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论是央视推出《走基层·百姓心声》对“你幸福吗”的追问,还是对幸福指数前十城市的甄选等活动,都表现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吃饱、穿暖、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追求已经成为历史。在商品应有尽有、经济日益繁荣、文化欣欣向荣的当今社会,很多人反而被烦恼困扰,或者无暇思考和享受快乐。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伊壁鸠鲁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的著作流传下来的不多,在《马克思博士论文》《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等著作中可以看到伊壁鸠鲁关于幸福快乐的哲学思想。伊壁鸠鲁把幸福快乐和哲学联系在一起,追求宁静的状态。除恐趋善,灵魂无扰,体无痛苦是伊壁鸠鲁追求的宁静幸福。伊壁鸠鲁的幸福哲学对于当代人们的幸福追求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感悟幸福     
在短暂的人生中,每一个人都想过得美满幸福,但是又有几个人真正拥有幸福呢?其实,幸福就是一种感觉,一个让人心灵满足的感觉。 在咀嚼了36年的人生百味之后,更深切地感悟到;知足者温饱无虑便是幸事,知足者无病无灾便是福分。学会了宽以待人,也宽以待己;善待生活,善待一切美好的东西。拥有了一份平和恬淡的心态,幸福的感觉常常溢满心胸。  相似文献   

3.
游宇明 《奋斗》2009,(6):56-56
没有一个人愿意放弃幸福。追求快乐幸福的生活是人的本能,那道理,就像鲤鱼需要青草、麻雀需要谷粒一样。个人的幸福与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构成我们人生的基本目标,舍掉任何一项,一个人的生命都不完整。  相似文献   

4.
正幸福是人类的追求。它属于人的精神层面的范畴,但同时也能够表现在现实生活之中,即追求幸福的生活。那么,什么是幸福呢?苏联人曾经这样教导年轻人:"幸福,就是无私地为社会服务;就是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和思想的火花贡献给别人。"[1]同样,中国共产党党员也有自己的幸福,他们的幸福有一种特殊的属性,这种特殊的属性是一切无私行为的源泉。一、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真正幸福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幸福在人民群众的幸福里。只有人民群众获得幸福,共产党员才会真正幸福。这  相似文献   

5.
<正>《咬文嚼字》揭晓2014年十大流行语,"断舍离"位列其中,这个词源自日本家政咨询师山下英子所著《断舍离》一书,她倡导通过"做减法",收拾好自己居住的房屋,让自己处在宽敞明亮的空间,从而过简单清爽的生活,享受自由舒适的人生。在物质欲望高涨的当下,越来越多都市人将它视为一种焕然一新的生活方式。为生活做减法,减去多余的反复冗杂,减去  相似文献   

6.
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可以概括为两个哲学命题:一是“以天合天”,即依照自然的本性成就自然,安排人事,不可悖逆强行;二是“无以人灭天”,即不要以人的短视和一己之私宰割自然,肆意盲动终会受到自然的无情惩罚.面对发源于西方且长期流行的天人二分观念,面对过度生产、过度消费和以追求GDP增长为主要指标的经济发展模式,人类要想实现回归自然和向绿色生态文明的转变,还需借鉴道家哲学的第三个命题,这就是“治人事天莫若啬”,这一命题似乎在告诫人类,要安于简朴勤俭的生活,要主动放弃奢侈贪欲的追求;通过升华道德境界,激发童心、天真和精神创造力,享受简朴生活的快乐和精神创造的乐趣.  相似文献   

7.
君子三乐     
傅佩荣 《当代贵州》2013,(27):66-66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父母都健康,兄弟姐妹无灾无难,这是第一种快乐;对上无愧于天,对下无愧于人,这是第二种快乐;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教育他们,这是第三种快乐。孟子认为,无论多大的荣华富贵都比不上这三种真正的快乐。首先,父母健在,兄弟姐妹也没有灾患,那就是人生至乐了。为什么呢?因为父母在世,才能引起我们的孝顺之心;兄弟姐妹没有灾患,才能引起我们的友爱之心,  相似文献   

8.
董晖 《理论学刊》2003,(2):141-143
道家哲学的意旨在于通过探讨道的特性 ,揭示人所具有的特性 ,并由此设计、展示一条人生存发展的路径 ,借以消解各种社会纷争对人的缠绕 ,使人得到幸福安宁 ,最终达致人与道合一的境界 ,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以 ,道家哲学虽然不乏消极无为、厌世避世的表述 ,但在精神实质上应是一种“内圣”与“外王”兼备的学说。  相似文献   

