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安时期涌现出了大量感时伤世、喟叹人生等具有忧伤哀怨色彩的作品。文人悲情的抒怀作品是此段文学的一大亮点,而文人身份的变迁正是文人悲怀变异的重要原因。悲怀作为一种情感类型,包含有哀怨的部分内容,也含有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的某些重要的情感元素。从文人身份的角度切入,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视域,可以发现文人身份对其所抒发的悲怀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乡村治理能否有效运行与乡村的内聚程度和结构功能紧密相连,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应当看作是乡村治理的核心机制。我国村庄共同体经历了道义型共同体—强制互惠型共同体—有限互惠型共同体—共同体衰败的嬗变历程,也出现了关系网络陌生化、公共价值虚无化、村治主体空心化、乡村治权微弱化、乡村治理内卷化的共同体困境。通过对H省L市屋场会创新社会治理工作方式的考察,提出坚持党建引领、打造公共空间、重构村治主体、培育公共精神、完善技术支撑来重塑乡村治理义务互惠型共同体,从而实现乡村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3.
田新豹 《求索》2013,(7):51-53,258
物流服务业越来越成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程度则为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本文以山西省为例对二者的协同发展进行评价研究。通过分析资源经济转型发展与物流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必要性,建立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二者的协同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业增加值对资源经济转型的协同度影响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4.
由于历史原因和中央政府的政策,香港地区具有东西方文化特点及国际化特征,而其教育体制则更加贴近西方。近十年来许多内地学生选择去香港求学,他们在香港社会面临重塑身份的问题。本研究以在香港大学求学的内地本科生为样本,采取质化研究的方法,通过观察和深度访谈,基于贝利的文化适应理论来探讨在港内地学生身份认同的的策略,同时为正在香港求学及有志于赴港求学的内地学生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发现抱有不同目的来香港求学的内地学生在行为上有不同表现:希望毕业后留在香港发展的学生倾向于整合或融入的态度,甚至离弃原有文化;将香港作为跳板和中转站的学生倾向于分离或边缘的态度。但无论采取何种适应策略,研究发现伴随着来港时间的增长,内地学生对母文化的认同有增无减。  相似文献   

