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20世纪末的联合国“千年论坛”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号召21世纪的人们:到2500多年前的中国“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是中国儒学文化的开宗鼻祖,儒学的精华和核心在于“中和”,强调“和谐”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谐”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政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只有达到“和谐”的境界,天地才能各安其位。万物才能生长发育,社会才能安定祥和。儒家的“和谐”观。既包含了为人处世的方法,也包含着社会道德、人类道德、宇宙道德的原则。孔子最为推崇的上古圣帝和人格偶像是舜帝,孔子和孟子的“和谐”思想是从舜帝那里推演而来的,舜帝是上古和谐社会的首倡者和践行者。舜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学而篇》)的社会主张,这里的“和”就是和谐的意思.亦即中和两者之间不和谐的地方.使相互关系能和平相处、均衡发展:儒家把中庸思想看作是最高的道德.其中“和为贵”的思想就成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民族关系、社会关系的传统原则.  相似文献   

3.
现代新儒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现代新儒学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接续儒家道统、复兴儒学为己任,力图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和本位来吸纳、融合西学,寻求中国社会出路的一种文化思潮。现代新儒学之所以新,是相对于孔子创立的儒学和宋明理学而言的。作为中国文化奠基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孔子通过倡导“仁”即人之道德理性,充实中国文化传统的生命,从而创立了儒学。孔子之后,儒学不断发展。到战国时代,经孟子、荀子等人的推展,儒学成为显学之一。至西汉时期,经董仲舒的提倡,汉武帝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儒学由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此后,魏晋…  相似文献   

4.
杨柳 《世纪桥》2009,(3):81-82
尧帝“允执厥中”的思想成为后人治国齐家的万事法则。舜帝运用“和”道于实践中,实现了“柔远能迩,蛮夷率服”的目标。“中和”观继承发展了尧舜二帝的思想精髓,成为中国哲学的终极目标以及和谐人心与世间万物的“独知”。“中和”之道以其开放的心态、纳物共存互补之源流,为解决新世界背景下的新问题,提供了普世性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5.
感悟和谐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谐”两字原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后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周礼》中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可以这样说,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孔颜乐处”所体现的精神实质,就是孔子的心灵和谐思想。这一和谐思想内在包含“里仁为美”的和谐价值观、将和谐理念贯彻于人伦日用的好学不厌精神、乐而忘忧的和谐境界三个环节。就心灵和谐的价值取向而言,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就人生境界而言,是道德与审美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思想 ,构成了中国传统法文化的主题 ,这一主题的具体表现就是儒家传统“德治”思想。一儒家传统“德治”思想 ,是儒家法律思想最高原则的体现。儒家所强调的“德治” ,其基本含义是“以德治理” ;其根本出发点是对人的尊重 ,对人性的信赖 ;其基本用心是力图以每个人的内在道德融合彼此间的关系 ,实现人伦社会的和谐 ,从而达到国家的治理和稳定。儒家一向重视人伦关系的和谐 ,崇尚人伦和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在《论语》中 ,孔子反复讲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人伦关系 ,要求做到“臣…  相似文献   

8.
和谐的观念古已有之:孔子所言的"至中和",惠施宣扬的"祀爱万物,天地一体",张载主张的"天人和一"等.和谐的社会状态也是人类长久以来所憧憬的理想社会状态.未来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既稳定有序又充满活力的社会.  相似文献   

9.
骞叔 《前线》2005,(10)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话讲到一个重要的问题:人的喜怒哀乐之情与中和的关系。所谓中,就是适度,无过无不及。只有适度,才能和谐;中是和的前提和条件。所以和又称中和;和为贵也可说是中和为贵。而中和的达到,与喜怒哀乐之情的恰当表达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人的一切行为,都出于情,而情是性的表现。《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说“,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人都有喜怒哀悲之气…  相似文献   

10.
怎样认识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先哲们很早就提出并探讨了“和”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诸如“中和”、“合和”、“协和”等一些重要概念。所谓“和”,包含有协调、和谐、适中、调和之意,在内涵上最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和谐”一词。一西周后期,在周太史史伯与郑桓公之间讨论周室危机的对话中,  相似文献   

