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教学创新,就在我们师生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就在我们师生平凡的教学与学习生活中。一、妙引,让思维瞬时"井喷"【教学片段一】师(投影)小方兴冲冲地走进家门,对爸爸说"明天放假,同学邀我下午参加生日聚会,您看我买什么礼物好?"爸爸说"爷爷生病,明天我们得去看望他。"小方说"我们明天上午去爷爷家吧,上午我有空。"爸爸提醒他"明天上午你要参加培训班,那不是上个星期报的名吗?"  相似文献   

2.
《北京观察》2004,(11):17
"文革"期间的所谓扫"四旧"是从北京开始的.1966年夏季,在"左"的错误影响下,在林彪、"四人帮"一伙的煽动下,社会上掀起一股抄家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全市大约有10万多户人家被抄或被迫自交了财物.  相似文献   

3.
小楼春秋     
小时候当有人问起爸爸是做什么工作的,我说是公安局的,人家又问干什么的,我说不知道。其实我知道爸爸是便衣警察,是抓坏人的。可我当时保密意识极强,好像爸爸是个地下工作者我决不能暴露他的身份。那时爸爸工作很忙不是每天都可以回家,节假日也不能正常休息。有一年...  相似文献   

4.
休闲长廊     
对答如流 同学小林非常害怕写作文。一天,他找同学马东借作文看。为防止他抄袭,马东在后面特意附了一句:“版权所有,不得抄袭”。次日,小林把作文本还给了马林,后面也附了一句:“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爱哭的小弟弟 “你的小弟弟为什么总是哭个不停?”一个小朋友问另外一个小朋友。 “这有什么奇怪的呢?要是你也没有牙齿,没有头发,不会讲话,不能出去玩,就连大小便也要人家帮忙,你也会整天哭个不停的。”  相似文献   

5.
正有位一起读EMBA(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的同学来京出差,同学们凑了个饭局。在酒席间大家聊起各自公司的近况,想起最近关于一位知名企业家的传闻,正好有位同学在那家公司担任高管,就向他求证媒体的一些揣测。"都是无稽之谈。"这位同学断然否定了那些传言。然后把老板的打算和做法、公司董事会的安排娓娓道来,一下子将我的疑问解释得明明白白。我相信这位同学说的话。他所在的公司是业界龙头,读书时很多课程  相似文献   

6.
《小康》2021,(6)
正两鬓苍苍的他们,把再到这里称作"回来"。一个你曾经挥洒热血的地方,就是精神的故乡,一片天地的辉煌,是人心里射出的光。曾听东北同乡讲过一个经历,说家在海南的大学同学没见过雪,春节时要来他的家乡黑龙江看冰灯、打雪仗……那一年同学穿着自认为最厚的衣服,下火车,到他家,然后七天春节假期就待在家里,再也没敢迈出家门半步,因为,半个小时的路程就把他冻怕了。  相似文献   

7.
肖复兴 《广东民政》2011,(12):64-64
老顾是我的中学同学,又一起插队到北大荒,一起当老师回北京,生活和命运轨迹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他欢喜浪迹天涯,喜欢摄影,在北大荒时,他就想有一台照相机,背着它,就像猎人背着猎枪,没有缰绳和笼头的野马一样到处游逛。攒钱买照相机,成为了那时的梦。  相似文献   

8.
如此旅游     
据说成都有个网名叫"穷游"的资深驴友,专拣免费机票,借宿当地人家,用8年时间,走了33个国家.他精打细算,每次出发,都不忘自带一只电饭煲,一有机会就自己开伙,为此节省了不少旅游费用.  相似文献   

9.
张鸣跃 《传承》2008,(21):18-18
刘亚军,上中学时学习不咋样,只有一样很出奇:胆大。无论课内课外,只要他认准一件事,就一定要干,而且一定能干成。但平目他就像是个没睡醒的懒狮,叫不应提不起。政治课堂上,老师叫起打盹的他提问,他不会就反问:"你知道我将来干什么?你知道我一定能用上这门知识?你知道当我需要什么知识时就不能边干边学?"老师说:"我担心你将一事无成。"  相似文献   

