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政法学刊》2019,(2):98-108
我国民事执行权配置经历了从"审执合一"到"审执分离"的发展过程,但在现有"审执分离"模式下,我国执行权配置模式正面临公正和效率双重困境的考验。目前我国存在的基于法院内部机构的横向探索模式和基于上下级法院的纵向探索模式并不能有效解决我国"审执分离"模式下的执行问题,且其本身也面临制度逻辑矛盾与违背法律规定等问题。"立审执"一体化的制度探索是在不突破现有"审执分离"的现状下,将审判团队和执行团队两者进行制度功能的衔接和整合,将可能涉及的执行"因子"渗透进立案、审判和执行的各个环节,充分实现审判与执行的有效恰接,从而达到对"执行难"问题的破解。江阴法院的"立审执"一体化的探索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院长要真正把执行工作抓在手王国安一、正确认识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把执行工作摆上重要日程。“执行难”,是法院审判工作中各种矛盾的集中反映。“执行难”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法院干警“两个素质”不高的因素;又有社会执法观念淡薄,执法环境不够理想的因...  相似文献   

3.
执行工作是审判工作的一部分,但现行执行制度在法院内部和外部存在七种弊端,无论理论界,法学界,司法界投入多大精力,充其量只能是缓解“执行难”,而不能从根本上杜绝,从而有必要对现行执行制度实行重构,即确立新的执行制度。  相似文献   

4.
吴志强 《特区法坛》2002,(72):36-37
近年来,广大群众对法院“执行难”、“难执行”的问题反映日益强烈,严重的影响了法律的公正和尊严,干扰了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特别是在经济民事(债务)案件审判中的“执行难”、“难执行”更为突出。它不仅成为困扰法院的突出问题,也成为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焦点和对人民对法院工作不满意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些案件审判中的执行难问题,究其原因,其中既有法律方面的,也有政策和社会以及法院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是社会各种矛盾,各种利益在执行工作中的  相似文献   

5.
亓珉 《江淮法治》2011,(10):22-22
阳光,就字面含义而言,难与我们法院的工作联系在一起,当缀附上“司法”一词,便有了深层次的含义.赋予了新的执政、执法和管理理念。就法院而言.审判和执行是基本的两大主题工作,提倡、践行“阳光审判、阳光执行”,与由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衍生的“人本司法”理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现实和明确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6.
徐建新 《中国审判》2012,(10):82-84
综合治理执行难是各级党委、人民法院共同关注的重大社会工程。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投资的多元化,作为执行标的的财产形态和权属状况更趋复杂。因此,被执行人财产的发现与处置难是执行难中的重点。为了适应该形势,我们的执行程序也臻于精致与完善。在审执分离、裁决与实施分离的模式下,案外人异议之诉、许可执行之诉、代位析产之诉成为法院自身以审判服务执行难治理的主要途径。审理该类案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把移送到执行庭的案子称为“骨头案”。实在不假。前两年我们法院审执没有严格分立,好执行的、能执行的都在审判庭执行了,执行不了的,甚至经过多次执行也未有结果的,才移送到执行庭来。这样的案子自然就像那坚硬难啃的骨头喽!为了加强  相似文献   

8.
审判观念是指导审判人员开展审判工作的一种意识力量,也是启动法院工作改革与发展的一把钥匙。波涛汹涌的市场大潮,正在有力地推动审判人员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矫正思想上存在的偏差和误区,只有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质和内在要求的正确的审判现,才会在工作中充分运用审判职能,积极发挥保障和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应有作用。当前在审判实践中应确立以下几个观念:——各项审判并重的观念。长期以来,法院存在“重刑轻民”或“重经轻行”的现象。应当说,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海事等审判都是法院同等重要的审判工…  相似文献   

9.
法院“执行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法院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执法大环境的原因,是主客观多种因素综合制约和影响的结果。克服和解决“执行难”,除不断改进和完善审判体制,健全执行制度以外,当前重要的是首先从法院自身做起,提高对执行工作的认  相似文献   

