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物应当受到保护,人应当给予动物应有的生存条件.然而,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必然是不可超越的,同时,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相对的人类中心主义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动物主体论脱离现实的论调理应受到我们的批判,结合我国国情,以物权法和侵权责任法为基础,动物应当被认定为客体,是人所管领的财产.  相似文献   

2.
将动物福利理念渗透到相关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中,以更充分地保护动物的做法,已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立法所吸纳。动物福利法是将动物视为与人类相对的一种鲜活的生命形式来加以保护的,而并非仅是一种可再生资源,认为动物有基本的生存欲望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在其饲养的管理过程中,人类应依法充分保证动物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自由,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动物的不良影响和限制,最大限度的保证动物生活在符合其自然本性的状态下,平衡动物利用和动物保护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型社会,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法律的角度改善和提高动物福利亦是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鉴于我国动物保护立法的重大缺陷,应该制定一部专门的动物保护法,明确保护的范围,并确立四大法律原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尊重生命,善待动物,不虐待动物;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4.
活熊取胆这一残忍的技术使养殖场的熊百受折磨,看着他们痛苦的眼神,听着他们凄惨的哀嚎声,不由地让我们质疑道:动物难道就没有被保护的权利么?人类以自我和价值为中心对动物的摧残就应该是合法的么?我们是否应该从道德的层面上对这样的行为进行分析和制止呢?  相似文献   

5.
动物与人类和谐共处,动物福利得到基本保障是当前世界各国动物福利立法的初衷。我国在动物保护立法方面几乎是空白状态,虐待动物的恶劣案件不断上演,漠视动物福利问题已经成为了新的贸易壁垒。亟待进一步完善2010年《反虐待动物法(专家建议稿)》,并以此为基础完善动物保护基本体系,善待动物,推进社会文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解决涉及动物的法律问题时,动物司法鉴定往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动物司法鉴定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动物法医学的发展.动物法医学是动物司法鉴定的依据,动物司法鉴定是动物法医学在司法上的直接运用.本文认为目前的动物司法鉴定工作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在进一步的开展动物法医学研究的同时,积极创新已有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规范相关的鉴定机构,制定统一的鉴定标准,并加强动物标本库等基础建设,从而不断满足社会和司法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动物福利”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赋予动物有限的权利,并不等于“动物权利”.通过人类与动物关系的历史脉络,感受动物福利理论深邃的思想内涵.从动物道德地位、法律地位两个角度寻求立法的理论基础,并进而探讨在我国进行动物福利相关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李晓一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4):176-176,F0003
古往今来,人与动物在相互依存和相互冲突中生息繁衍。由于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对待动物的态度不同,动物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人与动物的关系不同。俄罗斯民族是热爱动物的民族,他们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在各种艺术形式中描写歌颂赞美动物,并把不同的动物作为形象代表,使动物具有更深的寓意。从俄语成语和谚语中有关动物的描写,我们不难看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人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级阶段,人类自我意识提高的必然产物,"人权"概念的出现和人权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主权,主权原则既是人权国内管辖和国际保护的依据,又是人权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的基本条件,主权是人权保护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动物福利立法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动物福利立法在西方很多国家日趋成熟、完善和体系化,在和谐语境下的中国,构建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动物福利法律体系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1.
法律调整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不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动物福利法的立法目的应是维护人类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善良道德情操。在动物福利法的制定成为我国的必然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明确界定动物的法律地位,才能制定出一部符合时代特色和民族精神的动物福利法。  相似文献   

12.
人的思维从本质上说是隐喻的,隐喻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人在与动物的频繁密切接触中了解到动物的各种特性,这些特性由于与人、其他事物或概念有相似性而被语言使用者通过隐喻思维映射到人、其他事物的特性上,从而产生出认知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进程中,动物一直与人类保持着密切联系,并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使得人类对动物产生喜爱或同情或厌恶或恐惧的错综复杂的情感,人们也常常借动物来寄托和表达人们的情感,所以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有许许多多与动物相关的词汇。语言中的词汇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差异,由于受历史、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诸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动物词汇以各自特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论“动物不是‘物’,而是特殊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物权理论中的"物"的概念是否要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进行相应变革,是目前理论界争论的一个焦点。本文从《德国民法典》第90a条修正内容的解读入手,分析了动物作为物的特殊性,应对动物在法律上作出特别规定以回应环境危机的挑战。但在我国的民事立法中无需改变动物的客体地位,只需将动物(包括普通动物)定位为特殊物,通过限制人们随意虐待动物、甚至残忍地处置动物,从而实现全面保护动物及人类多重价值需求的满足。  相似文献   

15.
德里达批判性地将列维纳斯的伦理学运用到了动物伦理领域,他认为动物可以成为列维纳斯伦理学中的他者,而且它们比他人更加他异,是他者的他者。动物可以让我们更激进地重思主体性。哪怕是列维纳斯的“我在此”这样强调受拣选性和被动性的主体性,在德里达看来也还不够激进,并且太过人类中心主义。他通过列维纳斯“您先请”的伦理原则,进一步把这一主体性推进到了更为被动的“我跟随”。“我跟随,故我是”,而我所跟随的不只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动物。通过将列维纳斯的好客理论批判性运用到对于动物问题的解读中,德里达进一步拓展了其“质疑主权”的主体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人权是人基于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应当享有的权利.我国的司法制度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公证制度作为我国司法制度的组成部分,在促进和保障我国公民、法人基本人权的实现方面,发挥着特有的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17.
WTO与人权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WTO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人权主体与内容也日益广泛,这就使将人权保护融入GATT/WTO的规则体系成为大势所趋。从GATT对人权被动的反应到WTO对人权保护趋于主动的反应,说明贸易自由与人权保护是不冲突的。但真正要使人权保护融入GATT/WTO规则体系的各个具体领域,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8.
论人权的国际保护——以米尔恩人权哲学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验的人权观在人权的国际保护中已经不再具有批判性的积极意义,米尔恩人权哲学通过对先验人权观的批判,以低度道德作为其权利体系的理论起点,其有利于消除人权国际保护中的政治化趋向;低限人权概念是米尔恩人权哲学体系的理论内核,低限人权概念在人权国际立法中具有可操作性,使人权国际保护从理论必然性走向了现实可能性;普遍人权命题是米尔恩人权哲学体系的理论诉求,这个命题意味着人权主体的普遍性和人权标准的普遍性,调和了不同人权价值的对立,从而为人权国际保护的对话提供了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19.
免责事由是动物致害责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关涉侵权责任制度对受害人利益保护和行为人行为自由之价值的平衡。但在学理上学者对其研究并不是很成熟,本文通过对免责事由基本原理的分析,具体探讨可作为动物致害责任免责事由的情形,以此为铺垫,对我国当前动物致害责任免责事由的规定进行评析,并进而提出应增加相关免责事由的构想。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人权概念普遍性及人权的国际保护;并通过驻伊美军虐囚丑闻及赵燕事件,揭示了当今国际社会还存在着滥用暴力、践踏人权的令人担忧的情况;同时阐述了我国的人权发展状况和对人权问题的基本态度.人权,已经成为世界上普遍接受的道德观念;同时它又是非常复杂的问题,除了文化因素外,还过多地被渲染了政治动机和意识形态的色彩.我国在坚持国家主权与不干涉原则下承认和保护人权,并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保护内政为借口公开违背国际法准则,拒不履行人权保护方面的国际义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