10.
一、三人漫谈有这样三个人聚在一起:高级技工、工程师、公务员。他们是早年的中学同学,现在都已退休了。这次,公务员同学做东,请两位同学到一茶坊品茶,喝着喝着,就聊起了往事。  相似文献   

11.
小芸半个月前就对妈妈说好,要在这个星期天把男朋友阿毛带回家。可是,昨天晚上,小芸接到妈妈的电话,告诉她,爸爸今年48岁了;医生说他得了什么“综合症”,总爱发脾气,哥又出差去了广州,这个星期天是不是……听到这里,小芸立刻明白了妈妈的意思,对着话筒大声道:“妈妈,我理解。”星期天,小芸和阿毛高高兴兴地上现在家门口,他们的手上提着糕点,水果,还有一只大母鸡和时鲜蔬菜。“爸爸,这是我的同学阿毛。”“伯……还没待阿毛一声“伯父”叫出口,独自坐在沙发上开牌的爸爸头也不抬“你的‘同学’,我认不得。”一对年轻人手…  相似文献   

12.
《干部人事月报》2011,(3):22-23
盛发强没想到,做帐篷竟能做成一个上市公司,而且公司的市值已达到48亿元。 5000块钱开启梦想。1969年,盛发强出生在甘肃敦煌。上中学时,他和同学骑自行车出去玩,就想自己做个帐篷,但发现用床单和树枝做的帐篷很快就进蚊子了,不能用,从此他就对帐篷有了认知。后来,盛发强上了中南工业大学,专业是工程测量。这个专业由于经常去野外露营,也赋予了他跟帐篷接触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备课卡片     
列宁的写作风格列宁生于1870年4月22日。他的父亲是国民教育视察员,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小市民家庭。母亲是一个内科医生的女儿。列宁小时候就是一个健壮而勇敢的孩子。五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读书,九岁时他上了中学。在校期间他一直是个优等生。他非常聪明好学,并且乐意帮助辅助同学作功课。早在中学时代,列宁就能够系统而周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他在上作文课时,总是先写出一个简明的大纲,包括引言和结论,然后,他拿一张纸一折为二,在左面打草稿,写有配合写作计划的各种数字和文字,一切准备好后,他才在纸的右边边思考边写上补充、改正、和添减的文字等等。最后,他根据这个草稿,就能写出一篇较高水平的作文。列宁从小养成的这种对一切工作细心准备的作风成为他终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情感的湿地     
血缘是生命与生命相联系最固定最恒久的一种关系。身为父母,用全身心去爱一个自己创造出来的小生命,那是一种绝对的付出。还记得我们把孩子从医院接回家后,老公在无数个夜里会不自觉地站到婴儿床边,看着儿子躺在床上安然熟睡的样子。记得每次,只要跟他讲到有关儿子的小趣事包括儿子偶尔做的小坏事时,他那抿嘴而笑的嘴角微翘的样子。孩子的血型随了他的O型,他觉得那是理所当然的高兴,万能输血者呢,连蚊子都无比地爱慕,要不怎么说吃亏就是福。人家说孩子长得像妈妈,但一笑起来就非常像爸爸,他也心里很受用地不时偷着乐。因为怕孩子被动吸上烟…  相似文献   

15.
开心岛     
后悔救人 儿子问妈妈:"妈妈,你和爸爸是怎么认识的?" "有一回,我掉在水里差点淹死了,幸而有一位年轻的男子急忙跳入水中救了我?过了两个月,我们就结婚了?幸而你爸爸会游泳?" "可为什么爸爸总是对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习游泳呢!" 认错人 一天,汤姆坐在一列飞驰的火车上,车厢内只有他一个人? 当列车在某车站靠站时,车门打开,上来一个大汉,用刀子抵住汤姆的颈部威吓道:"要钱还是要命?"汤姆吓得哆哆嗦嗦地回答:"我身上一分钱也没有?"大汉恶狠狠地问:"那你为什么发抖?"汤姆哭丧着脸说:"我还以为你是检票员?" 没穿鞋 杰克看到乔治穿了一双 鳄鱼皮鞋,…  相似文献   

