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基督教的信仰以圣经为基础,主要有:1、信仰上帝在基督徒看来,上帝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上帝具有三个位格,即圣父、圣子、圣灵。上帝是人自身及其所处世界神秘存在的终极源头。2、信仰原罪基督教的信仰认为上帝创造的人类的原祖亚当和夏娃...  相似文献   

2.
虞昊 《理论月刊》2022,(12):152-160
晚近关于元宇宙的讨论热度极高。在拉康主义开启的分析性视角中,此种“元宇宙热”始于一种越出符号秩序的死亡驱力,这意味着元宇宙的“崇高化”。进而,从现代性与互联网两个层面的“上帝之死”背景出发,可以发现:在现代性宣告“上帝之死”后,上帝无法再作为大他者之具身为人提供神学安慰,迈向元宇宙实乃人在自身“崇高化”过程中的“创世”冲动与自我确证。在赛博空间中,“不存在上帝,一切都不被允许”,但这一退却的“上帝”将在元宇宙中以数字大他者的面目返场,人因此倾向于下降为数字“白痴”。这样一来,迈向元宇宙的行为可能是一次“造神”而非“创世”。  相似文献   

3.
道论思想体现着中国高度传统文明的精华,闪耀着东方智慧之光。在道家哲学的影响下,道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本体,画道是道的分蘖,画道通于宇宙自然之道,反映着绘画艺术的根本规律,是绘画活动一切技法形式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 道教的人生观是独特的,是与其他宗教不同的。佛教认为人生的本质是“苦”,人的一生沉溺于苦海之中,人生丝毫不值得留念,只值得厌弃,应当摆脱。摆脱苦海的办法,就是看破红尘,泯灭一切欲望,与世无争,进行精神上的自我净化和自我修行,达到“涅槃”境界:基督教则认为人的一生是“罪”,世界是个罪恶的深渊,摆脱这个罪恶深渊的办法就是信仰耶稣,视苦难为“大喜乐”,其善者能到达“美好的天国”。所以佛教的“三者因果”、“六道轮回”,基督教的“善恶报应”都是不重今生,而图来生的。道教则不  相似文献   

5.
孔又专  詹石窗 《前沿》2010,(2):34-37
道教学者陈抟其易老相通、太极为一的宇宙本体论,使宇宙生成、万物生化、道教炼养及生命超越理论紧密结合,使道教哲学宇宙生成论有了新的发展。肇始于陈抟的宋代象数学一方面以《周易》的卦爻象数为基础,另一方面又超出卦爻象数之外,积极探索自然万物的化生奥秘,形成一套注重图说、讲究心性的新的象数哲学体系。陈抟圆融三教,得《易》之远旨,创意推明象数,使先天太极图的传出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钱莹 《新东方》2007,(11):52-54
一、"无为"的内涵"无为"是顺应"道"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道"是自然无为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老子提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4]。  相似文献   

7.
陈芷烨  ;徐孙铭 《求索》2008,(7):94-96
老子道的混沌性给人们理解老子哲学带来很大困难,由此导致对老子哲学的定性,要么徘徊在唯物与唯心之间,要么径直认为老子哲学为消极哲学的典范。我们认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揭示出道与万物之间的双向敞开的关联及道、体道者所显现出的外在形象,是理解和把握老子之“道”的关键。天道敞开自己,化生万物;人道敞开自己,在回归中提升生命的价值,并由此而产生对生命存在之源—道的敬畏之情。这种对世界、生命的敬畏态度是一种真正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8.
回归哲学精神,回归民族信仰和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我们才能理解自己,也才有可能让别人理解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一是尊重道,认为自然社会、宇宙人生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二是运用易,认为一切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且不断发展变化;三是主张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  相似文献   

9.
谭文旗 《前沿》2013,(14):40-44
作为一种时间性的存在,人总是在寻追永恒、本原、真理、家园。这种寻追情态我们称为求“道”。中国哲学显示出:“道”在自然显现(道家),“道”在“我”“心”的敞开(儒家),“道”在自如其是(禅宗)。西方哲学显示出:“道”在上帝(本体论阶段),“道”在科学(认识论阶段),“道”在“言说”(语言存在论阶段)。“言说”指引“道”,“言说”通达“道”,“言说”构建“道”。“言说”其实就是“道”。  相似文献   

10.
北京有一座宏伟而古老的道教宫观白云观,这里不仅是中国道教全真龙门派的祖庭,也是中国道教协会的所在地。道教是中国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其信仰传统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的上古时代,正式形成于公元一至二世纪的东汉末,由沛国人张陵(即张道陵,34──156)在四川鹤鸣山创立的“正一盟威之道”,是道教的最早形式。后因道教徒尊张道陵为张天师,故也称为“天师道”。道教尊春秋时代道家思想家老子为道之祖,奉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以道立教,以道垂化,以道正心,以道养生,以道济世,以道为尊,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原,同…  相似文献   

