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张光正 《台声》2003,(2):33-33
为纪念先父张我军先生百年生辰,我在北京编辑出版了《张我军全集》和《近观张我军》两本书。有关的事情,在《全集》的“编者后记”和“编后话”中,已经说过,不再赘述。现《张我军全集》由人间出版社在家乡台湾,用繁体汉字重排出版,这将满足岛内台湾文史研究学者和台湾文学爱好者的需求,也将告慰于葬身故土近半个世纪的先父英灵了!张我军先生自1955年逝世后,有20年左右在台湾毫无声息。直到上世纪70年代,台湾一些文化工作者,为倡导乡土文学,反驳台湾当局推行文化专制,抹杀台湾本土文学早已存在的事实,张我军和其他一些…  相似文献   

2.
与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林焕彰先生神交之始,当是1993年,那年,正值台湾秋水诗社20周年生日,我受《秋水》主编徐静怡女士委托,在祖国大陆出版了一套诗集。这套被我定名为“台湾当代新诗星群系列丛书”的三本书中,有我编辑的“秋水星群”──《盈盈秋水》。这本书共收录了60位在《秋水》诗刊上发表过作品的台湾当代诗人的佳作,其中就有林焕彰。他的诗我收录了三首,那首《晒衣服》印象最深刻──妈妈洗好的衣服,都晒在阳光底下。我印有地球的那件球衣,正好夹在爸爸妈妈中间,也在阳光底下。而我,仰着头呆呆地看着,看着我的衣服,看…  相似文献   

3.
何标 《台声》2003,(1):17-17
《台声》作为沟通两岸的综合性刊物,20年来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仅以我撰写的有关两岸文学方面的作品来说,就发表过十几篇。记得最早一篇是1984年第5期刊载的《鲁迅先生与台湾青年张我军》,这篇文章首次公布了76年前台湾青年张我军登门拜访鲁迅先生的经过以及在交谈中鲁迅对台湾青年的高度评价;并附有张我军赠给鲁迅4份《台湾民报》原件的照片,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样难得的资料,出现在我写的《喜迎<乱都之恋>归来》、《6O年前北京———台湾一座“桥”:读<少年台湾>创刊号》,《张我军与“新野…  相似文献   

4.
王尧 《两岸关系》2010,(3):55-58
2010年春节前夕,来自台湾的眷村舞台剧《宝岛一村》先后在广州、深圳、东莞、杭州、上海和北京巡演,票房全线飘红,媒体一路追捧,“宝岛第一村”——眷村的悲喜剧由彼岸火到了此岸。  相似文献   

5.
张光正 《台声》2008,(10):29-29
作者附言:《文讯》是台湾文学界著名杂志。杂志社为庆祝《文讯》创刊25周年,于今年7月在台北举办“台湾资深作家照片巡回展”,曾邀我赴台参加有关纪念活动,但因故未能前往。后收到邮来的《文讯》《永恒瞬间》纪念特刊,其中搜集了参展的233位出生于1928年以前的台湾作家图像,并一一附简短文字介绍。  相似文献   

6.
王晓波 《台声》2002,(4):17-19
3月6日,我在北京接到方守仁打来的电话,说是黄顺兴在北京过世了,我立刻打电话给台联副会长郑东宁,东宁兄在电话中证实了这一个消息,黄顺兴因心疾复发,抢救无效,已于3月5日晚上逝世于寓所。又一位台湾爱国主义的民主前辈离我们而去了。我认识黄顺兴准确的时间已不复记忆,当时是在70年代后期苏庆黎主编《夏潮杂志》之时。《夏潮杂志》发表王拓一系列党外人士的访问记,其中之一有黄顺兴。黄顺兴的经历与其他的党外人士有所不同,他在日据时代年轻时,曾经到过祖国大陆,光复后回台湾。在那严酷的戒严时期中,“人在台湾,谁不反…  相似文献   