16.
说起宝岛台湾,76岁的刘懋功先生总是非常动情。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梦牵魂绕着海峡彼岸,那里有他青少年时期同窗共读的本家兄弟刘懋赏,有他中学时候的同学高宗仁,还有他当年就读伊盟中学时的老师范国玺先生。曾经38年音讯隔绝,彼此只有在梦中相见。1986年,刘懋功先生在盟委对台办的协助下,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部的《亲友信箱》,终于找到了在台湾军界退役的兄弟刘懋赏,之后又相继得到了同学高宗仁和老师范国玺的通讯地址。从此,他们之间书信不断,每逢佳节互致问候和祝福。家乡旧貌换新颜,刘懋功先生一项一项通过书信图片等资料介绍…  相似文献   

17.
正7月20日,近半年时间没有见过爸爸。我伏在床头对爸爸说:"爸爸,我是小胖,来看您了!"爸爸仅是微微的抬抬眼皮,没有睁开眼睛。这样的见面既是意料之中,更是意料之外。我很难过,因为爸爸或许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爸爸在我的心里,是一颗星,闪烁着!爸爸很爱学习。他每天坚持看报纸、听新闻,经常摘要一些重要的讲话并写读书笔记。看着爸爸一本本记得满满当当的字,我理解了:"活到老学到老"的至理名言。爸爸做事十分认真、负责。一辈子的工作时  相似文献   

18.
正一早,苑栋骑着单车,进了漯河市社会福利院的大门——33岁的他2004年从新乡医学院一毕业就在这里从事儿童康复工作。为孩子们做检查,进行康复训练,整理病历档案;有时人手不够,他就当起护理员,喂奶、换尿布、哄孩子……孩子们都喜欢这个平和、善良、细心的叔叔,"爸爸"长"爸爸"短地叫着。党文亮今年13岁了,2岁时因  相似文献   

19.
童年时,我跟随爸爸妈妈住在印尼邦加一个偏僻的胡椒园。由于我平时跟爸爸睡,出入又寸步不离,久而久之,爸爸稍走开一步,我都要大哭大嚷:“爸爸!爸爸!”有一次,妈妈“磨刀霍霍”,打趣地对我说磨刀要杀爸爸。我一听“哇”地哭了起来。哪知坐在旁边的爸爸竟笑开了,一把拉我到他的怀里,哄着我说:“傻仔,你妈是给爸爸剃头,剃个靓头,带你去玩!”这样,我才不哭。果然,爸爸剃光了头,就高兴地把我举得高高的,让我坐在他的两个肩膀上,让我的双手攀着他的脑袋。这时,我居高临下,把爸爸刚剃光的头看得一  相似文献   

20.
《新东方》2006,(1):43-43
《宋稗类钞》中载有这样一件事:宋朝有个名叫苏掖的常州人,官至州县监察官。他家中十分有钱,但却非常吝啬,为了少付一分钱,他会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他还最会趁别人困窘危急之时,压低对方急于出售的房产、地产及其他物品的价格,从而牟取暴利。有一次,他准备买下一户破产人家的别墅,竭力压低房价,为此与对方争执不休。他儿子在旁看不下去了,忍不住发话道:“爸爸,您还是多给人家一点钱吧!说不定将来哪一天,我们儿孙辈会出于无奈而卖掉这座别墅,希望那时也有人给个好价钱。”苏掖听儿子这么一说,又吃惊,又羞愧,从此开始有所醒悟了。一个优秀的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