9.
"孔颜乐处"一词出于周敦颐,孔子颜回所"乐"之处是儒者追求的人生理想,此语表达了儒家的人生境界所在。孔颜乐处是以道德修养为基础,以诗、礼、乐为展开的一种生活方式。"逍遥"一词出于庄子,表达的是道家的人生境界。"逍遥"是一种顺应自然的、与物无对的、无待的境界。这两种境界都是建立在人的精神追求之上,超越了人世间功名利禄的生活方式。在被物质所奴役的世界里,这两种生活方式仍然有其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钱守旺 《学习导报》2010,(13):40-40
童年不快乐,人生就不幸福。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的未来生活更有价值、更幸福。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为孩子的一生打下一个幸福的底色。把最美的童年留给孩子,让孩子享受到成长的快乐,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刘芳红 《世纪桥》2008,(2):69-70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灵魂的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他认为幸福既是一种好的生活状态,又是一种现实的活动,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善。他的幸福观以完整的人性为基点,具有很强的优越性。它把人的理性和快乐生活有机统一了起来;把个体幸福和整体幸福有机统一了起来;强调幸福是通过人的现实的活动实现的,从而肯定了现世幸福。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的社会化不但有利于激发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而且还有利于落实集体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12.
钱守旺 《新湘评论》2010,(13):40-40
童年不快乐,人生就不幸福。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的未来生活更有价值、更幸福。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为孩子的一生打下一个幸福的底色。把最美的童年留给孩子,让孩子享受到成长的快乐,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哲学发展的过程中,伊壁鸠鲁哲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伊壁鸠鲁哲学主张,人应该自由地追求和享受世间的快乐和幸福生活,他认为快乐本身就是善,就是生活所追求的目的,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端和归宿。马克思早期曾写过很多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我们试图根据这些笔记从生活哲学、人的本性及自由的实现等三方面来讨论马克思的"伊壁鸠鲁哲学观",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研究方法,说明伊壁鸠鲁对马克思的影响及马克思对伊壁鸠鲁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人生是个哲学问题.人要真正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必须进入哲学领域.只有哲学才能从最深最高的层次来理解和把握人生.  相似文献   

15.
快乐至上     
在功利主义者眼中,追求快乐是为了尽可能让别人看到;对享乐主义者而言,追求快乐是为了让自己得到满足;对幸福者而言,快乐是建立起积极而理性的生活模式;对快乐至上的人而言,快乐则是可以让人感觉愉悦的任何东西。  相似文献   

16.
李蕴慧 《探索》2007,5(5):170-173
人与动物的区别不仅在于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更重要地在于人需要一个超越世俗生活的终极追求.无论从哲学产生的渊源、词义,还是从哲学家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成果来看,都在证明着一个结论哲学的终极理念乃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语丝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只小船 ,理想是小船的风帆。不要为过去的时间叹息!在人生的道路上 ,最好的办法是只向前看 ,不要回头。世界荣誉的桂冠 ,都是用荆棘编织而成的。善恶的区别 ,在于行为的本身 ,不在于地位的高低。愚昧从来没有给人带来幸福 ;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善良 ,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 ,它可以使盲人感到 ,聋子闻到。真正的快乐是与人同乐 ,至高的快乐是给人快乐。经得起各种诱惑和烦恼的考验 ,才算达到了最完美的心灵健康。人生活在希望之中。旧的希望实现了 ,或者泯灭了 ,新的希望的烈焰随之燃烧起来。如果一个人只是过一天算一天…  相似文献   

18.
段鹏 《企业党建》2012,(9):19-20
幸福是人类自古以来追求的永恒目标。幸福是一种感受,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幸福不仅是享受物质生活的满足,也是精神追求中的愉悦。更是对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满足人们主体性需要的体现。幸福不是凭空产生的,幸福的产生和获得应该靠着人们的不断追求。幸福产生于主体满足于客体的需求之中,人们不断追求着促使人们幸福的因素和条件。幸福与政治有着天然的联系,幸福是体现在一定的政治安排中,  相似文献   

19.
摆脱哲学的危机--评现代西方"哲学危机"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从一些传统领域的退出是否意味着哲学的危机 ?当二十世纪以来 ,“哲学的危机”成了西方哲学界的热门话题时 ,差不多同样历史悠久的中国哲学 ,为什么未曾有“危机”感 ?本文认为 ,关键在于弄清楚什么是哲学 ?传统的观点是从“世界观”或“哲学的基本问题”来规定哲学的范围 ,这会带来很多问题。“哲学”在本质上首先应该是一种反思 ,一种对世界 (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意识领域 )事物和现象的真、善、美的反思。哲学进入或退出某些具体科学领域都是反思的必然过程 ;哲学还应是一种对人类不惑性追求的满足 ,一种对人的终极关怀。哲学不存在失去对象的危机 ,问题在于研究对象的什么层次。只要世界在运动、发展 ,哲学就永远没有危机……  相似文献   

20.
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幸福,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人们在理解幸福时,却往往把它与快乐等同起来,从而造成了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某种片面解读。如果以快乐取代幸福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则容易陷入享乐主义、信仰危机的泥淖,显然与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价值诉求相去甚远。而实际上,从构成多维性、目的终极性、人格道德性、人生意义性、动力持续性的角度来看,幸福和快乐都存在着本质的界限。准确把握幸福和快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幸福与快乐相比较的视角,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幸福观,不仅对于准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本真语境,而且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幸福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