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2 毫秒
1.
单位犯罪司法解释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订后的刑法在吸收刑法修改前有关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关于单位犯罪的立法规定的基础上 ,对单位犯罪做出了系统规定。理论界、实务界对此反映不一 ,关于单位犯罪的理论问题争论不休。如可否以所有制标准区分单位犯罪 ?单位犯罪主体是单位组织 ,还是单位和自然人的联合体 ?对单位犯罪的处罚究竟是实行单罚制还是双罚制等等。上述争论影响到司法实践中对单位犯罪的认定和处理。其中 ,因为刑法总则中采用“单位”这个外延宽泛的概念 ,立法草稿中也没有对此概念加以解释和说明 ,造成司法过程中认定的困难。因而 ,对“单位”的理解就成为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2.
美国司法管理委员会将组织犯罪看作是"企图在美国人民和他们政府的控制之外从事活动的群体"。本文简要的介绍和分析了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历史沿革,并提出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3.
贺卫方在法学界素有“演说家”和“语言大师”之称。“改革司法改革”就是他创造的众多的流行词汇之一。在这个拗口但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语句中,我们还能体会出中国的司法体制改革在磨难中艰难前行的悲凉意味。司法体制改革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2003年的“两会”期间,更是有近百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呼吁“成立国家司法体制改革委员会”,组织领导和整体推进全国的司法体制改革。有专家评论说,“摸着石头过河”曾是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经典方式,但这种渐进式的改革思路却无法适用于司法改革领域。司法的统一性是任何情况下…  相似文献   

4.
美国费城近来出现了一个挽救青少年犯罪组织,名叫“福拉卡·法塔赫”、是一个私人组织,受到了里根总统的赞扬。福拉卡·法塔赫原是一家黑人杂志的女编辑,她对费城近年来涌现到处为非作歹的许多“恶少帮”非常反感,后来发现自己16岁的儿子洛宾也参  相似文献   

5.
理解法益与行为规范的关系,不仅应静态地确定两个概念的基本语义,还应动态地(亦即按照辩证逻辑和司法逻辑)研究其基本用法.理解法律是以区分法益与行为规范为语言前提的.法益与行为规范的相互统一,不是谁统一谁,而是两者辩证统一于犯罪概念之中.贬斥规范的法益论和贬斥法益的规范论都是片面的.法益与行为规范都具有社会客观性,把行为规范予以立法意志化理解是不对的.只要意识到在司法过程中控、辩、审的相互关系具有正、反、合的辩证性,就不难理解法益具有“正”的司法功能,规范具有“反”的司法功能.而在法官那里,说犯罪是违反规范的法益侵犯行为,与说犯罪是侵犯法益的规范违反行为,都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6.
克林顿将美国带入了131年来前所未有的宪法之审,在全世界面前演绎了完整的宪法审判程序。此次弹劾程序的完成,为美国宪法留下了一个完整的全面的总统弹劾审判案例;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个多世纪美国宪法发展所遗留下来的弹劾审判空白。1998年8月17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发表电视讲话,以“不妥的关系”为词承认与前白宫雇员莱文斯基有好外情。这使源于1979年白水门案”的克林顿丑闻达到了一个高潮,随之而来,“弹劾”这个美国宪法第二章第四条的条款:’‘美国总统、副总统和其他民事官员,因被确认具有叛国、受贿和其他严重犯罪及错误行为,…  相似文献   

7.
蔡军 《人民检察》2023,(4):18-23
信息网络型有组织犯罪包括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实施的有组织犯罪和纯粹线上模式实施的有组织犯罪两种形态。与传统的有组织犯罪不同,信息网络型有组织犯罪在组织形式、犯罪手段、行为模式、危害后果等方面均呈现“进化”和“异化”的新特点。关于信息网络型有组织犯罪的认定标准,有关法律、司法解释以及司法规范性文件已经进行了系列探索。反有组织犯罪法起草过程中对于信息网络型有组织犯罪的表述变化,反映出社会各界对于该类犯罪认识观念上的差异。相较于既有法律及司法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反有组织犯罪法第23条的两款规定更具前瞻性和包容性,为广义信息网络型有组织犯罪的认定提供了法律规范依据。  相似文献   