5.
传统观念认为女性不适合、也不善于学习自然科学;但是,一些女性主义研究者认为,正是传统的性别观念导致了女性与男性对自己的性别身份认同的偏差,而女性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与学习自然科学所要求的身份的差距,成为女性学习自然科学的障碍之一.在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物理学教学为例分析传统的与物理学相关的身份认同对女性学习物理学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出改变这种身份认同的方法,由此,在性别的视角下对自然科学的基础与性别之间的关系做出一个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商业性性服务在中国大陆重新蔓延,近十几年甚至在一些地方扩展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主体建构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突出女性性服务者的主观感受,试图从她们的角度来解读她们眼中的性服务。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从被调查者那里获得直接的第一手材料,对小城镇进城农村女性性服务者进行观照,并将这一群体放到整个妇女就业的全局中,考察这一群体的基本特征,考察她们为什么会进入性服务业,以及进入性服务业后的生活体验。最后,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端公作为土家族地区民间巫师的代表,除了具有"事鬼神者"这样惯常的认同外,其身份的建构、消解、转换更是有着特殊的时空特性。文章以端公所处的时代环境、端公学艺传艺的模式以及端公与社区村落的互动为考察路径,通过微观社区的田野调查,在共时的层面上对所选择的民间信仰个案进行分析,力图弄清端公信仰发生的时空环境和端公身份建构的过程,为端公所处的社区角色和族群身份做出恰当的定位,并关注其在当下社会语境中的变迁,以达到对端公身份全面准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成婧 《青年探索》2016,(3):56-65
通过对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L市赴韩务工青年进行深度访谈,来了解其在出国务工返乡后的文化适应模式、文化适应类型,同时分析其受教育程度、出国频次、性别、民族差异等变量与其返乡文化适应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返乡青年群体的文化适应困境和诉求,从价值观、社会网络、生命历程等角度剖析导致返乡务工青年缺乏归属感、与母国和客居国无法建立有效社会联系的原因,旨在研究跨国务工青年返乡的文化适应状况。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等师范学校承担了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任务,中师毕业生的成长状况与基础教育发展密切相关。以安徽池州地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师毕业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他们职业生涯中的教师身份认同与专业发展情况,可以发现特殊的成长环境、教育经历以及个体主观因素是影响其成长的关键变量。促进中师学历背景教师群体专业发展,需要提升教育科研能力,建立有针对性的培训模式,立足于教育公平,推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并注重中师学历背景教师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0.
李小文 《求索》2006,(9):51-54
明清以来的社会历史变迁使岭南的族群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广西俍兵利用动乱的环境和国家“以夷制夷”的政策,不仅使自己在地方族群与资源竞争中获得优势,而且实现了由“蛮族”到“编民”身份的转型。与一般研究不同,本文关注的焦点不是边疆族群的“汉化”过程,而是尝试以社会文化史的研究视野,以韦氏俍兵家族的兴衰为例证,来探讨在与国家的互动过程中边疆族群的身份变迁及其应变策略。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择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记忆的相关理论,通过开放式访谈、焦点团体访谈和参与观察,剖析社会记忆如何作用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本文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是城市社会新场域、农村乡土经历两者的有机结合,这种认同困境是在"过去"的历史性记忆的乡土文化和"现在"的共时性记忆的城市文化基础上建构起来的,记忆的再现与传承导致乡土认同的解构,记忆的社会性造就了城市认同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2.
食品安全规制的制度变迁——以日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公共安全规制的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和自增强特性.在日本,规制者利用过去规制形成的社区规范和共有价值观,成功地根据规制的需要,进行制度设计,积极利用民间自发的制度演化与政府主持的制度演化有机结合,共同推动了日本食品安全规制改革,提高了日本食品安全规制水平,保证了日本国内较高的食品安全水平.本文基于日本食品安全规制的变迁,从制度变迁视角进行研究,认为政府在进行食品安全规制改革时,应切实注意民间自发的制度演化,并充分考虑过去的规制形成的共同认知信念,将共同价值规范内化于社区公众中,从而减少规制变迁的阻力和压力.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西南国界线变迁与跨界民族身份认同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会本能地从民族主义的角度来看待自身和外部世界,其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民族主义.美国亦不例外,不仅如此,民族主义在美国是很有影响的.应当说,美国的独立战争实际上就是民族主义的产物,美利坚民族要摆脱大不列颠民族的统治与压迫.而从美国建立至今,美国民族主义则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文章将在简要探讨美国民族主义特征的基础上,具体论述美国民族主义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并由此总结出一个扩张主题.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X市L集团三个社区改制前后治理方式的变迁表明,单位体制下,单位是社区管理的主体,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特殊的社会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导致社区治理失灵;随着社会转型,社区治理逐步走向多元共治阶段,多元共治模式是社区治理逐步走向善治的有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聚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相同或相似产业的集中现象。文章首先阐述了发展产业集聚区是平顶山市进行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其次从经济效益、集群效应发挥和竞争力三方面分析平顶山市产业集聚区的现状,并试图探寻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产业集聚能力的提升,加快资源性城市转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丽丽 《求索》2013,(4):138-140
满清以关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引起了满、汉之间民族、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认同的冲突碰撞,其中文化认同是各种认同的核心问题。满洲贵族向慕汉族文化,尤其是康熙帝亲政后,积极学习儒家道义和汉族传统文化,"博学鸿儒科"即传达了康熙帝的诚意和热情。最终,满、汉文化之间求同而存异,形成了汉族传统文化为主,兼容满洲少数民族文化,进而整合出大概念上的"中国文化"、"华夏文化"、从而实现了满、汉文化认同的和谐。"博学鸿儒科"促进汉族士人对满清政治的认同意义非凡,同时也促进了清初诗歌创作的发展流变。  相似文献   

17.
正一、都柏林早期产业溯源都柏林是一座生于海盗文化的城市,其发展的实质性阶段始于17世纪后期、英国人占领爱尔兰之际。作为典型的殖民城市,都柏林最初的经济发展一直较为波动。在传统农牧业大国的背景下,都柏林依赖向英国等周边国家进行农业输出发展经济,同时依靠自身沿海地理位置优势,成为爱尔兰对外贸易系统的主要枢纽,同时期的工业在贸易保护政策的压制下发展受阻。1922年,爱尔兰自由邦政府成立,其中近六分之一的人口定居在都柏林。  相似文献   

18.
研究选取了395名佤族中学生进行实证调查,目的在于探索边疆少数民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心理,尤其是对本民族和中华民族的认同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佤族中学生对本民族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国家认同)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既对本民族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也同样一致地认同中华民族,没有出现双重身份认同理论负相关现象。同时,性别、年级、社会环境、家长学历、汉语熟悉程度等变量也对民族归属感、文化认同、社会认同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迫于日军的残暴侵略,东北沦陷区的作家踏上了长年流亡的历程。作为其中的一个群体,东北满族作家由于其独特的少数民族身份尤其值得关注。选取流亡到西南地区的仅有的两位东北满族作家--端木蕻良和李辉英,考察他们在此期间创作的作品,揭示多元语境下的民族认同意识,力图反思民族文化精神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长阳县政府以"五落钟离山"为中心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修建了大量与廪君神话相关的人文景观,全面开发包括历史、考古、自然、民俗、民间歌舞表演等内容的民族文化资源,制定了优惠政策恢复当地村民的传统文化.在这些政策、措施的引导和刺激下,"五落钟离山"村民的民族认同意识产生了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呈现出"渐进性"和"功利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