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国文化民族主义是一场对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进行辩护,并随着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化不断对其重整的本土运动。近现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者在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还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行了探索,但是由于文化民族主义内在的保守性,所以很难理性地审视自身的弊端,结果是不自觉地延缓了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2.
刘彩霞 《求索》2014,(10):27-31
美国女性传统上被父权文化界定为男性的附庸,没有自己独立的身份,然而她们在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等历次关乎民族命运的战争中主动参与并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她们通过对自我和社会的双重解构,积极体现自己在战争中的能力和社会价值,消解社会对她们的偏见和歧视,不断改变自我身份标准,提升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和新的身份建构与重构,并在此基础上最终获取了"人人生而平等"的天赋人权和越来越多的两性平权。  相似文献   

3.
西方学界对非传统职业男性气质的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文章基于文献梳理,介绍国外这一方面的研究状况和成果。由于"男做女工",非传统职业的男性遭受性别身份的质疑和挑战,这一男性群体需要不断地通过策略手段重建自身男性气质,因而其性别身份具有流动性。正因如此,传统的性别气质理论和性别角色理论无法对这一群体的性别气质进行解释,非传统职业男性气质研究的理论焦点在于解释男性/女性、男性气质/女性气质的差异性与同一性。这一领域的研究受到西方"男性运动"的影响,关注男性气质受到的"创伤"及其背后所涉及的社会性别分工制度。非传统职业男性气质的研究在与女性主义研究的冲突与合作中开创了性别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语言在民族身份认同中具有识别、 构建和强化的作用, 对民族国家往往具有统一和分裂的双重作用。 当代印度独特的语言问题和语言政策对其国内的族群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英属印度时期, 英国殖民者力图通过语言霸权达到同化印度的目的, 但却催生了现代印度民族主义。 印度独立后的国家语言规划面临极大的挑战;建国初期推行的印地 语国语化政策加剧了国内的民族冲突;原殖民语言 英语地位的恢复起到了平衡内部族群冲突、 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三语模式 ” 的确立体现了国家语言政策对复杂民族关系 的再一 次妥协。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两股潮流的冲击下, 印度的语言政策和族群关系仍将面临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5.
唐煜 《前沿》2013,(4):145-146
《小无马地奇事的最后报告》是美国本土小说家路易斯·厄得里克“小无马地”系列的第六部小说。小说以女神父在保留地生活、传教经历说明了小人物生命的传奇;以信仰的融合表现了文化的杂糅、以被殖民文化对殖民文化的逆书写反映了传统印第安文化不竭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苏珊娜与长老"是西方裸体画中被反复表现过的一个题材,本文通过分析其中几个基本元素:沐浴、裸女与偷窥,考察这些元素背后的男权文化意识.文章强调的是,观看传统中把妇女定位于被看者、置于男性凝视的主控操纵,强化了男性权力,剥夺了女性的主体性.而女性艺术家的另类表达,可以看作是对这个传统的抗争.反思视觉艺术的传统,挑战其权威,目的是使妇女的身体和性别在艺术中拥有一个新的位置,这不仅是一个艺术问题,而且是整个社会和文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韩国从1910年彻底沦为日本殖民地直至1945年光复,知识分子不断纠葛于传统与开化、殖民统治与民族主义、个人和社会共同体等矛盾中.在历史和时代的制约下,他们逐渐与社会产生了疏离和隔阂,成为了失去身份或者身份不明的“他者”.本文以日本对韩国的殖民统治为时代背景,分析李孝石、俞镇午、蔡万植、李无影等韩国同伴者作家的小说,通过解构文本中的他者形象,揭示同伴者作家在殖民与被殖民、帝国主义扩张与社会主义意识觉醒下的困惑与迷惘,探究作家对“他者”立场和看法,探究“他者”和“自我”、“主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民族国家的内在边界是其内部所客观存在的各种社会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区隔的反映。基于欧洲社会的视角,民族国家内在的身份边界、认同边界、权利边界等折射出当代欧洲各国社会治理的重要范畴。身份边界是民族国家内在边界中的核心问题,涉及到公民身份、文化身份、宗教身份、族群身份、社群身份等层面的区隔;认同边界潜在地影响着社会的内在凝聚力,包括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等不同层面;权利边界具有比较突显的表征,通过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发展权利、生态权利等维度展现出来。认识和理解民族国家的内在边界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它为理解当代民族国家社会的发展策略及其制度建设提供了多重视角。  相似文献   

