京馆正式开馆迎接宾客。一大早,北京馆门口就排起了长队。志愿者们面带微笑指引着各地参观者进入北京馆入口处的"历史长廊",两侧京味儿浓郁的胡同碑匾和四合院院墙立刻吸引了不少参观者拍照留念,许多人还伸出手去触摸那一块块红底白字的胡同牌,感觉着老北京的"味道"。  相似文献   

12.
徐城北 《新视野》2002,(6):78-80
北京古都风貌究竟是什么?从飞机上俯瞰北京——有城墙,有城门,有大的街或小的胡同(无论大小却都横平竖直),有高的皇宫与低的民房,它们以大小不一的“方格”呈现在古城之中……飞机在北京上空多环绕几圈,就会进一步发现——北京城有一个相对规整的“形儿”,呈“凸”字状。从东西看,当中有一条中轴线,把城市一分为二,左右大体对称。从南北看,又分成南半城与北半城,城市的中心在北边,城市的主人(皇帝、大官、富商)喜欢和习惯了“坐北朝南”。作为传统的都城格局,它最初保持着在北半城中的“前朝后市”,是后来加修了南半城,…  相似文献   

13.
想像胡同     
正少年时,由于父母去遥远的"五七"干校劳动,我被送至外婆家寄居,做了几年北京胡同里的孩子。外婆家的胡同地处北京西城,胡同不长,有几个死弯。外婆的四合院是一所坐北朝南的两进院子,院落不算宽敞,院门的构造却规矩齐全,大约属屋宇式院门里的中型如意门。门框上方雕着"福""寿"的门簪,垂吊在门扇上用做敲门之用的黄铜门钹,以及迎门的青砖影壁和大门两侧各占一边的石  相似文献   

14.
北京城里,有一条颇富诗情画意的胡同——百花深处。据《北京琐闻录》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有对张氏夫妇在新街口南边的一块土地上,种植牡丹、芍药、荷藕等,文人墨客纷纷来赏花、赋诗,于是有了"百花深处"这个美名。  相似文献   

15.
北京城前门脚下的西河沿三富胡同,在一家毫不起眼的小眼镜店里,却有一名在我国眼镜界中名声显赫的验光配镜专家——蔡登元。 蔡登元先生出身于制眼镜世家,父亲蔡盛之是京城老字号——大明眼镜店的创始人之一。蔡登元十几岁开始学验光配镜,25  相似文献   

16.
正拥有丰厚"绿色资本"的贵州,正成为越来越多国内外游客向往的心灵栖息地。"被荔波小七孔特有的魅力所折服。这是一个绿色世界,一处世外桃源,一幅天然画卷!"来自北京的网友"飘乐岁月"在他的游记里这样写道。7天时间,他游历了贵州的荔波大小七孔景区、西江千户苗寨、梵净山以及镇远古城,留下3万字游记、400张照片。他说,在贵州找到了"诗和远方"。  相似文献   

17.
董斌 《北京党史》2014,(4):45-47
正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经过60多年的建设,北京成为一座保有古都风貌的现代化大城市。这期间也经历过几次大的冲击和破坏。一、和平解放使北平古城得以比较完整地保留北京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60多年建都史,地面、地下文物古迹浩若烟海,历史遗存举目皆是。尤其是旧城格局对称严谨,古建筑群气势磅礴,被称之为"举世无匹的杰作"。  相似文献   

18.
正办学王平叔投师心切,从川北南充中学辞职后向北出发,一意孤行。而北京崇文门缨子胡同的梁漱溟又广撒英雄帖,招徒心切,两人一拍即合。王平叔不但自己去了北京,还"裹挟"了几个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的同学。1976年,83岁的梁漱溟在《略记当年师友会合之缘》一文中,忆及当年门下弟子时,对王平叔尤为推重:平叔毕业于四川高师,……决心从游于我……张俶知、钟伯良、刘砚僧等姓名,盖皆平叔在高师同学友好,有动于平叔之风,亦先后北来从我,……惜伯良、砚僧故去均早。一似均不足四十岁。而平叔之故(1940年)亦只四十二三岁而已。平叔在  相似文献   

19.
<正>北京李大钊故居坐落于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钊及家人在此居住近4年,这是他在故乡之外与家人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北京李大钊故居坚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传承李大钊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引导广大党员不忘初心,铭记先辈奋斗路。西城区文华胡同是一条东西向的胡同,北京李大钊故居就坐落在胡同东段深处。推门而进,李大钊半身铜像矗立其间,庄严凝重。故居院内,  相似文献   

20.
正对自小生活在北京的人来说,胡同里的叫卖声是无法抹去的记忆。老北京叫卖也称"市声",俗称"吆喝",是旧时京城的商贩为招揽生意、推销商品和出卖手艺,在街头巷尾口头创唱的一种叫卖调。老北京的叫卖在明代已有记载,至晚清和民国发展到鼎盛时期,五行八作均积累了众多的叫卖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