11.
《中庸》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朱熹《中庸章句》对此做了充分的说明,其中包含了生态在于人心的思想。这种强调通过人的心性修养,回复本之于天地生物之心的“爱物之心”,“生态之心”,以实现既能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满足人的生存、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就是朱熹学术思想中所蕴含的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12.
儒家文化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汉以后,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离开儒家文化,中国文化便无从谈起。1999年10月,李瑞环同志在接见“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代表时指出,儒学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我们说话、做事逃不掉儒学的影响,你想不用也不行。李瑞环同志的讲话高度肯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历史地位和它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胡希伟 《新视野》2007,(3):47-51
文章首先肯定了牟宗三先生在《政道与治道》一书中提出的“新外王”问题,即怎样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现代化转换,使其与科学和民主接轨。文章认为,牟宗三先生之所以未能实现这一转换,是因为他沿袭了传统儒学“内圣外王”的思想,并将道德和政治的关系问题视为政治哲学的核心。政治与道德分属不同的领域,而政治哲学的核心或研究对象是制度和法律。就此而言,传统儒家政治哲学并非与科学民主之径相悖,其表现就是包含在《礼记·礼运》中的“外圣内王”思想,即以大同社会的理想作为政治制度设计的范导性原则,而以小康社会的现实经验作为可行的制度安排。文章指出,沿着这一逻辑思路,借助于“新制度儒学”强调制度建设重要性的成果,就可以成为实现传统儒学现代化转化的具体途径,即通过制度和法律建设等程序正义手段,把民主宪政思想引入儒学实现社会的实质正义,而传统儒学又为政治哲学的制度建设提供了不同于西方个人主义原则的大同理想、社会正义和集体利益至上的超越性原则。  相似文献   

14.
见贤思齐     
高占祥 《共产党人》2005,(23):20-20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 中国历史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主导,儒家哲学追求的是道德完善,是怎样致力做人。“见贤思齐”,便是古人强调的一种修身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古代“中和”思想与现代艺术美周波产生于先秦时代的“中和”思想,既是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和哲学方法论,同时又是一种美学原则。例如孔子首倡“中庸”(即“中和”之意)并把它看作至高无上的道德境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礼记·中庸》则进...  相似文献   

16.
彭永捷 《前线》2014,(10):41-42
儒学这一古老的思想传统,在历史上总是不断获得新的理论形态,总是不断演变为一代又一代的新儒学,儒学在当代也依然会找到适宜的出场路径,从而获得儒学的新形态,将儒家的义理、价值和原则,合理转化为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准则和价值观。 相对于先秦的经典儒学,其后每一代的儒学都是新儒学。一种完善的新儒学,必然是按照孔子所重视的“仁”与“礼”两个方面展开:前者要对作为儒家核心义理的“仁”作出新的论证,使新儒学表现为阐释和论证儒家仁义思想的新仁学;后者要对实现“仁”的社会方式给出安排,使新儒学表现为落实于现实生活的新礼学。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崇道”、“尚和”的文化,其终极目标是万物的和谐。中国古代对“和谐”的理解是科学的、辩证的。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为社会和谐做出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周易》最后一卦《未济》卦,充分体现了《周易》:“生生之谓易”(《系辞上》),“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辞下》)的基本思想。阐明了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进化的系统,是一个大化流行的过程。 关于《未济》卦,历代哲人都有深刻的阐述。孔子在《序卦传》首句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末句说:“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把六十四卦作为一个体系来对待。这里给  相似文献   

19.
一、“自我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心理基础 《辞海》上说:和谐,即协调之意。《老子·四十二章》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和”是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而提出的,有和谐、平衡之意。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就作出了关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论断。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这个整体是由各个部分“和谐”而集成的。这里的部分可以理解为:个人和谐、家庭和谐、单位和谐、  相似文献   

20.
孔子“思无邪”的诗论思想对中国古代的诗论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思无邪”大致是指纯正和中和的思想 ,它主要限制文学中叙男女之情和抒社会怨愤这两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