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语》中关于人的思想除导向人文关怀之外,有没有自然的关怀向度呢?我们认为,人的思想在逻辑和道德实践上间接影响人对自然的思想行为。循此思路,《论语》中人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生态伦理意蕴,表现在:有主体的自觉,无主人的骄狂;有天人相分,无天人截然对峙;有道德实践的重视,无行为的放纵等。但该分析是有明确的理论边界的,逾越则存在过度阐释、突破问题论域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王杰先生的著作《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一书探讨从殷周至战国末期的人文思潮以及早期儒家的人学思想所产生的历史条件、发展理路和基本内容 ,既是从一个独特视角研究儒家文化的新途径 ,也是当代人学研究的一项奠基性工程 ,其意义是不言自明的。《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一书指出 ,与上世纪 80年代以来人学研究兴盛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是 ,殷周至战国末期的人文思潮的生成与发展是与人的主体能力的增强和相对于神而言的主体地位的上升 ,与民众在社会变革进程中所彰显的巨大力量 ,与社会大变革时期多面人性淋漓尽致的表演与显露 ,以及对于人与社会…  相似文献   

3.
刘刚 《党建文汇》2014,(12):54-54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神曲”已经成了我们现在生活中经常听到的一个词.这个“神曲”绝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代表诗人但丁那部带着人们游历了《地狱》《人间》和《天堂》的旷世长诗,而是近年来形容某种音乐让人如洗脑一样着了魔的音乐概念词。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传统具有突出的人文特征,体现了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我们可以尝试从下面两层意义上去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特征和性质:一方面,中国文化很早就摆脱了原始神话、巫术的影响,显得相当理性、成熟;另一方面,中国没有像西方和阿拉伯世界一样进入由一种超越的宗教、至高的人格神君临一切的社会。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明显的宗教超越特征,而是始终将自己的思考限于人世间,尤其关注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在此世所能取得的精致的文化成就,而对垂直的人与上帝的关系以及扩展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都不甚注意。所以,不仅系统的神学教义相对阙如,系统的自然科学也不太发达。  相似文献   

5.
张岱 《学习月刊》2011,(24):45-46
一 《神曲》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自我救赎的伟大诗篇.它涉及驳杂的宗教哲学观念并期许对世人进行伦理教化与道德指引。关于《神曲》的伦理价值取向.法国十九世纪批评家泰纳提出了一种占统治性的意见,他将《神曲》看作是“伟大的基督教诗歌”。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借力对象性活动原则,阐述了内含有珍贵生态意蕴的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的思想。对象性关系理论为探索人与自然关系开启新视角,成为探寻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的新武器;积极扬弃异化的对象性关系,指明了人与自然和解以及人的本质实现的方向和路径;须以对象性关系为指导,立足当今社会,推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普遍发展",建立人与人的"普遍交往"。  相似文献   

7.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永恒主题。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从科学发展观人文价值出发,以科学发展观的人文价值内核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以科学发展观的人文价值意蕴,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以科学发展观提倡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以科学发展观先进的人文价值思辨模式,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永恒主题。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从科学发展观人文价值出发,以科学发展观的人文价值内核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以科学发展观的人文价值意蕴,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以科学发展观提倡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以科学发展观先进的人文价值思辨模式,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9.
孟根龙 《求实》2006,2(Z4):135-136
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人文主义"标志着近代思维摆脱基督教神学束缚的第一道曙光,其实质被现代学者雅各布·布克哈特概括为"自然的发现"和"人的发现".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布鲁诺为代表的自然哲学家,从唯物主义思想出发,在不否定上帝存在的基础上以泛神论为武器力图为自然争得一席之地.自然即神,神即自然,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们对自然界的最好解说.  相似文献   

