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世人称之为"破冰之旅"。对这次尼克松访华的详情和意义,许多人已是耳熟能详。那么,时隔4年之后,1976年尼克松受毛泽东  相似文献   

2.
中关两国经历20多年的对峙,终于由冷战转为缓和,由对抗转为对话,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风雨旅程。中关两国最高领导者毛泽东和尼克松,在纷繁多变的国际局势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互通谈判信息,从而叩开中关两国不该封闭的国门,他们是中关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设计者和开拓者,中关两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相似文献   

3.
1993年4月8日至14日,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对中国进行了为期7天的访问,这是自1972年以来他的第7次中闺之旅。尼克松的此次中国之行,既是为恢复和改善美中关系而来,也是他旧地重游。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特别是“九一三事件”后。患病后的毛泽东,动作显得有些迟缓,神情也滞钝,常常坐在凹陷的沙发里,缄默着,目光忧郁……他的病一直对外界保密,一般人也无从知道主席究竟生了什么病。此时的毛泽东不再神采奕奕、满面红光了,陈长江作为贴身人难以接受这突变的严酷现实,就像看着一座巍峨的山在眼前塌方、崩落、流失,而自己却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5.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与尼克松第一次会面,打破了中美两国长达22年之久的敌对状态,带动了中美关系的改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经历20多年的严重对峙后,中、美两国最高领导者毛泽东和尼克松权衡纷繁多变的国际局势,高瞻远瞩,毅然决定互通和谈信息,从而叩开中、美两国互为封闭的国门。中、美两国终于由冷战转为缓和,由对抗转为对话。毛泽东和尼克松是中、美国家关系正常化的开拓者和设计者。  相似文献   

7.
阳国利 《新湘评论》2010,(15):54-55
1972年2月,美国总统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访华时,向毛泽东赠送了一批厚重国礼,还有以他私人名义赠送了象征和平的瓷制天鹅和水晶玻璃花瓶。这些礼品,毛泽东都欣然接受,但事后都上交国库,唯独保留尼克松的签名名片和宴会用高脚玻璃酒杯。  相似文献   

8.
阳国利 《学习导报》2010,(15):54-55
1972年2月,美国总统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访华时,向毛泽东赠送了一批厚重国礼,还有以他私人名义赠送了象征和平的瓷制天鹅和水晶玻璃花瓶。这些礼品,毛泽东都欣然接受,但事后都上交国库,唯独保留尼克松的签名名片和宴会用高脚玻璃酒杯。  相似文献   

9.
李之平 《当代贵州》2010,(16):55-55
<正>茅台酒是国酒,它的外交历史由来已久。建国几十年来,最著名、最有外交意味的大概就算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那次了。周恩来会饮酒,酒量不小,但十分节制。在外交场合,周恩来常以酒作为调节、活跃气氛的话题。无论是日内瓦会议,还是尼克松访华、田中访华……凡举行国宴,周总理都用茅台酒招待宾朋。1971年,美国的基辛格奉尼克松之命秘密访华。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国宴,它隆重却也神秘,虽然有关这次宴请的一切并没有事先对外宣布,但由它所引发的一系列外交事件却永远融入了中美关系发展的史册……  相似文献   

11.
1969年12月6日,毛泽东正在中南海游泳池里等候着周恩来的到来.从1964年开始,苏联在中苏边界大量增兵,并制造大量流血事件,中苏边界形势恶化.珍宝岛事件以后,毛泽东越发意识到中国必须在国际上重新展开一种足以与苏联抗衡的外交攻势,从而才能有效地挫败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领导集团的军事扩张.周恩来到游泳池后,了解到毛泽东此时正在为中苏边境问题劳神.毛泽东表示:“俄国的问题总要解决的嘛.世界上各国的问题都总是要解决的嘛.”他对周恩来说: “如果中苏之间的边境冲突,当真要酿成一场战争的话,那么也许会引起原子大战.如果那样一来,就不能不有所准备.中国的原子弹只有这么大(毛伸出小拇指),苏联的原子弹有这么大(毛伸出大拇指),美国的原子弹有这么大(毛又伸出另一个大拇指).它们两个加起来有这么大(毛把两个大拇指合并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张家康 《湘潮》2013,(3):33-36
皖南事变后的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关系走向紧张与对抗,但随之而来的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国共两党党首蒋介石和毛泽东都有意缓和两党关系。蒋介石提出面晤毛泽东的意愿,而毛泽东也以真切的心情,积极地予以回应。虽然这次毛蒋会晤因故最终没有实现,但却为1945年的重庆谈判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3.
1974年,周恩来的病情恶化,癌细胞转移,身体明显消瘦。为了不使党和国家的大权落入“四人帮”手中,周恩来拖着重病之躯,仍然夜以继日地忙碌着。5829日,周恩采陪同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会见毛泽东,这是他最后一次走进毛泽东的书房。  相似文献   

14.
中美两国历经二十多年的对峙,终于由冷战转为缓和,由对抗转为对话,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风雨历程。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时中美两国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和尼克松,在纷繁多变的国际局势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互通和谈信息,最终叩开了两国互相紧闭的国门。这是如今得益于中美友好的两国人民永远都不应该忘记的。  相似文献   

15.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期间,一部首次以全景式地展示新中国的外交历史的电视剧《外交风云》,在观众中引发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这部电视剧以1949年新中国诞生为起点,以1976年毛泽东第二次会见尼克松、指明中美关系曲折发展的方向为终点,艺术化地勾勒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开创新中国外交事业的杰出贡献,讴歌了他们为推动刚刚站起来的新中国走向国际舞台、使新中国开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奠基之功。  相似文献   

16.
丁建同 《党史博采》2013,(12):31-34,38
当前中美关系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近年来由于美国的错误判断,致使中美关系日趋紧张,相互不信任感不断增强。但是在中美关系史上也留下了许多佳话,大家所熟知的便是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积极促成的尼克松访华的破冰之旅,创造了中美关系的华彩篇章。然而,比这次破冰之旅早了近3()年的迪克西使团延安之行就不为大家所熟知了,它可以说是近代中美关系佳话的开篇之作。迪克西使团是美军向延安派出的第一个官方组织——美军中缅印战区驻延安观察组(简称美军观察组)的代号。这一佳话也是由毛泽东等所创造的,它与毛泽东的高瞻远瞩以及为了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摒弃前嫌,真诚与美蒋合作紧密相关,密不可分,正是在毛泽东的不懈努力和真诚合作的感召下,才使这一佳话得以流芳千古,为中美人民所传承和赞扬。  相似文献   

17.
赵一楠 《湘潮》2011,(1):6-9
1975年5月3日深夜,毛泽东在他的住所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主要是毛泽东讲话,这是他生前最后一次主持政治局会议,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次长篇讲话。毛泽东生前最后一次长篇讲话,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对新中国历史走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背后,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和细节。《三联生活周刊》第1期刊登李菁文章,对此作了披露。  相似文献   

19.
40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次历史性的越洋握手震惊了世界,标志着中美关系的“解冻”,世界格局随之出现变化。围绕这次握手及为此展开的漫长外交铺垫,谈判桌旁折冲樽俎的指挥较量,已经为许多知情者追述得详实无遗。然而,这次握手背后的花絮却依然读来有趣。  相似文献   

20.
1974年7月17日夜,毛泽东从北京火车站登上了专列,开始了他生前的最后一次离京巡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