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魏荣  魏婷 《学理论》2012,(26):38-39
亲子关系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亲子冲突是亲子关系中的核心问题,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变迁,目前我国部分家庭亲子之间的矛盾不断增加,亲子冲突加剧的现象日趋凸显。探究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形成的重要因素及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亲子关系,对改善亲子关系、促进青少年健全人格发展有现实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流动青少年的亲子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亲子沟通问题。小组工作方法对于帮助改善流动青少年的亲子关系、帮助其家长提高与子女沟通的技巧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效果。介绍小组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亲子沟通的实践背景,分析流动青少年亲子沟通小组的实践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效果评估和检讨反思。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6,(12)
亲子关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对儿童的各方面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语言发展、人格形成、社会人际关系等发展具有很大的益处。而亲子互动作为父母与儿童之间沟通交流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对亲子关系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现如今,80后父母已成为幼儿园家长的主体,80后家庭亲子互动的状况及问题也亟待了解和解决。本文采用问卷法向250位80后家长发放问卷以调查80后父母亲子互动的现状,并辅以观察法针对两个80后家庭进行为期两周的观察以研究亲子互动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亲子阅读可以帮助孩子构建比较完善的阅读体系,加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亲子阅读在亲子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应做到:亲子阅读要加大父亲角色的投入力度;家长要积极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亲子阅读过程中注重方法方法。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20,(7)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介的使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对H省网络环境下亲子关系的抽样调查,文章从青少年及家长网络使用的时间、内容、隐性疏离的感知度、网络亲子沟通的利用率四个维度,探讨网络媒介使用与亲子隐性疏离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亲子隐性疏离较为普遍存在于家庭之中,但双方对其的感知程度较低;网络媒介的使用有年轻化和广泛化的特征,功能以娱乐为主;网络亲子沟通形式多样且便捷,但是其有效沟通利用率较低,网络媒介使用与亲子隐性疏离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探索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促使青少年全面成长,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方面。在当前学校教育工作中,存在看重知识、轻品德,重高中轻初中的倾向,在初中教育中,多数教育工作者又感到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困难很大,有的甚至束手无策。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我们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对初中生心理特征的正确认识,特别是对影响初中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缺乏科学认识和引导。本文试就这方面的问题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学业冲突是中国青少年与父母之间最常发生的一类亲子冲突。基于社会认知领域理论,使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青少年在成绩冲突、日常学习冲突以及间接学业冲突中的不同判断及其对解决策略和解决结果的影响,描述青少年视角中学业亲子冲突的具体过程。研究发现,青少年对成绩冲突事件的道德判断促使青少年采用顺从性的解决策略,解决结果为顺从父母主张;在日常学习冲突中,青少年的判断同时包含个人判断和道德或习俗判断,道德或习俗判断驱动青少年使用顺从性的冲突解决策略,形成顺从父母主张的解决结果;青少年对间接学业冲突的个人判断则使青少年采用多种冲突解决策略并最终实现自我主张。  相似文献   

8.
刘媛媛 《学理论》2009,(5):172-173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亲子之间的影响绝不是单向的,双向影响的趋向越发突出,这是历史的必然。在这种具有新特点的亲子关系下.如果把握得好处理得当将会使未成年人的家庭道德教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20,(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下网络媒介的广泛使用,使得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在悄然地发生着疏远的变化。本文选取调查过程中最具典型性的小王一家的案例,运用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通过打破旧的系统平衡及家庭的重新建构等介入方法,帮助小王一家完善家庭结构,改变家庭规则,缓和亲子关系,使网络环境下亲子隐性疏离的状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北京市西城区553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引进"父母冲突儿童知觉量表",考察儿童知觉到的父母冲突对研究对象电子游戏使用的影响情况,并通过父母冲突对研究对象所知觉的父母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的影响来考察其对研究对象电子游戏使用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年基线数据,从亲子互动类型角度,使用多层线性回归,分样本框探讨了基础教育阶段7年级和9年级学生教育期望影响因素的异质性问题。研究发现:传统型亲子互动仅在全国样本中影响显著,在上海样本框和流动人口比例较高的县地区样本框中不显著,消费型亲子互动在所有样本框中均不存在显著影响;以家庭藏书量和父母受教育程度为代表的家庭文化资本对学生教育期望影响显著,在不同样本框之间不存在异质性;以教师本科比为代表的学校资源变量对学生教育期望影响显著,特别是在教育资源分布差异度高的地区,影响最为显著。基础教育资源的配置以及家庭亲子关系政策的完善需要考虑地区的异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亲子关系对城市核心家庭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亲子关系的状况、探究影响亲子关系融洽的因素,对提高婚姻质量,进而促进和谐家庭的构建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加强高职学院德育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规范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青少年思想品德的过程。新形势下,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对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  相似文献   

