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由于缺乏对权力的清晰界定,既有的关于中国女性职场权力研究在权力界定上表现为宽泛化和狭隘化两种趋向。在批评这两种趋向不足的基础上,本文对职场权力做了更为明确和精细的界定。基于CGSS2006年城市样本的数据分析,本研究发现,女性拥有各种权力的比例都比男性要低,那些占据权力位置的女性也主要是边缘性的权力。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发现,在控制了个体特征和工作单位特征等变量后,女性拥有权力的发生比也显著低于男性,这表明在通往职场权力的道路上存在明显的性别不平等。  相似文献   

2.
陈飞强 《桂海论丛》2014,(6):104-108
基于中国第三期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湖南省数据,考察当前湖南省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女性权力参与现状发现,在家庭权力参与上,女性的家庭事务决策权仅仅在"家庭日常开支"方面具有优势,而家庭重大事务的决策权较之男性有较大的差距;在职场权力参与上,女性在管理人员领域依然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特别是高层管理位置的性别隔离特征比较明显;在政治权力参与上,女性政治参与的程度不断提高,但女性领导的资源与话语权有限,政治影响力远远逊于男性。  相似文献   

3.
旅游发展与东道主女性——一个性别视角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了旅游目的地发展过程中东道主社会权力关系变化及作为旅游吸引物的东道主女性两个角度,分别从理论和案例研究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一方面,旅游发展给东道主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带来了许多变化,特别是由于东道主女性在旅游就业中有一定的优势,随着其在家庭经济收入所占份额的增加,东道主社会的权力关系也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东道主女性又是可以被"消费"的旅游吸引物的一部分,在这里,东道主女性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被"物化",这一点在旅游形象代言人和东道主女性的舞台化表演中得到了说明。  相似文献   

4.
杨柳青年画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为研究中国女性生活的变迁提供了珍贵的视觉文本。在传统中国,年画中的传统女性生活是男权社会对女性规训后的艺术再现。"仕女画"集中了很多女性形象,也反映了部分女性生活。在近代中国,年画中的女性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女性主体身份与社会角色也被不断重新定义,体现了民族主义话语及男性知识分子对年画创作者乃至社会的期待。一方面,杨柳青年画艺术地呈现出中国女性从传统到现代的生活变迁及其性别关系、权力关系之调整,另一方面其也展示了视觉文本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5.
女性从政走男性化道路这一点 是在整个世界存在的。这是因为女 性自身对自己的不自信,没有先例 的参考,也无法自己去开辟属于自 己的道路,如果她们拥有了权力,她 们还是会按照男人的方式处理运用 这些权力。而这样,社会对拥有权利 的女性,就要按照男性的标准来衡 量。  相似文献   

6.
女性参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民主参与,一是权力参与。女性领导群体是女性权力参与的主体,她们在不同程度上掌握一定的权力,决定一个单位的成败得失。她们的社会参与程度跨越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家庭走向社会,第二阶段是从社会参与步入权力参与。如果说,第一个阶段是大多女性共有的人生经历,那么第二个阶段则是少数的女性享有的独特体验。女性领导拥有双重身份,一重身份是领导者,这就要具备领导者的能力和水平,无论男女,只要在其位,就必须谋其政,胜其任。作为领导者,要善于制定方案和决策,注重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封建社会是男权色彩十分浓重的社会,父权社会权力系统重压下仍然有个别女性冲破了父权社会的层层封锁,到达了社会权力顶端。怎样看待这种突发的.偶然的女性执政?她们与当代的女性参政有多少共同之处?这些女皇大后的参政背景.参政道路、参政手段对现代从政的女性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8.
1949年中国大陆的女性解放运动,拓展了女性参与社会生产的广度和深度,以"铁姑娘"为代表的女英雄形象的出现,改变了社会对女性能力的评价,打破了女性柔弱无力的僵化性别印象,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模式以及支持这一模式的文化观念系统,为女性争取到了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公共领域的权力,改变了传统社会评判女性的标准,瓦解了传统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设定,但是,消匿女性特征的女英雄和凸显女性性别特征的反面女性的脸谱化文学叙述,又将中国社会具有巨大进步意义现代性社会性别建构推向了另一个二元对立、不平等的性别神话之中。  相似文献   

9.
信息社会与女性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信息社会最大的受益者是女性首先,在信息社会中,女性先天的生理差别———体力上的弱势已经变得无足轻重。尽人皆知,在人类历史上曾有过女性辉煌的母系氏族社会。那时,女性在氏族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后来,母权制由父权制取代,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  相似文献   

10.
在医学话语与大众话语的共同建构下,高龄初产妇已经从一个医学概念成为一种兼具性别意涵与越轨特征的话语体系,并对处于适龄期的中国青年女性造成了一定的身心压力。以社会性别为视角,从医学、大众文化两个层面分析关于高龄初产妇的流行叙事与价值立场,有助于发掘这种话语背后隐藏的权力机制。事实上,在中国人口结构失衡的宏观背景下,高龄初产妇的问题化不仅基于医学对女性生理特征的注解,也产生于当前社会文化所建构出的性别化规训力量。有关高龄初产妇的身体问题化、身份污名化的话语表述,体现出了医学权力与男性权力对女性身体的合力争夺。  相似文献   

11.
王汉伦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位电影女明星"。本文通过对王汉伦电影人生图景的素描,说明性别现代化的历程同时也是女性视觉化的过程。现代媒介对所谓新女性的图绘,则恰如王汉伦电影《弃妇》二字所做的媒介隐喻。王汉伦通过电影申述了自己的女性观,但个体的努力在媒体角色与社会角色的性别协商中终归影响甚微。现代性权力最终主导了艺术与社会中的性别表演和性别认同。  相似文献   