10.
毛煜焕  罗小平 《法治研究》2014,(12):100-107
在最高法院统一的审执分立改革理念下。人民法庭的执行权大多被上收到基层法院的执行机构,人民法庭日益成为基层法院机关外的又一个审判庭。忽视人民法庭大多设置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其所面向的广大农村社区仍然处于乡土熟人社会的现实,与人民法庭制度设计的初衷和人民法庭的职能定位存在偏差,也与社会及法律活动的分工和专门化发生冲突。从审判与执行的差异性原理中,虽然可以导出执行程序的独立性和专业化要求,但在人民法庭“弱司法化”的特定语境中,可以有程度不同的多种落实样式。人民法庭呼唤一种外部审执合一、内部审执分立的协调模式,以实现审判和执行工作的相互监督、制约和相互支持、配合,提升人民法院整体工作的公信力和群众认同度,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优化。  相似文献   

11.
最近,济南市法院决定在全市两级法院广泛开展“严肃执法年”活动,并出台了十条措施,确保严肃执法。一是加强审判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对审判活动从收案到执行各个环节,以及审判用语、法律文书、诉讼档案、诉讼费收支管理、审判场所布置等,都制定出统一规范,编印下发执行。  相似文献   

12.
有相当数量的经济纠纷案件审结以后难以执行,甚至不能执行,这是近年来经济审判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也是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这直接关系到法律的严肃性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能否实现,还反映出办案质量问题,这已经引起有些法院的重视.根据他们探索的经验认为,经济纠纷案件在审理的时候,就应当考虑到执行问题,即确立审执兼顾的指导思  相似文献   

13.
搞好民事执行工作,是人民法院凭藉国家的强制力量,按照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的规定,说服当事人自动履行,或者通过强制处分财产,迫使当事人履行应尽的民事义务,以维护审判工作的严肃性和有效性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逐步健全,加强民事执行工作,对于有效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人民内部的安定团结,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就民事执行工作中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意见。 (一)关于民事执行工作和审判工作分离的问题“审执分离”还是“审执合一”,在司法实践中是经过  相似文献   

14.
岳彩领 《当代法学》2016,(3):121-129
审执分离改革的模式选择应在深入分析强制执行与审判的差异性机理基础上,结合顶层设计的内容,分析改革之目的和任务,以解决执行难为根本开展试点改革.改革的模式主要有三种:执行权彻底剥离、执行实施权单独剥离与执行权深化内分改革;其中,执行权深化内分改革成本最小,符合我国现实国情.改革应结合省以下法院人、财、物统一管理体制改革和法官员额制改革,在执行员与法官分离、执行实施权与执行裁决权分离、执行工作统一管理的“两分一统”工作机制上实现突破,渐进式稳步推进改革.  相似文献   

15.
执行案件分流的三种模式本刊记者戴建志自1991年新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法院设置专门执行机构以来,在法律上结束了过去法院“审执合一”的局面。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法院的执行案件并未全部归执行机构办理,还有相当一部分留在业务庭审判员手里。为了克服执行难,许...  相似文献   

16.
执行工作是审判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法院通过审判活动所作出的各种判决、裁定、调解付诸实施的关键环节。因此,努力做好执行工作,无疑是各级法院以“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为中心,全面开展各项审判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仅就我省各级法院执行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当前“执行难”产生的原因,作一粗浅分析,并就如何进一步搞好执行工作提出几点意见。 当前,我省各级法院执行工作总的来看是做得好  相似文献   

17.
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罪李传安,王福旭目前,在我们的审判实践中,执行难已被大家所关注,而且执行难现在已经是越来越难。在众多的难以执行的案件中,其中国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而定罪的已不在少数。但是在我们的审判实践中,对那些拒不执行法院裁判的犯罪分子予以刑...  相似文献   

18.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2003年,新任马鞍山市中级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宋志刚与领导班子成员首先明确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加快发展和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全面加强审判工作,着力解决“执行难”,积极推进法院改革,狠抓法官职业化建设,切实加强内部管理,落实司法为民措施,促进司法公正、司法  相似文献   

19.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成为司法实务界热议的话题。纵观人民法院的发展历程,审判执行工作经历了从审执合一到审执分离的变革,现今推动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必是解决执行工作中"执行难""执行乱"困境的福音。审判权与执行权相分离有利于实现从"重审轻执"到"审执并重"的意识转变。目前在我国的司  相似文献   

20.
这几年,各地法院都在想方设法解决“执行难”。于是,有的法院在执行案件中也进行了“调解”。笔者认为: ——在执行案件中不适用调解 民事诉讼中的执行,是指人民法院运用国家强制力,依法强制生效的判决书、调解书等法律文书规定的义务人履行确认的义务的行为。审判与执行是民事诉讼的两个阶段,凡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经济纠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