14.
京港青少年心理健康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运用普通精神健康问卷 (GHQ)及自尊量表 (SES) ,分别调查了北京 ( 1 92 2人 )和香港 ( 1 1 49人 )初一和高一学生的心理健康及自尊水平 ,并对两地青少年心理健康及自尊水平作了初步的分析和比较 ,并从北京与香港两项调查中的高分组和低分组各抽取 6名 ,共 2 4名学生进行个别访谈。研究结果表明 ,北京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自尊水平好于香港青少年 ,两地男生的心理健康和自尊水平均好于女生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和自尊水平均好于初中生。深入访谈发现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父母的教养态度、学校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同伴群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继发性学习障碍是指非能力因素导致的学习困难.据研究,家庭、亲子关系对儿童继发性学习障碍的形成和影响有直接关系.本文通过家庭、亲子关系对儿童继发性学习障碍的形成和影响进行了分析,以提高家长的防范意识,通过采取适当的策略和方法,预防儿童继发性学习障碍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23)
对广西621名初中生用《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调查发现:初中生整体生活满意度为中等偏上;女生对友谊的满意度显著高于男生;初三生活满意度最低,初二是生活满意度变化的重要时期;独生、非单亲家庭学生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初中生对友谊、环境的满意度显著低于非留守学生;乡镇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城市学生。建议加强对初中生的学业、人际关系辅导,重视初二到初三这个生活满意度变化的关键期,密切家校合作,关注单亲或留守家庭的学生,丰富其课余生活。  相似文献   

17.
孙杰 《学理论》2013,(33):351-353
社会学家涂尔干以社会学观点和研究方法对道德行为进行独特的视角分析,把道德作为社会事实来研究,并提出道德三要素,即纪律精神,对社会群体的依恋和自律精神。当前,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备受社会关注,此次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结合涂尔干道德三要素对大学生道德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大学生道德行为方面的不足,提出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建设提出建议,以期提高大学生整体的道德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18.
人格作为人最内涵的要素与犯罪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未成年人处于塑造人格的重要时期,通过对青少年犯罪行为产生的人格因素分析,一是反社会意识对犯罪的影响;二是人格障碍的影响;三是家庭对青少年人格的影响等等,强调爱的教育对青少年良好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董方光 《学理论》2010,(10):120-121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青少年网络成瘾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现象,影响了许多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对青少年网络成瘾产生的心理后果进行探究,分析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带来的负面后果,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感知到的社会支持量表"、"亲子交流量表"及自编问卷,本研究抽取中国南方一所大学的68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获取了有关大学生专业及非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相关信息。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求助的对象主要包括心理咨询师、父母及同伴;男生比女生更多求助于专业心理健康人士;亲子交流与感知到的家庭支持对大学生的专业求助(求助于咨询师)及非专业求助(求助于父母与同伴)都有显著影响;高水平的家庭支持会预测更多求助于父母的行为;当家庭支持不足时,学生会更多转向求助于同伴。研究表明,大学生更倾向于求助于非专业人士(家庭和同伴);家庭在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