7.
我的老家福建东山岛与台湾隔海相望,彼岸的醇郁的风俗民情与老家大致相同。每年入秋,家乡人与彼岸台湾同胞进入了一个传统的吃芋食风旺季。台湾特产的“槟榔芋”素享盛名,比起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提到的广西大芋头要好吃得多。民间有句食谚:“七月半鸭,八月半芋。”说的是农历七月十五的鸭子最肥美,而八月十五前后的芋头则最香糯,最爽口。  相似文献   

8.
“能被这个节目邀请来到这里,是我的荣幸。”当我采访台湾节目主持人、歌手费玉清时,他很诚恳地对我说。 费玉清与同样来自台湾的艺员高凌风、李美凤、于台烟等4人是来参加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走进台湾》栏目开播一周年特别节目的录制,这一特别节目是中央台《欢聚一堂》栏目和《走进台湾》联合录制的。在录制现场,我还见到了一年来为《走进台湾》而奔忙的人们。  相似文献   

9.
11月中旬,我参加了由郑必坚同志率领的学者代表团,赴台湾出席了《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我搞了一辈子外交,去过世界很多地方、这次去台湾可是第一次,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10.
徐益吾,别名春生,小名春志,现年58岁,江西南昌人;1947年毕业于江苏江阴海军党校,分配在威海军舰工作,以后去台湾,1966年后失去联系。望知情者函告……摘自《中国建设》1982年第1期这是一则普通的台胞寻亲启示,像这样的启示,在我刊“寻亲访友”专栏及专刊上,曾发表过4万余则。通过这种方式圆了亲人团聚梦的人不计其数,编辑部先后收到的感谢信就有好几百封。广西柳州86岁老人王新斋收到儿子从台湾的来信后说:“过去我到处拜佛都不灵,还是这本杂志帮我找到了失散38年的儿子。”《今日中国》因此在读者中获得了“福音刊物”的美称…  相似文献   

11.
一美国国会在中美建交后,通过了一个所谓的《与台湾关系法》,并由总统签署发布执行。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79年4月28日即向美国政府提出了抗议照会:“中国政府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如果美国方面在台湾问题上不恪守建交时达成的协议,而怀有继续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这只会给中美关系造成损害,对中美任何一方都不会带来好处”。当里根还是作为总统候选人时,他说过这样的话:“我感到满意的是,《与台湾关系法》为维护我们同台湾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官方的充分的  相似文献   

12.
赵勇 《同舟共进》2011,(11):76-77
我知道罗大佑,大概是在1980年代中前期。那是一个台湾校园歌曲风靡全国的年代,他的《童年》随着《外婆的澎湖湾》、《踏着夕阳归去》、《橄榄树》、《乡间的小路》、《小雨中的回忆》等走进了我的视野。台湾校周歌曲以清纯、婉约、追求诗的意境见长,而《童年》在其中更显得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3.
范泉先生的遗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横地刚  陆平舟 《台声》2001,(5):38-40
范泉先生逝世快一年了。这一年以来每想起他,心里便充满伤痛。他在最后的信里全不顾生者的情感,写下“永别了”几个字即离我们而去。《遥念台湾》(人间出版社 2000年 2月)的出版通知和讣告几乎同时送到我这里,一时间 ?限的遗恨涌上心头,令人好不忧伤。过了几日,书寄来了,想到把这对台湾的无限遥念公之于众应是对死者的最大慰藉,心里才多少有了些释然。   从 1945年到 1949年,台湾与大陆处在相同的历史潮流之中。这是从台湾复归那一天开始到国民政府败退台湾为止 4年间的事。也是中国以民主革命为主题,从“抗战建国”到“和平建…  相似文献   

