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私营企业工会的基本特征是双重定位。理论、法律中的中国特色工会体制性双重定位:工会是党与职工的组织、工会要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与职工的合法权益。现实中私营企业工会的双重定位:工会是企业与职工的组织、工会要维护企业与职工利益。私营企业工会二元(双重)定位的运行。私营企业工会组织建设的二元(双重):企业组建工会、工会组织工人;私营企业工会主席身份二元(双重):企业、职工双重代表;企业工会工作原则二元(双重):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私营企业工会实际工作:以企业为中心,开展工会工作。  相似文献   

2.
禁止双重危险原则与刑事再审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禁止双重危险原则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原则,也是国际刑事准则.禁止双重危险原则要求禁止基于同一事实将一个人置于双重危险之中,与既判力、一事不再理具有相同性质.我国的刑事再审制度应引入禁止双重危险原则,以与国际刑事司法接轨.  相似文献   

3.
警察权作为一种国家必不可少的特殊权力,其配置、运作状况必然反映该国的法治文明水平。从法治领域着手,以警察权概念界定作为逻辑起点,分析警察权的特征,从应然与实然两个对立层面对警察权的双重来源及冲突进行了探讨,在自由与秩序两个不同价值层面上对警察权的双重目的及冲突进行阐释,并在事实与价值两个不同的要求层面上对警察权提出了双重限制。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农业政策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我国农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后 ,受双重二元结构的挤压 ,其发展陷入了空前的困境之中。解决由双重二元结构造成的农业发展问题 ,还需从分析双重二元结构入手 ,寻求适宜的战略发展思路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经济法通过双重规制达到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的协调,通过双重限权促成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平衡,探讨了经济法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6.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了政府部门主动治理的实践形成。北京市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的实践表明,市域对全局事务的制度性支撑、县域对重点事务的统筹性治理、乡镇对常规事务的预防性治理和村组(社区)对属地事务的协商性治理共同构筑起主动治理的制度体系。主动治理的形成依托双重传导机制、双重考核机制、双重动员机制和双重整合机制。在提高治理水平、优化干群关系、改善政府形象的同时,主动治理也面临着回应不足与属地压力过大、隐私保护下失衡的权利与义务等困境。  相似文献   

7.
文化外交在国际外交战略中的双重效应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叶宏 《理论前沿》2009,(13):28-29
在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下,文化外交在一国实现其国际战略目标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它与传统的经济外交、军事外交、政治外交相比更具柔性化的特色。当然在具体实施中文化外交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正负双重效应。因而,对文化外交的双重效应进行辩证地分析,有利于我们加深对文化外交的认识,同时也能为我们探索如何应对文化外交双重效应的有效路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由于国家侵权行为具有双重违法性而引起的国家赔偿责任 (广义 )涉及双重法律关系 ,因而具有双重法律性质。从国家与受害人的外部关系看 ,属于平等主体之间民事关系的范畴 ,应受民事法律规范调整 ;而从国家与实施职务违法行为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内部关系看 ,原则上属于非平等主体之间的行政关系的范畴 ,应由行政法及相关法律调整。国家赔偿责任的双重法律性质 ,导致其归责原则与构成要件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中国建设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的需要,造成了大量社会组织合法性或合理性的缺失,导致了合法的社会组织具有较强依附属性并存在着对社会组织监管不足的问题。经过双重管理体制下弱化业务主管单位的改革、特殊区域内探索一元登记管理的改革,以及对部分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的改革,双重管理体制进入后双重管理阶段,实行直接登记与双重管理并行的双轨制度。社会组织的管理应围绕着登记、服务和监管三个层面重新进行定位,并努力实现三层管理的协同互动,构建"三层协同"的新型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0.
论电视法制节目传播过程的"双重编码"与"双重解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法制节目的传播过程存在“双重编码”与“双重解码”的现象。由于法律高度专业化的特点,电视法制节目在普通编码之前还存在法律编码的环节,电视法制节目的受众在普通解码之后还存在法律解码的环节。对于电视法制节目的“双重编码”“双重解码”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分析与把握电视法制节目传播的规律,从而完善我国的电视法制节目。  相似文献   