10.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意蕴的重要体现。党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必然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通过促进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促进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个性的发展直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还通过保证正确方向、提供精神动力、促进有利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氛围的形成等间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历史考察与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佰莲 《理论学刊》2004,42(3):102-105
作为资产阶级寻求自由解放的思想武器,近代科学从宗教神学中独立出来是与人文精神交融统一在一起的。但是,随着科学力量的壮大,这种以科学理性为旗帜的人文精神由于其内在的局限性必然导致科学的异化和危机。西方一些理论虽然揭示了科学与人文分裂的思想根源,但其寻求两种文化融合的基本路径是错误的。我们认为,完成科学与人文统一的基本途径应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透析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意蕴,对于在新的历史阶段继续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旺盛生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目的层面来说,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从方法论原则层面来说,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原则的沉淀凸显对人的多方面、多层次需要的关注和关心;从具体活动层面来说,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依循着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发挥人的主体能力、培育和发展人健全的主体性的主线。  相似文献   

13.
《易经》深刻地揭示了人处于天人、时代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人是有限性存在者。同时,《易经》又形而上学地将阶级社会的天人、时代与人、人与人的关系看作是永世不变的关系,违背了历史发展的事实。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批判《易经》形而上学历史观的同时,积极汲取其关于人的有限性思想的有益成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增加人民福祉,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4.
于文秀 《奋斗》2012,(6):32-34
今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70周年。《讲话》自发表以来,对中国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政治、思想、文化等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更是影响深远,正如学者所说的:“只有理解《讲话》,方能理解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讲话》的理论辐射甚至远远超出文艺运动范围.在思想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讲话》的思想意蕴的精髓无疑是其人民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在价值引导、精神呵护、生存关怀中提升受教育者的生存质量、需求层次和生命境界,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追求和人文价值。丰厚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意蕴包括社会关怀、主体发育、精神生产和文化积淀等不同的实践维度。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科学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深刻的人文意蕴。马克思对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科学与资本的紧密结合导致了科学对人的异化。运用马克思科学观理论指导实践,既要重视科学的实用价值,又要重视科学的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17.
姚远 《当代贵州》2014,(8):60-61
正已经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本可以赚取更多名利的张超,选择留在贵州、坚持创作,为的就是让更多人知道贵州的美。(受访者供图)2013年10月18日,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上,张超站在聚光灯中央,面容清癯,看起来有些手足无措。可是,当他介绍了自己的身份和作品后,全场沸腾了——《最炫民族风》、《荷塘月色》、《自由飞翔》、《不是因为寂寞才想你》等火爆全国的"神曲"全都出自他的笔下。这个34岁的贵州青年,卸下了"凤凰传奇御用音乐人"、"传唱率最高的词曲作者"、"神曲达人"的光环,带着梦想踏上了《中国梦想  相似文献   

18.
《蓝色天堂》的出版可谓一个文化信号,它昭示着中国知识分子的思考从大陆文化转向海洋文化,从被动开放走向主动开放,在思想空间、写作范式和审美内容上均开辟了崭新的维度。作品以化抽象为具象、化晦涩为生动的表述方式,突破了文学传统对情、景、理关系的定义,思考所及既有人与神的关系,也有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有人与人的关系,融合了多种文明的特点,是开放的中国在文学上的映照。然而,《蓝色天堂》也存在显而易见的缺陷:对异域风情的渲染流于浅表,且多有失度。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凸显人文关怀,包容性增长的理念进一步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人的尊严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思想政治教育有丰富的人学意蕴,就其本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人的一种精神生产实践,是促进人的内在精神力量和素质发展的一种生产;就其发生发展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于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并由人创生出来;就其目的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为了人,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终指向人之存在的提升、人之本质的生成和人性的完善、人之全面而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20.
《求实》2015,(2)
对象性理论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基础理论,也是他向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转变的逻辑起点。正是在这一理论视域下,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作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他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性关系、对象性关系的异化以及扬弃异化等问题的阐述,充分显示其思想理论的生态意蕴。对于当下处于生态危机下的人们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