12.
王汉伦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位电影女明星”。本文通过对王汉伦电影人生图景的素描,说明性别现代化的历程同时也是女性视觉化的过程。现代媒介对所谓新女性的图绘,则恰如王汉伦电影《弃妇》二字所做的媒介隐喻。王汉伦通过电影申述了自己的女性观,但个体的努力在媒体角色与社会角色的性别协商中终归影响甚微。现代性权力最终主导了艺术与社会中的性别表演和性别认同。  相似文献   

13.
人类进入有史可考的准文明及文明社会的同时,也就进入了男权社会。男人凭借与生俱来的对权力和武力的控制欲,执掌中国政权数千年。而其中,却零星地点缀着数枝奇葩。权力女性以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留下了许多值得玩味的故事。且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重瞻她们的权力斗争之路。  相似文献   

14.
男性对女性的暴力占家庭暴力的绝大多数。社会学、心理学等从不同角度对家庭暴力产生根源进行了探讨。 从总体看,男子处于统治地位而带来的男权观念,使性别歧视无论在社会还是家庭都十分严重,女性在生命周期各阶段都易受到基于性别的暴力侵犯,反映了历史与现实中男女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政治上,掌权者绝大多数为男性,男人控制着社会舆论;经济上,男性在总体上职业层次和收入比女性高;道德上,双重标准使女性处于不利地位,男人可以任何理由对女人出拳;社会资源占有上,男外女内角色分工使男人拥有更多更强的社会关系和支持;文化观…  相似文献   

15.
以湖北Z村的田野调查为例,考察农村留守妇女的情感体验与生活空间的关系,阐释农村家庭两性关系和权力结构的历史与变迁。在乡村社会从"封闭的空间—流动的空间—开放的空间"的转型过程中,留守妇女身体实践的可能性和条件也发生了变化,女性情感体验从对传统道德的绝对相信转向对实用主义和本真的依赖。这样一个情感体验流变的过程,不仅是身体在社会空间中的实践,更是凸显出农村家庭中男性主导权力的逐渐式微,家庭关系也朝"稳定—半稳定—不稳定"的方向变化,留守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增强,并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和精准扶贫社会政策实践的新主体。  相似文献   

16.
推动妇女参政的一个潜在假设是,更多的女性参与能推动社会治理的性别平等,能够加快社会性别主流化进程。本文对此基本认识进行论证,认为推动女性进入权力结构仅是第一步,实质政治代表性的获得才是关键。本文提出的问题是:女性代表能"代表"女性大众吗?结论认为女性精英不一定会代表女性大众,因为政治意愿提倡的机制和在权力层中的影响力严重影响着政治精英的行为逻辑,而政治意愿提倡机制和权力层中的影响力都是当前中国进行制度创新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7.
广告文化的性别建构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告文化带有鲜明的性别属性,而两性也被广告文化所规定,接受广告信息并依此而进行的消费活动实际上成了“性别训练”,在整体上并不客观的性别展示只会歪曲人们的性别意识。广告文化对女性的贬损表现在对女性主体性和独立性的否定,女性形象在广告文化中被物化了。广告文化所建构的女性典范形象在现代广告传媒的推动下很容易成为某一特定地区团体的经验,最后形成一种类型化的社会性格。这要求女性保持独立的、自主的意识,正视造成性别差异的文化结构,透析男权意识形态对广告文化的支配法则,并拆穿广告文化所散布的性别迷思,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颠覆广告文化所建构的不平衡的两性权力结构,帮助女性摆脱男权社会的宰制,实现性别构成和性别特质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土家族夫妻权力近些年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00年前,能实现婚姻收益最大化的一方握有家庭事务决策权;2000年以后,妻子往往掌握了更多的家庭事务决策权。这一变化是由土家族地区社会性别关系的变化所引起的:2000年前,在较为平等的社会性别关系格局中,夫妻双方以平等的姿态在家庭收益最大化的谋划中博弈;2000年以后,土家族婚姻市场上性别比失衡导致了夫妻权力向女性倾斜。当代土家族夫妻权力的变化实践深刻启示着当前中国的性别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19.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短视频为返乡创业青年女性提供了发展机遇。研究基于赋权理论,从社会性别视角切入,探究该群体的短视频赋权实践。通过对抖音平台20个返乡创业女性博主账号进行视频文本分析和参与式观察,发现短视频对返乡创业青年女性的赋权是一种基于主体行动的新媒体运作机制,赋权核心在于使女性拥有自我掌控的权力和能动性。通过“前台”展现女性主导的多元行动网络、“微叙事”建构女性返乡创业话语、互动仪式推动返乡创业共情传播,发挥和转化女性优势,从行为、叙事和情感三个层面完成权力赋予进程。然而女性仍受平台机制和传统观念所规训,赋权过程蕴含着显性和隐性的性别角色协商,既固化了公众的刻板印象,也造成短视频内容的同质化。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的主要基础就是构建包括两性在内的各主要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关系。在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发展中,女性NGO在其中所担当的社会性别平等的倡导、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的补给、志愿服务的智力与资源供给、女性政治权力参与的表达、公共政策中的社会性别意识媒介以及女性现代精神生活的引导等方面的角色,对推动两性发展,实现社会融合和社会稳定,调节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中和谐性别关系的构建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