11.
一、“三农”问题的新变化研究和思考“三农”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生的重大变化。改革开放解决了绝大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实现了他们衣食无忧的人生最基本的愿望。但是,真正富裕起来的农村和农民并不多,“三农”问题仍然突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面临着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面临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双重调整;面临着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的双重目标;面…  相似文献   

12.
领导干部具有自然人与社会人双重属性、公民与公务员双重身份及决策者和执行者双重角色。然而,领导干部对其身份属性的三个"双重性"存在误识,主要表现为:突出人的自然属性表现,而忽视社会属性价值;重视公职官位,以公务员身份为公民私人身份牟利;"重决策、轻执行"与"重执行、轻决策"现象并存。这种身份误识容易导致腐败行为的发生。在反腐败过程中,应准确把握自然人和社会人双重属性,正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严格区分公民和公务员双重身份,净化权力观和利益观;切实履行决策者与执行者双重角色,切实为群众谋福利。  相似文献   

13.
由于公安机关具有双重职能,给行政诉讼司法实践中如何区分和认定公安刑事司法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带来了困难,因此对公安机关双重行为的关系、形式和内容以及如何对双重行为进行认定和司法审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经典作家指出,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本身的问题,从分工的观点来是看最容易理解的。而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也为科学地阐明马克思的分工思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平台。分工范畴是经济学与哲学双重视域的融合;分工具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属性;分工的双重效应表现为:分工既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我国文化消费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逻辑是:正确处理文化建设具有的社会公益与个体私利双重功能、文化产品包括的意识形态与商品形态的双重属性、文化发展带来的社会与经济双重效益,并由此通过边界界定、产品规制与效益评价来影响文化消费。新时代增强文化体制改革的文化消费效应,需要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主线,加快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效供给;坚持传承、改革与创新相统一,提高文化发展质量;为文化创作指引正确的政治方向,营造积极的文化消费风尚。  相似文献   

16.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中不存在超过主观故意的"客观超过要素".张教授提出的"客观超过要素"概念与我国主客观相统一的定罪原则,与认定主观罪过的结果标准存在诸多不兼容之处."双重危害结果"概念是一个理论虚构.可以通过对物质性结果与非物质性结果、有具体对象的结果与无具体对象的结果、直接结果与间接结果的分析,否定了"双重危害结果"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浅析双重罪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重罪过是俄罗斯联邦刑法典中规定的一个颇具特色的制度。我国刑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双重罪过的定义及犯罪种类,但是我国现存刑法中有几类故意和过失两种罪过并存即双重罪过的犯罪。实际上,我国刑法分则条文中隐含了双重罪过如何定罪量刑的规定,为了避免条文的不必要重复,不需要再对双重罪过作出规定。  相似文献   

18.
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共同体,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国采取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多地实现"双重社区"的强制交叠,有效阻断了疫情蔓延,密切了党委、政府与居民的联系,也极大提升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动性.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居民各自回归原来的生活,"双重社区"再次面临分离困境,社区治理将重回低参与、低自治状态.在后疫情时期,通过党建引领、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区自治、健全法治保障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社区的韧性治理,促使"双重社区"良好互动并逐步趋同,将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2008年成都市推行村级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改革,实行村级公共服务专项资金,通过公共财政的投入和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运作,实现民生与民主的有机结合,促进了村民生产生活与基层治理结构的“双重改善”。但在这种“双重改善”的背后却存在诸多阻碍,诸如资金使用透明度问题、民主管理决策机制问题、纵向科层组织与横行自治组织关系问题以及“人”的因素问题。思考并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才能进一步规范专项资金使用,真正实现民生与民主的有机衔接与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研究经济学时,不是单纯地就经济学而研究经济学,而是把经济学研究与哲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从经验的经济学内容走向超验的哲学思考,体现出一个双向建构的双重视野.他的经济学研究,以人及其二重化存在为基点,从经济学研究和哲学研究的双重视野出发,既研究了经济学视野中的经验层面,更揭示了经济学经验层面背后的超验层面的哲学内容;马克思写<经济学手稿>,表面上是研究经验层面的经济学问题,实际上是研究人的历史发展走向这一超验层面的问题.马克思在他的实践观点中实现了经验和超验这种双重视野的融合,马克思在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与共产主义实践关系的论述中也始终体现着这种双重视野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