11.
向军 《求索》2011,(12):147-148
《道德经》是一部有着宏伟完整思想体系的智慧之作,它以其特有的视角,探究了万物的本原、宇宙的形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道”是老子哲学中的最高概念,也是老子哲学中最为根本的概念,要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影响,必须首先探讨《道德经》之“道”,揭示老子“道”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2.
“人”为何物!“人”在何处?对于人类自身的哲学思考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始终。哲学永远是属于人的,这不仅指哲学是人类理性对于世界根本问题的高度概括,而且也指一切哲学思考都是为了人的,到头来总要归结到人的问题上。在文明伊始之时,这一点尤其突出。人类是宇宙天地的产物,还是世界万物的主宰,归根结底,人类在自然界里的地位和作用究竟如何?哲学应该对此做出回答。在人类自我意识刚刚开始萌发的原始初  相似文献   

13.
说“方圆”     
马冀 《福建通讯》2001,(3):45-45
《周易&#183;系辞》中说:“蓍之德,圆而神”。很早以前。“圆”就丰富和充实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张英在《聪训斋语》中说:“天体至圆,万物做到极精妙者,无有不圆。圣人之至德、古今之至文、法帖。以至一艺一术,必极圆而后登峰造极。”古希腊毕达哥学派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关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关的是圆形。”黑格尔在这个意义上,把哲学史  相似文献   

14.
《老子》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段中,对于“三生万物”的“三”究是什么,一直没有确解。我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两个“三”字,都是“气”字之误,即应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气,气生万物。”本文拟就此加以论证。 1、首先,“气”字被误为“三”字,属字  相似文献   

15.
一 19世纪末,西方人类学界在研究宗教起源的问题时,有一种“原始一神论”的观点,认为所有的宗教最初起源于“原始至上神”(Primitive supreme being)观念。较早持此观点者是苏格兰学者A·兰格(1844~1912年)。他根据当时的民族志资料,在其《宗教的形成》(1898年)一书中指出,在澳洲东南部的土著、菲律宾丛林中的小黑人、马来半岛的塞芒人、印度洋的南安达曼人、亚洲东北部的爱努人以及非洲腹地身材矮小的人种当中,皆信奉一位造物主的至上天神,而且这类天神具有明显的道德属性。它们不是从基督教世界传来的上帝,也不同万物有灵或祖灵观念发生联系,因为在这些原始民族中既没有发现外来基督教的因素,也没有发现对万物之灵魂的精灵和祖先亡魂的崇拜现象。他称这种唯一被崇信的天神为“原始至上神”。他的所谓“原始一神论”的观点能否成立,可以探讨,但被他指出原始民族信奉一位至上的天神这一现象,确是事实。他认为原始至上神的观念非常古老亦颇高级,它不是从进化论学者所主张的万物有灵或祖灵等观念演进而来的,也不是低级神发展的产物,而是有其独立的来源,即原始民族有制造东西的观念。他们将这类观念投射到一位具有非凡力量的世界造物者身上,并赋予它们原始伦理道德的种种属性。他说:“人类最早的宗教  相似文献   

16.
“心”“道”是中国道教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 ,道教从产生之时就注重对它们的阐述。隋唐时期 ,道教出现向老庄复归的思潮 ,外丹服食屡试不验 ,佛教兴盛 ;宋明时期 ,理学繁荣。这些都为道教理论探讨的转变准备了思想基础 ,也促进了这种转变。作为道教的主要派别 ,自隋唐起 ,天师道徒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顺应三教融合趋势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注意道教哲学理论的提高。本文就此分析了宋以降天师道的几个代表性人物的“心”“道”思想。  相似文献   

17.
邓小明 《求索》2008,(8):119-121
庄子哲学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真人”何以可能的问题。在庄子那里,“真人”最终都归本于一个关于“道”的问题。所以,“道”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是其所确立的本体观念。庄子之“道”从“心”的角度诠释“道”,其目的是摆脱一切主观与客观的限制和束缚,实现真正的精神自由。“心斋”构成庄子“道”的逻辑起点,“体道”的过程诠释了庄子“真人”之“独立人格”。庄子的一生是一种超越物我和生死,力求达到与道冥同地步的非凡人生,正因为庄子身上的这种情怀,才赋予其人生穿越历史时空而不朽之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18.
“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哲学概念 ,它常与“天命”、“道”、“性”、“德”等相提并论。一些古代思想家甚至认为“和”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规律。相传为子思所作的《中庸》说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庄子亦说 :“至阴肃肃 ,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 ,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庄子·田子方》)。荀子则说 :“列星随旋 ,日月递 ,四时代御 ,阴阳大化 ,风雨博施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  相似文献   

19.
宇宙万物都是不断地变化着的。彝族先民对这个普遍规律有着朴素的辩证法认识,一言以蔽之,就是“变”,彝文作。 “变”的哲学观点,从古彝文记载和彝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充分表露出来。 一、“变”的现象 彝族先民认为:天、地、人和一切事物在产生和发展中不断地“变”。据《西南彝志》、  相似文献   

20.
在第十三届世界杯足球赛中,墨西哥的球星桑切斯,在对巴拉圭队的一场球赛中,因罚点球不中,遭到了球迷和舆论界的强烈抨击。对此,桑切斯只讲了一句话:“我不是上帝,也不是罪人,而是一个普通人。”桑切斯说得对,他不是“上帝”,他不可能象“上帝”那样神通广大,主宰宇宙万物,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的运动员。在这次罚点球的关键时判,他做了一件想做好但没有做好的事。我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具体分析失误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有助于帮助别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