9.
在日本殖民当局的同化政策下 ,日据时期台湾社会出现了闽南语的生存危机 ,台湾一批有识之士起而呼吁振兴本土语言 ;针对文艺脱离民众的状况 ,新文学运动内部也开始探索文艺大众化的途径 ,一些人主张用闽南语进行文学创作。由于闽南话在台又称台语 ,故此一运动通称台湾话文运动。从本质上看 ,该运动是台湾人民抵制日本殖民同化政策、拯救台湾地区中华文化及闽南语这一中国地方语言文化的民族文化自救运动。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学者对于中国家族制度的研究已有多方面的成果,这些研究着重探讨家族制度与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往对家族制度文化的研究基本上是站在父权制的立场上进行的,长期以来,女性在家族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和女性自己的声音被普遍忽视。文章采用了女性研究中的访谈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在获得的田野资料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以社会性别的角度切入家族这一社会组织民俗中,通过对桂东南一个客家家族的个案分析,探讨家族祭祀制度与女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家族祭祀体系中女性祖先的地位与男性祖先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传统的社会性别制度决定了血缘女性宗亲不可能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文章借鉴消费的社会情感意义的理论视角,考察处于婚外包养关系中的城市女性的经历与体验,分析她们的亲密关系选择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通过深描城市女性进入、维系(以及计划离开)包养关系的过程与策略,文章剖析了她们对时尚消费和亲密感情追求中的矛盾和冲突,并进一步阐释了消费文化、本土性别观念和社会网络等因素对现代都市女性身份认同和社会归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印度是世界主要大国中唯一没有发生过重大革命的国家,同时也由于西方殖民教育渗透的局限性,导致印度社会依然完好保存了前现代的权力结构、文化观念与思想意识,其中也包括对于妇女的剥削和压迫。虽然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当今印度妇女的地位与印度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有关系,但实际上学界对于印度古代妇女的生存状况与历史经验所知甚少,这是因为古代印度人没有历史记载的习惯,我们现在对于古代印度妇女的了解,大多只能借助文学典籍。  相似文献   

13.
中越边境地区中国一侧,存在着大量中越跨国民族婚姻.这类婚姻直接导致了越南入境女性及其子女两类特殊群体的产生.他们在融入当地社会的过程中,由于中国法律制度以及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排斥,越南入境女性及其子女在国家归属、自我身份认同等方面,表现出复杂的认同焦虑.他们在现实社会中遇到的认同困境,直接导致了这一特殊社会群体成员模糊身份和模糊意识的生成甚至蔓延,这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法律运作中,本土性资源十分重要。我国是一个重视人情的社会,在历史演进中也形成了特有的民族精神,优秀的基础文化,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法治建设、法律的运作中必须注重吸收本土资源,注重对我国传统思想、制度中的价值进行挖掘和传承,积极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这对于法治社会的完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但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给人类带来的诸多问题,严重威胁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也逐渐减弱;加之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地域空间结构被打破,使城市文化的多样性、生活方式的趋同性愈来愈明显,民族文化、本土文化受到严峻挑战,这对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产生了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杨娟 《统一论坛》2016,(4):11-13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是认识社会的重要切入点,两岸和谐文化关系构建对于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和两岸统一意义重大。一、台湾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和特点台湾先后经历过荷西、明郑、清治、日本殖民统治、中华民国等不同时期,特殊的历史轨迹使台湾文化呈现多元并存局面,台湾的文化类型有数十种,中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殖民文化、本土文化,是  相似文献   

17.
加勒比地区漫长的殖民历史、奴隶历史与父权社会体系等因素不仅丰富了母亲在加勒比社会语境中的文化寓意,也成为孕育加勒比女性话语力量的沃土。本文通过追溯加勒比女性文本中母女间爱恨交织、依赖与疏离共存的关系叙述,揭示加勒比母亲话语诞生的社会历史成因,解析母亲这一书写主题在加勒比文化社会历史语境下的文化寓意,映射加勒比女性的历史记忆与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18.
张琪  马秀鹏 《求索》2014,(2):133-137
莱辛在《什卡斯塔》等太空小说中,描写了太空女性的生存状态。老人星宗主国妇女与什卡斯塔被殖民女性都是他者;但有差异。前者是“属下”,是帝国父权制的他者,是帝国优秀男性的对立面;无名无姓,缺席历史,哑言无声。后者是“属下的属下”,既是帝国殖民文化的他者,也是本族男权社会的他者,无影无声,被历史遗漏。莱辛在《什卡斯塔》等作品中展示了太空女性他者被压抑的话语权,揭示了20世纪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女性经验。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心理学的逻辑演进及其对心理治疗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实证主义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现象学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到后现代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当代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力求把女性作为心理学知识的主体,关注女性群体内部多元的差异性身份,以社会性别视角透视女性心理发展,主张在公平正义的视角下展开对女性心理的研究,与此相应,女性主义心理治疗家也更加重视社会文化情境以及情境的差异性如社会阶层、种族、性别、民族等对女性心理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唐晓忠 《前沿》2012,(5):68-69
全球化是造成区域国家与迁移民族错综复杂关系的内在动因。斯皮瓦克的"批判性区域主义"从后殖民理论的角度出发,从地域多样性与族裔多样性两个方面分析了全球化进程中各区域、各民族由于历史、殖民和迁徙等而出现的文化身份的断裂的事实。她希望再现他们真正的身份,进而保持内部的差异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