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世界遗产是一个十分宝贵的旅游品牌资源 ,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正确处理开发建设与资源保护的关系 ,发展旅游与维护生态的关系、保持世界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应成为遗产地政府和人民的共识。  相似文献   

2.
《求知》2001,(6):39-39
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美学、考古、科学、文化人类学或人类学价值的古迹、建筑群和遗址;自然遗产是指突出的自然、生态和地理结构,濒危动植物品种的生态环境,以及具有科学、保存或美学价值的地区。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第十七届大会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目前全世界已有152个国家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共有552项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建设与产业工人权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本质要求。协调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社会既充满生机和活力,又保持稳定和团结,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其中创造一个有效的社会对话机制,积极维护好产业工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产业工人的地位及其评价  相似文献   

4.
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正视当前时期我国文化建设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有效办法,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论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进行引导,使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得以确立。因此,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社会与妇女权益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家庭这个社会的细胞,而妇女从中发挥的作用如何,直接影响到家庭的稳定幸福,进而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所以文章着重探讨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妇女权益保障。文章首先从和谐社会与妇女权益的内涵出发,认为妇女权益就是妇女依照我国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所享有的自己可以这样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以及因行使该权利所带来的任何利益,目前我国无论从立法上还是具体实践上,妇女权益都得到了较大程度和较大范围的保护。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既得利益重组,女性与社会的冲突和矛盾不断涌现,侵害妇女权益的现象也经常发生,由此文章探讨了妇女权益保护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影响。最后文章还提出了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实现妇女权益的途径主要有:1.健全有关妇女权益保障立法;2.加强法律宣传,增强妇女的权利意识;3.提高妇女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7.
浅析和谐社会与公民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瑞平 《学理论》2011,(10):322-323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道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8.
论美育教育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教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人的感情,使人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使人的感性力量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的教育;是人类认识世界,并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的一种手段;是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提高全民族的身心素质、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统一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中,只有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才能逐步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认识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是当前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构想。  相似文献   

11.
宋衍涛 《理论导刊》2006,(12):50-5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社会、法治社会、科学社会,它能够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主导不是统治,而主要是为社会和谐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2.
聂洪涛 《理论导刊》2006,(11):10-12
作为一国根本大法的宪法,应是民主、法治、人权这些核心精神的集中体现,也为其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保障宪法实施,实现宪法秩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张勤 《行政论坛》2007,(4):68-71
现代政府对新生的公民组织来说,依然是处于强势地位,政府的侵权行为不仅侵害了公民的利益及其对政府的认同,它还动摇了政府自身的合法统治基础。实现政府管理的科学化、社会管理的法制化和人民生活的民主化,必须首先实现政府和公民的理性博弈。为了使公民社会组织得到健康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中国的公民社会组织必须重视并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一方面,要防止成为政府的附庸;另一方面要防止与政府产生不必要的对立。公民社会组织应当通过正规的与非正规的渠道,与政府及其领导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积极寻求政府的理解与支持,建立公民社会与政府、市场共生共强机制。民主体制下唯一良好的权力配置就是强社会与强政府共存;在这种格局下,政府有能力高效地工作,公民社会也足够强大以防止政府权力过度扩张而侵犯公民权利;双方中任何一方的弱小,都会产生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生态伦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锋 《理论导刊》2006,(10):32-34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此,应全面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握自然对人的价值,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保障。  相似文献   

15.
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政府信用失范是政府信用缺失、信用贫困、信用滥用、信用危机的统称,政府信用失范将会造成政府失效乃至政府失败。因此,要提高政府信用,必须重视政府的信用意识,做到依法行政,言出有据、言而有信。同时,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在目前政府主导形态下,政府信用的提高和信用危机的克服主要仰赖于政府的行为自主性即政府自觉。  相似文献   

16.
陈玉林 《学理论》2012,(7):21-22
目前区域差距已经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规划。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域和谐。区域和谐,不仅包括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协调发展,也包括区域内经济和环保等问题的协调发展。构建区域和谐,区域经济发展应当与环境保护同步。以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污染转移为研究点,试图构建一个可行的区域和谐社会的环境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7.
论公民道德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伦理学上的努力就是进行公共道德的建设.而在今日,中国公共道德的最主要体现形式就是公民道德,所以,应当加强公民道德的建设.公民道德不同于传统的私人道德,它可以唤起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感,培育我们社会的共识和交往理性,为和谐社会的建立铺垫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念变革和丰富的必然性:形成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新目标的理念,推进社会和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发展目的的理念,通过人际关系的和谐来追求社会稳定的理念,多元化的社会管理理念,以及和谐世界的理念,等等。这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调整和细化提出了必要性:在功能定位上,从立足于教育改造人转向立足于尊重激励人;在方向上,通过整合和引领多样性的思想文化,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在价值取向上,体现党性原则和以人为本的统一,促进党的意识形态的“目的因”向公民精神的“动力因”的渗透;在对象上,注意区分不同层次,集中力量抓好重点群体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内容上,大力加强国家意识、生命意识、诚信意识、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意识、有序政治参与意识为重要内容的公民教育;在语言上,摈除不适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旧范畴,赋予已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概念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赵静  韩华 《理论导刊》2007,1(3):12-14
党的执政伦理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加强党的执政伦理建设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证,奠定道德基石和社会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诉求。针对目前执政伦理方面存在的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在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中,应深刻把握党的执政理念的伦理意蕴,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牢固坚持党的执政制度的伦理取向,确立公平、正义的执政制度;切实培育党员干部的道德自觉,增强执政主体的道德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