14.
王莉 《台声》2022,(21):62-63
<正>曾以趣谈漫绘的形式呈现中华传统文化,创作了《庄子说》《老子说》《禅说》等漫画作品的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在杭州受访时表示:“我自从2009年入驻杭州以来,每天的工作、生活都在这里。我早就说过,我生于台湾,老死杭州,葬于少林。”他说,未来会扎根杭州,继续深挖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创作内容,计划要画超过150本的禅宗故事,希望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5.
还是刚刚进入80年代,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迎来了文学艺术的春天。许多台湾作家的作品在大陆发表,大陆学术界对台湾文学走向非常关注。然而与此同时,台湾同胞对大陆的文学发展仍然很陌生,因为大陆作家的作品还不能进入台湾。海峡两岸隔绝近40年,多么需要架起一座彼此沟通的桥啊!台湾作家施叔青女士,在当初两岸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就曾经扮演过重要角色。在台湾采访施叔育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幸福而成功的中年女性形象。满面春风,佩侃而谈,面对着来自彼岸的记者放松而随意,笑意一直挂在脸上。她的小说集里收有她的不少生活照片:…  相似文献   

16.
当内地许多白血病患者找不到救命的配对骨髓而发出一声声急切的呼唤时,在海峡彼岸,骨肉情深的台湾同胞一次次传来了无私的回应。是谁架起了两岸生命的桥梁 ?是谁在地震后依然想着内地同胞 ?请看—— 海峡两岸的同胞谁也不会想到, 20世纪最后一个象征团圆的中秋佳节被台湾“九·二一”大地震震得支离破碎。上海东方电视台原先精心准备好的一台欢乐、祥和的文艺晚会无法按期播出。而东方电视台与台湾电视台鼎力合作,在短短 48小时内重新排出了一台以这次地震为主要内容的文艺晚会,于 1999年 9月 23日在上海与台北同时播出。我怀着激动的…  相似文献   

17.
杨博怡 《台声》2006,(3):66-68
时下,许多台湾综艺节目在祖国大陆的年轻人中异常火爆,《康熙来了》、《国光帮帮忙》、《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这样的名字对很多人都不陌生,而随着对于这些节目的喜爱和传播,许多新的台湾综艺节目也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之中。 明星访谈类:《康熙来了》主持人:小S、蔡康永台湾中天娱乐台每周一至周五晚10时推荐指数:52005年,一档名为《康熙来了》(以下简称《康熙》)的节目突然开始在内地走俏,虽然收看方式基本上只能通过网路,却依然阻挡不了许多人的热情。《康熙》取自主持人蔡康永与小S徐熙娣的名字。在台湾每晚收视率为1.2%—1.3%,每周…  相似文献   

18.
邓靖 《台声》2013,(6):72-72
4月30日至5月2日,旅居加拿大的原台湾《联合报》副总编辑、河南省南阳籍著名诗人、市作协名誉主席痖弦先生回到家乡南阳,应邀拍摄《他们在岛屿写作》台湾文学大师系列纪录电影。《他们在岛屿写作》由台湾目宿媒体股份有限公司制作,是=争门为台湾文学大师拍摄的系列纪录电影。第一系列于2009年至2011年期问进行拍摄,选取了林海音、周梦蝶、  相似文献   

19.
1949年,一道无情的海峡阻隔了大陆与台湾.多少人有家不能回,亲人难相见.为传递信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部的《亲友信箱》节目应运而生,它在若干年里几乎成为两岸亲人沟通的唯一渠道.《亲友信箱》是个有血有肉的节目.那些年,不知有多少封家信撞击过我的心.16年前的一次亲属录音,更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而难以忘怀的印象.那是1978年春节由我筹组的“信箱”节目.阴历腊八过后,听说广播局文工团合唱团演员蒋荣葡的家在台湾,我决定采访她.  相似文献   

20.
编读往来     
《台声》2011,(11):112-112
【读者来信】 台声杂志社同志,我是《台声》的老读者了,对台湾问题一直都很关注,《台声》杂志让我对台湾有了更深入地五人识和了解,而新《台声》信息量更大,覆盖面更广,每个栏目都能让我从中受益,期待《台声》有更好的发展,支持《台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