8.
犯罪概念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犯罪概念理论经历了从形式的概念到实质的概念,又从实质的概念到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概念,再从统一的概念到形式与实质相分裂的概念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成为刑法学的一大困惑。在这个问题上,外国刑法学最终走向了不可知论,而中国刑法学则滑向了形而上学唯物论。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原因在于到目前为止,中外刑法学都只是孤立、片面、静止地研究犯罪概念,不了解概念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发展。犯罪概念是由先于刑法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刑法的任务不在于解决犯罪概念问题,而在于运用已先于自己而存在的犯罪概念来作出判断。刑事司法的任务是在刑法判断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推理。犯罪概念的形成、运用犯罪概念所进行的刑法判断、以及运用犯罪概念和刑法判断所进行的刑事司法推理,是犯罪概念运动的一个完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犯罪作为一个概念它是统一的,不存在形式概念与实质概念之分,也不存在立法概念与司法概念之分。  相似文献   

9.
金融诈骗罪的主观故意存在着“直接故意说”、“双重故意说”、“司法推定说”。“直接故意说”和“双重故意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而“司法推定说”则不违背刑法理论,又有利于惩治金融诈骗犯罪。但从长远角度看,为了保障人权,“司法推定说”应严格限制适用。建议修改刑法,将金融欺诈犯罪区别为两种情形:骗取财物型诈骗和虚假陈述型欺诈。前者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目的犯;后者以非法占用为目的,是行为犯。  相似文献   

10.
美国惩治有组织犯罪的理论与实践,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发展,在观念上已趋至理性,法治运行效果显著。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停留于对相关立法规范的分析比较层面。本文通过研究表明:美国惩治有组织犯罪的刑事法治发展,从形式与立法上看,体现为其有组织犯罪的概念构建从狭义演变为广义;从机制及本质上说,历经法治实践中的曲折和认识观念上的反思,社会主流对有组织犯罪的演变规律、现实特征和特殊危害的认识到位是其关键原因和实质内容。上述要领,对于我国打击正处于活跃期的有组织犯罪,在观念反思和对策构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洗钱浊流     
《法治与社会》2006,(8):4-6
上世纪20年代,美国芝加哥。以阿里·卡彭为首的黑帮组织称霸一方。为了掩饰通过赌博、走私、勒索等“赚取”的暴利,该黑帮“财务总管”开办了一家洗衣店,每天歇业后计算当日洗衣收入时,将黑钱混入其中,再向税务部门申报纳税,税后所得则摇身变成了合法收入。 洗衣店中隐藏的黑色秘密,衍生出了一个新的犯罪名词——“洗钱”。相对于这个极为形象的洗钱故事,犯罪学意义上的洗钱概念是:采用各种手段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和性质,以使犯罪所得表面合法化。 洗钱,这一起源于芝加哥黑帮洗衣店的犯罪新词,在短短数十年时间里,已蔓延成侵蚀世界的犯罪浊流。  相似文献   

12.
有组织犯罪概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有组织犯罪已构成对社会极为严重的威胁。何为“有组织犯罪”?国内外学者纷纷探讨、各抒己见,然而迄今在世界范围内尚无精确、统一的定义。本文在评析国内外学者对有组织犯罪概念界定的不同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刑事立法的有关规定和司法实践中各种有组织犯罪活动的实际情况,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视角,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对有组织犯罪的概念进行了全新的界定,认为有组织犯罪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基本目标,采取暴力和贿赂为主要手段,具有组织机构的层次性、组织功能的分解协调性、组织指令的规范性和组织成员的稳定性,组织形成由低到高的有序性,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组织整体系统  相似文献   

13.
“追缴”“没收”和“没收财产”在我国刑法中是三个不同的法律概念.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司法工作者往往对这三个概念混淆不清,有的甚至在法律文书中也不加区别.如:有的法律文书中把本应“追缴”的财物,写为“没收”;有的则把本应“没收”的物品,写为“追缴”;更有甚者,则把本应对被告判处“没收财产”这一附加刑的,却以赃款赃物已经没收为由,不予判处,从而放纵了犯罪.从表面现象上看,“追缴”、“没收”和“没收财产”都是把与犯罪分子有关的  相似文献   

14.
流氓团伙犯罪,是一种危害性极大、情况十分复杂的常见犯罪形式;也是当前必须严厉打击的重点。因此,研究流氓团伙的概念及其犯罪的认定与量刑,对开展法学理论研究和指导司法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下面谈谈我们的粗浅看法,与同行们共同探讨。“流氓团伙”的概念含义“流氓团伙”的概念含义,目前在法学界和司法界中,认识不一,解释各异。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一) 流氓团伙就是流氓集团;(二) 流氓团伙是介于一般共同犯罪和  相似文献   

15.
论单位犯罪中“单位整体意志”及其司法认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单位是一个异于自然人主体的法律行为主体,对其行为的界定应反映出单位作为社会组织体独特的特征来。诚如美国学者赖斯所言:“要理解法人的不法行为,首先要停止把法人类推为人的作法,而按照法人的本来面目,即一个复杂的组织体来分析法人的行为。”单位意志的认定应成为认定单位犯罪的核心,而“经单位集体讨论或单位负责人决定”也是许多单位形成和体现单位整体意志的重要途弪,但正如有学者批评道:这种认定方法既不符合现实社会中单位犯罪的实际情况,不足以概括所有情况,而且有扩大或缩小单位负刑事责任的范围之虞,因而不利于划清单位代表或机关或员的犯罪和单位自身的犯罪,并认为这种理解是将单位实际上看作自然人附属物而没有考虑单位自身的产物。基于此,本文主要讨论单位犯罪中的“单位意志”及其司法认定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有关论述犯罪情节方面的文章,虽所见无几,但从仅有的几篇文章看,也不乏有真知灼见的独到主张。然而,就当前来说,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司法实践中,对犯罪情节仍存在着某些模糊认识。许多人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往往混淆了犯罪情节与刑法中的情节的界限,把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等同起来。如有人认为,“刑法中的情节就是犯罪过程中和犯罪环境里的某些因素或某些环节。”(见《法学季刊》一九八四年第一期)我们姑且不谈这个定义的其它方面是否科学,单就它把刑法中的情节局限在犯罪过程和犯罪环境这一点来说,就无法区分出它与犯罪情节的不同。你刊一九八四年第五期刊登的王希仁同志的《论犯罪情节》一文,(下称《王文》)对犯罪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福州地区涉枪和偷私渡案件不断增多,边打边冒、屡禁不止,构成一种特殊的都市治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该地区的有组织犯罪活动活跃,发展较快,该犯罪活动在加大刑事犯罪破坏性的同时,也增强了与司法打击的对抗性。因此,加快认识、了解有组织犯罪的特点、规律,增强打击力度已是十分紧迫的任务。关于有组织犯罪的理论简述有组织犯罪是共同犯罪的特殊形式。我国关于有组织犯罪的法律概念即体现在新《刑法》总则中关于“犯罪集团”的定义中,在这里有组织犯罪等同于集团犯罪。它实际上是涵盖了一般有组织犯罪(一般犯罪集团)和黑社会犯罪(公司化犯罪集团)两个等级的共同犯罪形式。按共同犯罪发展的递进顺序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快速发展与犯罪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法律制度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香港中文大学法律学院与社会学系合办、港美中心和崇基学院赞助的“中国社会的犯罪、法律与司法———全球化挑战及本土回应”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3月16日至18日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探讨中国刑事司法制度在全球化挑战下的改革之路。除香港本地学人之外,会议出席者还包括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地区、美国、澳洲与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优秀学者,其中有前美国司法学学会会长费克诺尔教授、在有组织犯罪领域声名卓著的美国罗格斯大学司法学专家陈国霖教授、澳大利亚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新闻媒体关于黑社会的报道呈现出一种比较混乱的局面,一些专家、学者,包括新闻工作者对这个概念没有明确的认识,某些报道甚至把一些从事小偷小摸的团伙组织,或根本没有正规组织却实施了比较严重的犯罪行为的组织或个人称为非典型的黑社会性质犯罪,动辄出现数百上千个黑社会组织的报告。媒体极为悬殊的关于黑社会的报道还得回到“什么是黑社会”这个“原问题”上来,我们根据我国现有的《刑法》第294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有关法律条文,对我国目前出现的几个较大、较有影响的犯罪团伙进行分析,通过直观的案例进一步说明黑社会组织应该具备的特点,从而厘清我国目前被“黑化”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20.
1998年6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中国西安邂逅一名七岁的中国小女孩。“你很想看见我,是吗?”“是的,因为你是美国总统”。“你知道美国总统是干什么的吗?”“美国总统是管美国人民的”。“唔,……应该说是美国人民管美国总统”。这段对话最先刊载于《女友》杂志1999年第1期,后又经许多传媒传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克林顿对这名七岁小女孩说“是美国人民管美国总统”之时,我看不象是资产阶级政治家在公众场合刻意说出些言不由衷的话来做“政治秀”,而应当或多或少是他当时内心的真实感受,或许就是不经意之间向一名中国小女孩吐吐苦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